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
2009-08-21吴小蓉
吴小蓉
摘 要:银行业是风险行业,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承担着经营风险。要防范风险,则需分析当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现状和可能发生的原因,摸索适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转轨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260-01
一、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分析
在当前我国的国情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用制度的不完善。银行信用一般表现为银行向公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债券和流通银行票据等形式。银行的自有资本有限,银行的大部分资金都是储户的存款,如果企业信用不好,不能如期还本付息,银行的呆账增加,准备金不足以应付存款的提取,银行信用就会受到破坏,严重时会导致银行的破产,造成社会动荡。
——过度竞争扩大风险。由于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面临着众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业、保险业、投资基金和期货等)得到了迅猛发展。这种发展不仅给商业银行在资金筹措方面带来了竞争,而且在融资方式上也带来了竞争。再加上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挑战。鉴于传统业务的激烈竞争和利润下降,许多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发展高风险业务,以图取得较高的利益,从而加大了经营风险。
——企业改制的不规范影响信贷资产质量。我国正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在给其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有的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千方百计地钻政策空子,拖欠甚至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风险增加。
——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漏洞。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使一些银行重发展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经营效益不能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同步提高,效益立行的观念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在我国目前的信贷市场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再加之有些银行员工素质不高,以及银行内部的监督防范措施不力,也导致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使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电子化、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犯罪风险。犯罪者通过计算机主机和网络工作站,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采取非法进入、非法修改和非法索取等一系列方式破坏硬件设备和系统,轻则是贪污,重则造成银行电脑系统全部瘫痪,甚至使银行的全部资产流失或资产严重损失。
二、加强风险防范的建议
1.加强央行的金融监管,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央行要改革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成立完整的系统的职责分明
的监管机构;强化央行的管理职能,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使得金融监管有法可依、执法严明。通过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性监管,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贷比率、拆借比率、备用金比率等指标的监管,及时发现和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
2.建立全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迅速建立起全国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已是当务之急。所谓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依据。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经济金融统计资料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良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充分反映全国和地区经济金融运行和景气波动的基本趋势;能完善地体现系统内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分工的要求。
科学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必须设置可行的预警指标,一般来说,不良贷款率、资产流动比率、资本充足率、盈亏状况、内控完善程度、市场风险水平、汇率等应是主要的预警指标。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国家应适时地组织资金,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可以保障储户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银行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就可以使其破产,增加其进行风险防范的压力。再则,由于存款不能支付的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它就会有足够的压力去监督商业银行的经营,以控制风险。存款保险公司的产权结构,可以考虑采用股份制或其他形式。这样,各个利益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而加强对银行风险的控制。还可以考虑在商业银行之间的相互持股,相互监督。
4.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使银行成为改革成本的最大承担者。近几年来,我国每年都要从中央财政收入中用数亿元冲销银行的呆账,但这仅仅是治标之举。应考虑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其他途径,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允许公有法人参股银行,既可以充实资本金,又有助于培育具有独立财产权的、按照市场原则经营资金的商业银行。在向新体制转轨的过渡期中,也可以通过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实现银行债务重组,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与支付能力,还可以通过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债券,增加附属资本比重,提高资本充足率来防范风险。
5.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内部要加强自律监管、自我约束、建立各个层次的风险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各类资产的风险含量,特别是重点控制贷款资产的风险。建立内部的稽核、监管机构,完善内部的自查自纠机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稽核监管办法,严格执行稽核检查,坚决杜绝违规经营。
6.加强银行电子化建设,提高风险防范手段。随着计算机网络在银行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水平的提高,银行风险的防范有可能依赖先进的科技手段而得以加强。国外同行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为此,我国银行业也应该把监管和防范手段从传统的手工方式转向科技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银行电子化建设加以足够的重视,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电子化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大投资的力度,最终建成技术先进、覆盖面广、功能齐备、线路安全的现代化电子应用系统,为防范风险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防范能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正逐步深入,加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将是对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城东支行 浙江温州 325000)(责编: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