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提准备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2009-08-24孙长山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年8期
关键词:跌价盈余亏损

孙长山

[摘要]本文以2001-2003年亏损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亏损公司如何利用6项计提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结果发现扭亏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是常用的手段。

[关键词]盈余管理;计提准备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08-0055-03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 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Paul M,Healy和JamesM,Wahlen对盈余管理作了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利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就产生了盈余管理。

公司管理层出于融资目的或避免亏损目的都会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为了更准确地计量经济资源给企业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从1998年开始,财政部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进行规范。1998年财政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发放H股和B股的公司应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以及长期投资4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1999年上述减值准备的范围扩大到全体上市公司,2001年又将减值准备由4项扩到8项,即除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长期投资以外,公司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其计提标准和会计处理如表1所示。

资产准备计提政策的变迁体现了会计准则由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的变化,其目的是为了使报表更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但由于原则导向的会计政策给报表编制者留有更大的空间,减值准备的计提又可以直接影响利润,且可以在以后的年度冲销已计提值,会计处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很可能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

在存在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中,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最为强烈。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公司连续2年亏损就被特别处理(sT),连续3年亏损要被暂停上市。因此,扭亏对亏损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本文以亏损公司作为对象,研究亏损企业为了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是否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恶意的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一是集中在某一年度巨额计提准备,造成当年巨亏,来年可轻装上阵,不提或少提准备为利润增长埋下伏笔;二是往年先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以调控盈余;三是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

二、文献回顾

魏明海(2000)通过分析认为契约摩擦(即因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沟通不是完全透明的,委托人没有掌握并使用充分的信息,所以盈余管理在所难免)和沟通摩擦(即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交流和沟通,经理也就不可能把他所掌握的全部私人信息传递出去,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是盈余管理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他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及正确看待它的存在的方法,并指出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

至关重要,但在信息观下盈利只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中的一个,因此,会计数据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了。也正因为如此,魏明海主张以信息观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

陆建桥(1999)以在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行业相同、规模相同的22家盈利公司作为控制样本,研究发现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存在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应计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存在着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这表日月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3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这些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管理应计利润项目来达到的,其中营运资金项目,尤其是应收应付项目、存货项目等有可能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盈余管理工具。薛爽(2005)研究发现亏损公司不仅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还大量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而线下项目主要是资产重组的结果。她的研究还发现,在1995-2000年扭亏公司中,35%是通过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达到扭亏目的。

周忠惠、罗世全指出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是决策有用观,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对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如果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是企业价值的函数,那么资产减值会计应该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为了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应保证资产的质量,如果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应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而当企业的账面成本低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应允许减值的恢复。这也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谭燕、李敏仪等以sT、Pt公司为例,检验了1998—2000年的现金流量与会计利润的差额以判断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

三、实证分析

1研究假设

公司提取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金额计入管理费用,提取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的金额计入投资收益,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计人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可以调减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支出可以调减利润总额,总之都将影响公司的净利润。所以,亏损公司为了在第二年扭亏为盈,而不至于被“特别处理”或“摘牌”,就会利用在亏损当年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扭亏当年冲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实现账面盈利。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亏损公司在扭亏年度的减值准备低于未扭亏公司(连续亏损)计提的减值准备。

假设2:扭亏公司在扭亏当年计提的减值准备明显低于扭亏前一年(亏损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如果存在准备转回,则亏损当年新增的准备为负数。

因为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在2001—2003年度多数为0,我们选取了除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以外的6项计提准备。

通过6项计提的分项检验,我们希望进一步了解哪几项是扭亏公司在选择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时常用的手段。

2样本与数据

本文目的是研究减值准备计提准则变更后,减值准备是否会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因此,选用2001-2002年亏损样

本,观察这些公司在2002—2003年是否扭亏以及减值准备在扭亏中的作用。相关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样本分布见表2。

因为有些上市公司未公布数据,且有部分新上市公司,或有部分公司退市,3年来,上市公司数都不相同,如:存在于2001年的上市公司,在2002年就不一定存在了。所以,要比较两年来公司是扭亏为盈,还是没有扭亏为盈,就要筛选出同时存在于连续两年的公司。筛选结果见表3。

由于2001年是8项减值准备计提开始生效的一年,我们去掉减值准备数据缺失的样本,得到以下有效样本个数156个,其中:扭亏公司81个数据,未扭亏公司75个数据。

3研究方法

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作回归分析,以确定6项指标对公司利润是否有影响。

4变量设定

设y为公司利润;x1为短期投资跌价准备;x2为存货跌价准备;x3为坏账准备;x4为长期投资减值准备;x5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x6为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5建立模型

Y=B0+B1X1+B2X2+B3X3+B4X4+B5X5+B6X6

6实证结果

实证结果见表4和表5。

由表4可知,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与净利润负相关,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与净利润正相关但不显著,截距项没有实际意义。

表5表明,不进行盈余管理,同一公司每年计提的减值准备应该与当年的净利润成一定的比例,至少不会出现减值准备大起大落甚至时正时负的不稳定现象。

从减值准备的具体构成来看,这些差异主要来自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即公司扭亏可能主要依靠这些项目的转回。

从准备的构成来看,坏账准备占最大的比例。其次是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即在亏损当年多计提准备,进行大洗澡。在扭亏年度,再将以前年度计提的准备转回,减值准备为负数。这种准备转回的现象在未扭亏样本中则不存在。

以上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1和假设2。

以上结果证明亏损公司会利用计提准备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我们还进一步了解准备转回的方法在亏损公司的扭亏中的作用。为此,我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检测:

(1)按扭亏企业扭亏前一年各项准备和资产原值计算准备计提比例;

(2)用该比例乘以扭亏当年的资产原值,算出当计提比例不变时,扭亏当年应计提的各项准备总额;进而计算出如果计提比例不变,当年应计提的准备金额;

(3)用扭亏当年实际计提的准备金额减去应计提的金额,即得扭亏公司在扭亏当年少计提的各项准备金额;

(4)用实际计提的准备金额与应计提的准备金额对净利润进行调整,计算出计提比例不变时公司的净利润。

结果表明利用各种关联交易如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手段受到限制时,各项准备的计提成为亏损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扭亏目的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2001年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关联交易和债务重组的规定使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变得非常困难。另外,关于资产准备计提的规定则变得更加原则化,为公司利用准备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空间。基于会计制度背景的变化,我们预期准备的计提会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途径。

本文以2001-2003年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计提准备在亏损年度和扭亏年度以及在扭亏样本和未扭亏样本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扭亏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是常用的手段。在目前,我国的非上市公司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比较少,即使有计提了资产减值的公司,也只是计提一般的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已,其他的资产减值基本上很少计提。在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都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但是存在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恶意的盈余管理的行为。

安然事件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在讨论会计准则制定到底应该是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原则导向理论上可以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符合经济的实质,但在实务中往往因为其留有较大空间,更容易为报表编制者所利用。

猜你喜欢

跌价盈余亏损
零售行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研究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无印良品:从亏损10亿到营收1410亿 4年内起死回生就靠这7招
集团内部存货跌价准备合并金额抵销的规律探寻
Dorel及其Cycling Sports Group报告2016年亏损
大幅亏损的氮肥企业该何去何从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
缺创新,韩剧“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