重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09-08-24王开颜
王开颜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地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了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一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易懂、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再经过大脑地整合和同化,成为有序的记忆组块,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就能够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
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语文课堂上尤为重要,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它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对学生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却益处不大。将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上,使其因不能充分发挥个性而失去兴趣,从而产生依赖的心理。很多时候,教师在台前讲得津津有味,却收效甚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仍然不深入、不透彻。而这时,以读代讲,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并不是单纯地朗诵,而是以读为途径,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的学习,边读边思,融情入文,精心斟酌,并从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从而达到掌握、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就会自然地得以流露。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而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
当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时,主要是理清文章脉络,对书面语言文字进行充分感知。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朗读课文把文字读准确,接着,通过反复朗读,把句子读通顺、流利。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边读边思。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有些地方可以略讲或不讲的,就以读代讲。而遇到重难点,就更应重视朗读、思考和讨论三者结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解重难点时,常是通过师生一答一问,然后个别优生代替全班回答,这是极端形式主义,为讲而讲,大部分学生课后仍是不懂。教学应让学生自己开口读,主动思考,反复体会,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主动去体会理解,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强化对读物的情感体验,受到读物强烈感染,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化的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老师“抛”来的知识。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小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从具体、直观的水平逐步过渡到词的思维水平。而朗读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词和头脑中已有表象的联系。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五彩池》中有一句话:“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无数的水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教学时,让学生边读句子边想象书中所描述的画面。通过朗读与想象,学生了解了五彩池是在山上,而且数量很多,在阳光的照射下,还会闪耀出奇光异彩,与平常所见的水池不同,并在头脑中形成一幅五彩池的画面,这样学生理解书中的比喻句就容易多了。这时我再让学生说出句中把什么比作宝石,把什么比作巨幅地毯,就加深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朗读能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朗读教学这把钥匙,开启知识大门,获取知识珍宝,使学生在朗读中乐而忘返,使其心灵在课堂上自由地放飞。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教改的今天仍具有魅力,应大力提倡朗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