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学问
2009-08-24李大伟
李大伟
中国,过去是礼仪之邦,现在是礼品之国。礼仪是待人接物的礼貌规矩,“杖者出,斯出矣”。礼品是商品,是人情投资,有时更是人情投机,办事送礼、过节送礼、见面送礼、喜事送礼、丧事也送礼,现在,送礼是一门处世为人的学问。
过去,讲究礼节,别人请你抽烟,你应该回敬人家,这叫“礼尚往来”,翻译成上海闲话:“一报还一报”。这个礼,就是规矩。否则,单单伸手接别人的烟,“来而不往非礼也”,久而久之,你会得到另外一种香烟牌子——“伸手牌”,你还不以为然,那是背地里别人称你“老牌子”、“老脸不羞”的暗语。敬烟是男人们“礼尚往来”的礼仪。
老上海的“老枪”们(烟民之谓也),在家可能抽“牡丹”,出门往往是“双枪老太婆”:“牡丹”、“中华”。如果别人敬“牡丹”,回敬亦“牡丹”;如果别人敬“中华”,回敬也是“中华”,这叫“匹配”,好比“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反之,“兵来将挡”,别人递来“牡丹”,你回敬“中华”,那是逼人“上山”,在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情世故:“过犹不及”。
送礼,不能按照自己的“实力”,应该考虑对方,这叫“看菜吃饭”。比如你是大户,属牛的朋友过生日,你送个金牛,倘若对方是你的草鞋亲、布衣交,即便你属小鼠,别人也还不起这份“精(金)品”礼。好比你随便请他比萨,他的能力只能回敬大饼,但为了尊严,逼着他超负荷透支回敬,难免整穷一家人。久而久之,你的“请”就是“鸿门宴”,别人吓得不敢来,结果,连朋友也做不成了。礼尚往来应该半斤八两,好比婚姻的门当户对。
我的朋友酒鬼多,实惠莫过于送酒。我从不送茅台、五粮液之类,永远是“泸州老窖”,过去50元,现在80元左右。高档朋友知道它是名牌,不敢小觑,工薪朋友也“买得起、送得起、喝得起”,回敬不必“放血、吐血,喘气、叹气”,这样,轧朋友不吃力。
我是读《水浒》长大的,乐于助人,受助者难免要送礼,不收就是交情拗断。好在我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医生、教师,不是什么利益关系,所以既不算受贿,也不太卑鄙,充其量有点小农意识:好占小便宜。不得已收些礼,比如“茅台•30年极品酒”;也有“国窖•1573”,精美礼盒套配精装说明书,我不敢转送,否则别人以为你有大事相托。受礼者赴宴,边喝酒边盘问,端着酒杯“手发抖、心发虚”,说话都发颤音,一顿酒喝得都不安宁。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否认,朋友以为你有些不爽,做了读书人开始耍心眼了。这些礼品酒,只能“留中不发”,躺在我书房的角落,岁月久了,变成“老窖”里的“陈酿”。
真的,有些礼你是不能不受的,因为它人命关天,比如主刀医生,尤其名医,如果不受病家的礼,病家就会惶惶不可终日,以为你不会尽心。手术风险越大,病家担心就越大。收吧,这种礼可能是预埋的炸药包,肯定不是粉丝对偶像的倒贴。真的有这样的小人,送礼如同栽赃,稍有不顺,举报就有佐证。医德好又聪明的医生,手术前礼貌收下,手术时上缴寄存,手术后完璧归赵。
送礼,要有分寸,就像医生配药,剂量要恰当,否则,收者要吓死的。不过是请老师给小孩补些课,结果送了野山参、野生鹿茸,人家以为留级坯要赖在这里补一辈子了。如果送西洋参,那么人家就心安理得,不会半夜惊起,想入非非。
不会送礼的,给生意人送书(谐音“输”),好比给老寿星祝寿送钟(谐音“终”)。倘若送钟的同时,附上一本书,合二为一,正合一个好口彩:“有始有终”,送给“常立志”者颇为中肯。哦,送礼,还是一门白相拆字游戏的艺术。
比这个更玄的:送字画;然后告诉受礼的,某某拍卖行里有行价。不信,拍卖场开标,就有人应标,这个人就是送画的马仔。如果举牌是十万,受画人就有十万收益。利用字画,通过拍卖场,黑钱漂白了。
这不是送礼,是送钱,是行贿。现在有些送礼,越来越像贿赂。
(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