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中小企业担保融资机制浅析
2009-08-21杨海英
杨海英
摘 要:科学地设计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制,科学地计量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各个阶段的“半成品”价值及企业的风险资产价值,是向资金供给者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广开资金渠道,为担保公司规避运营风险的重要方式,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战略支持。
关键词:高科技中小企业 融资 担保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209-02
高科技中小型企业创业之初,往往只有一点自有资本,需要大量的外部资金支持。现有的融资渠道主要有:政府投入、银行贷款、风险基金投入、上市融资等等。随着市场理性的回归,高风险的高科技中小型企业不得不更理性地考虑一步到位式地从风险投资基金处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同时政府资金总给人杯水车薪的感觉,上市的门槛又很高,在这种情形下,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又不得不将眼光投向了传统的银行信贷。但银行的经营“三性”原则又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相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引入一个重要的中介——担保公司(一般有政府做后盾,起引导资金的作用)。
鉴于高科技中小型企业前期有形资产少,可抵押物价值低,种子期风险大等特点,可比照风险投资基金分段投资的运营方式,寻求分段担保。第一阶段担保所形成的“半成品”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进一步融资的有效“资产”保证,对其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企业下一步融资的成败,因而无论担保公司还是高科技中小企本身都需要对其价值作出相对准确、可靠的判断。可用VAR方法度量其风险价值。VAR的含义是:风险资产在持有期间相对于一个给定的置信水平,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最大可能损失的置信区间。如果令W0为风险资产的初值,R为目标时间区间H上的收益率,W*为给定置信水平上的资产最低价值,则该风险资产的价值偏差为
VAR=E(W)-W*
其中W=W0[1+R(H)],W*由W1=∫w*f(w)dw给出,W1为要达到的资产的目标价值,f(w)为风险资产价值变动的概率密度,E(W)为风险资产价值的期望值。
担保公司根据VAR及该项目第二阶段的资金预算、风险水平、要达到的项目完成点所进行的评估,并结合第一阶段已掌握的数据测算出企业未来资产增值的幅度及其不确定性,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继续担保、担保额度大小等问题。此时担保公司也事实上对企业的风险信息、价值信息进行了权威发布。不同于单纯的信息评估中介,由于担任信息发布的担保公司有担保金额这一“后顾之忧”,其发布的信息更准确,更权威。若VAR的值较低,则意味着企业的风险相对较小,高科技中小型风险企业就可以凭此到规避风险的各种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而无须担保公司的继续担保。若VAR的值较高,则表明企业的风险水平仍然较高,但若W*的水平较高,而相比之下E(W)更高,则企业亦可以据此选择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融资,或寻求担保进一步进行信贷融资。通过分析担保公司发布的企业信息,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供给方会作出不同数额、不同方式的投资选择,亦或进行组合投资,从而引领不同渠道的资金流向高科技中小型企业,以满足其成长期的资金需求。
从担保公司方面看,由于没有实物抵押,仅凭信息分析,而且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高失败率、高风险性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稍有不慎,就会给担保公司带来巨大的、甚至于倒闭的危险。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科学的担保机制的设计。股票期权、“半成品”尽早变现是关键,这里主要涉及“半成品”问题。
