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的路径选择
2009-08-21欧阳群宏
欧阳群宏
摘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十分必要。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要坚持专业对应原则、实用原则和制度化原则;具体可以采取“师徒模式”、“进修模式”、“挂职模式”、“自学模式”、“竞赛模式”等5种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技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要接受继续教育,这已成为共识。但在继续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普遍。充分认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探寻提高实践技能的有效路径,具有鲜明的现实价值。
一、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十分必要
(一)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相当程度上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实用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自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近20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过来的情况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得到了保证,各用人单位是认可的,但细致分析,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迅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就必须高度重视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
(二)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是专业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继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补充、扩展、加深、更新和完善教育对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着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各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来自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类高校,由于应试教育的体制、单一的经济结构,部分教师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不仅是继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应该并且必然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现实选择和追求。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结构等各不相同,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的路径也不一样,但必须遵循如下三条原则。
一是专业对应原则。即专业教师所需提高的实践技能要与该教师所学及所教专业相同或相近。
二是实用原则。即专业教师所需提高的实践技能要尽量贴近教学实际。
三是制度化原则。国家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在职教师五年要有一次参加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各高职院校不仅要保证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时间,而且不能将在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当作权宜之计,而应该把它作为一项教学管理制度长期坚持下来,落实到每一个专业教师,落实到高职院校办学活动的始终。
三、高职院校专业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可选择的路径
具体归纳起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有如下5种常见模式。
(一)在本校进行的“师徒模式”
“师徒模式”是传递技艺的一种古老模式。所谓“师”,就是师傅,即高超技艺的掌握者、传授者;所谓“徒”,就是徒弟,即高超技艺的学习者、承受者。自古以来,绝大部分能工巧匠的过人绝技,是通过这种模式传承下来的。其操作过程是:师傅招收若干徒弟,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口口相授,手手相传,将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传授者和承受者接触亲密,技艺的细节体会深刻,入门较容易,提高比较快;缺点是师徒人身依附关系太大,一次性传授的人数较少,效率不高。
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来说,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选定实践技能较强的中老年专业教师为“师傅”,请他们将自己的“绝活”,传授给实践技能较弱的中青年教师。双方签订“师徒协议”,明确权、责、利,学校教务、人事等部门提供必要的场地、时间、经费等条件,并负责协议的督查落实,每一阶段都予以总结、评比、表彰。在“师徒协议”执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傅”的主导作用,学校可将他们的工作量折成一定课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鼓励;同时,也要求“徒弟”在各个环节给予“师傅”应有的尊敬,充分表达自己的谦恭、感谢之情。
(二)在高校或培训机构进行的“进修模式”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因为高等院校有不同的类型、层次、专业特色、办学水平,加之专业教师本人的个性差异,导致实践技能也千差万别。好在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网络已基本建成,该网络不仅包括全国50家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各省市自治区也建立了多个职教培训基地。这些培训基地与有关高等院校一样,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行业信息灵通,继续教育的计划性较强,进修也比较规范,一次性接纳的人数也较多,学习气氛容易营造,进修效果易于把握和保证,所以,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安排相关待提高实践技能的专业教师到上述单位作长期或短期进修。
在具体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加强计划性。既要保证各专业教师在一定年限内全部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水平,又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因一次性抽调教师过多而受太大影响;既要普及基本的操作技能,又要提高特殊的操作技能;既要重视中青年教师,又不能忘记老年教师。
二是注重前沿性。承接继续教育的各高等院校和培训单位,要保证继续教育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和培训内容的前沿性,要配备优秀的师资,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加强管理。在进修培训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又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既要追求进修培训结果的圆满,又要追求进修培训过程的完美;既要注重学员的日常管理,又要注重学员操作新仪器、新设备的管理。
另外,既要关心学员的学习,也要关心学员的思想和生活。要建立健全学员的党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员全面协调发展。
(三)进企业或下基层的“挂职模式”
所谓“挂职(顶岗)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进入相关企业或基层临时担任与本人专业相关的职务或顶替工人从事与本人专业相关的工作。
“挂职模式”的优点在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实现了与专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能直接生产产品或参与管理,学到一线的管理经验,强化操作技能,丰富专业信息。需要克服的障碍主要有:一是专业教师要暂时全身离开教学第一
线,集中时间、精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二是承接继续教育的企业和基层,要暂时打破部分生产和工作计划,并耗费相当的生产成本,以便实现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工人的平稳过渡。为此,高职院校要持主动积极的态度,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首先,要高度认识产学合作的重要性。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坚持“产学合作”,让企业参与到教师继续教育中来十分必要。在韩国,政府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学振兴法》,成立由学校、产业界、地方自治团体、民间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学协议会”,计划、指导、协调该地区“产学合作”。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法律出台,各高职院校要经常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按照教师的专业特长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和学习,接受专业技能的熏陶。及时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特点,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教师通过在企业工作,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问题,可以提高教师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要主动为企业和基层服务,求得他们对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高职院校具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职能。高职院校除为企业和基层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对口、实践技能高超的高素质人才之外,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及产业等工作,都要瞄准企业和基层,为他们排忧解难,推动相关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同时,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浓厚校企双方的感情。
最后,要主动承担专业教师“挂职模式”实施期间所产生的相关费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学生面前,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老师”;但在企业和基层相关人员面前,只能是理论上的“老师”,实践上的“学生”。既然是“学生”,那么在学习尤其是具体操作实践中,不仅会耗费企业和基层的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会耗损不少生产成本。所以,高职院校本着公平、合作的原则,要予以适当的经济补偿,以建立和巩固继续合作的良好基础。就企业和基层单位来说,也要提高认识。要把支持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放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识,与此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到,这一工作还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为企业储备了优秀的后备人才。因此,企业和基层单位要热情地安排具体时间、场所、人员来开展这项工作。尤其是,要确定具有过硬专业技能且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确保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四)自我提高的“自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专业教师合理调配业余时间,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自我提高。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时间机动、方式自由;缺点是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外界干扰较大,坚持下来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这样,就需要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抵御各种诱惑的坚定意志,特别是具有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同时,还需要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出台鼓励自学的扶持措施,允许专业教师业余使用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为专业教师获取有关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对学有所长的专业教师予以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增加“三性”,即制订自学计划,增强学习的计划性;明确学习重点,掌握基本技能,增强自学的实用性;将自学与教学尤其是与备课、作好实习前的准备等环节结合起来,增强自学的针对性。
(五)检查结果的“竞赛模式”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学生的实践技能竞赛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竞赛也一定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和人事部门,要从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出发,大力开展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竞赛活动。此类活动可以采取横线与纵线、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大型、中型、小型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学校要拨付专项经费、安排专门人员予以有效保证。
加强对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的考核,是教师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过去,教师考核部门只注重对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的考核,而对实践技能的提高考核不够或力度不大。一是有关部门要强化实践技能意识,将实践技能考核纳入教师整体考核范畴,并予以适当倾斜。二是要量化考核标准,便于具体操作,并充分体现公正性和科学性。三是要将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与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及行业特许资格证书的获取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学习和考试,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取得“经济师”技术职称,会计专业的教师可以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法律专业的教师可以取得“律师”资格证书,等等。四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考核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强考核的权威性。要将考核结果与专业教师的晋级晋升、评估评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志刚,叶鹏,准确把握示范性院校建设对教师的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2]叶章勇,从国际比较角度看高职“双师”素质及培养模式M,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3]杨春芳,增强问题意识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7)
责任编辑郭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