若担保只停留在第一阶段,即第一阶段结束后,投资项目失败了或没有继续投资的价值,则担保公司不再继续担保,只需用担保基金偿还中小企业欠银行的贷款即可。由于担保基金每年由政府预算拨入,出于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目的,政府可以承担这部分风险,担保公司不会因之而生存不下去。但当中小企业获得了第二阶段的担保资金并生产了第二阶段的“半成品”后,担保公司发现企业经营失败了,或评估认定没有继续投资价值,不准备再担保时,则担保公司不仅要为中小企业本期还贷承担担保责任,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第一阶段结束后并不能马上还贷,还必须于第二阶段继续承担第一阶段的担保责任。中小企业越到后期失败,担保公司的负担就越重。为解决此问题,免除担保公司的后顾之忧,在担保机制启动之前,必须预先设计出相应的担保退出机制,即在进行下一阶段的担保决策时,必须考虑能否以最小损失方式顺利退出的因素(假定存在场外柜台交易系统),同时通过判断已产出的“半成品”价值,确定可收回现金量,以帮助进行担保决策。基于此目的的“半成品”价值可通过以下几种模型确定:
一、价值工程模型
根据恩格斯“价值是生产费用的关系”的论述和价值工程理论,技术商品的价值(P),功能(F)和成本(C)之间的关系为:P=F/C。从成本与功能的对等关系出发,并将其具体化为市场容量、产量、产值、投资以及投资回收期、利率、科研风险等因素,可以得到“半成品”价值的价值工程计量模型:
P=S(W/T+S/D)R(1+x)
式中P——“半成品”价值;S——技术商品的市场容量系数(C/P≤S≤1);W——技术投产后的总产值(年);T——转化为生产力所需的投资;D——投资回收期(年);X——科研风险率。
二、成本节约模型
一项新技术的独占,是其超额利润独享的条件。如逐渐转让,利润额将逐渐下降,直至无超额利润可享。采用新技术后节约的费用也是收益的一种重要体现。从降低成本费用的角度,可以得到“半成品”价值的成本节约计量模型:
P=[1/2·NYb(Cm-Ci)-F]×R
式中P——“半成品”价值;Yb——该技术经济寿命;Cm——企业的个别成本;N——年产量;Ci———企业个别成本;F——为采用该技术而投入资金的本利和;R——技术分成率。
三、效益分成模型
新技术商品价值由其所提供的新增经济效益及其分成比率决定,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到“半成品”价值效益分成计量模型:
P=γY=αβY
式中P——“半成品”价值;Y——应用后新增的经济效益;α——新增经济效益中技术所占的份额;β——垄断系数(0<β<1);γ——提成比例。
四、价值效益模型
在价值论基础上,考虑采用新技术后的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时间价值的提高、社会效益的提高,以及摊销费用和合理生产量等诸因素,又可得到“半成品”价值的价值效益计量模型:
P=(S+J+T+D0)K
式中P——“半成品”价值;S——采用新技术后产品原材料成本降低值;J——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节约的劳动时间价值;T——与单位物质商品性能(社会效益)提高相当的价值;D0——采用该技术商品摊销到单位物资商品的费用;K——技术商品合理生产量。
模型一是一个原理性的模型,不同类型行业的技术商品价值,理论上都可以通过此模型求出。这里的S、x、T较难确定,但这些参数可以通过近似替代的办法解决。如T可用统计年鉴上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转化率确定。根据此模型确定的半成品价值更具有理论价值,实际运用时需要结合模型二、三、四。当“半成品”具有很强时效性时,其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此时应考虑运用模型二,这里的关键变量是技术的寿命Yb,它随评估时段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使项目价值为负。技术寿命Yb依行业竞争水平、相关理论领域重大突破等情况变动而变,同时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如何准确、恰当地评估出Yb是用好此模型的关键。当项目阶段性成果也具有法律保障,因而有较强进入壁垒时,技术商品价值应由模型三确定。显然,β的确定是正确计量的关键。确定β时不仅要考虑名义垄断系数,还要考虑它的漏出。比如说,市场上某一软件只有三家规模相当的厂商在生产,但由于存在盗版,各厂商的垄断系数就要小于1/3。取得准确的β值需要大量的调查分析,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取得实际意义的垄断系数。以“半成品”形式退出的技术商品要找到“下家”,就要满足“下家”的需求。在第二种情况下,“下家”往往运用模型四进行分析。此模型以买方的眼光来估计技术商品价值,S、J、T、D0的值在不同买主看来是不同的,因此,P值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张翔.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2)
2.秦小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问题研究.经济师,2009(4)
3.刘轶.浅谈信贷担保风险及防范.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3)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