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对几个会计问题的思考
2009-08-21吴中华
吴中华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如金融工具的确认、特殊目的实体的合并、公允价值的计量,引发了人们的普遍争论。文章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指出了在这三个问题上,一些准则规定所引发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工具 特殊目的实体 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156-02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而今已经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而且这股冲击波仍在蔓延。在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面前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寻找原凶和应对的方法。对于前者,有一种观点是: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会计引发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偏颇的,站不住脚的。因为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它并不能决定经济活动本身的好坏。但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下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也确实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如金融工具的确认、特殊目的实体的合并、公允价值的计量等。以下笔者将对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关于金融工具确认的思考
美国FAS140对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标准的规定是“是否放弃控制权”。以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业务为例,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卖给违约互换出售者,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按此规定,金融机构只要不再拥有该金融资产的控制权,就会对其终止确认,而无需考虑这些业务导致的已转让金融资产的风险保留或回归程度会对金融资产终止确认产生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金融机构从事CDS。但这一切不过是一场风险接力游戏,市场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在次贷借款人违约的情况下,游戏就变成了灾难,破产的雷曼兄弟就是市场上十家最大CDS的对家之一。
如上所述,这种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的规定是存在弊端的,因为没有考虑到已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仍能带给企业潜在的风险的报酬。笔者认为可以学习IASB的做法,将控制权的转移与风险报酬的转移结合起来考虑,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上述悲剧的发生。
二、关于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的思考
美国的商业银行大都是以金融控股集团形式存在。有些银行利用会计准则的弹性把集团内部投资部门设置为特殊目的实体。所谓特殊目的实体(SPE)是指发起人为了实现特定目的或完成特定的经营活动(如进行租赁、完成资产证券化等)而设立的一个实体。SPE在组织形式上可能是一个公司、合伙或信托,可能只存续一段期间,当目的达成或未达成时,即告结束。一方面商业银行利用传统的商行业务出让信贷风险,另一方面,集团的投资部门作为SPE又重新承担了信贷风险。而这一切在企业账面上却看不到,也就是说没有纳入到企业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笔者认为,“安然事件”后,SPE的合并问题引起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视,在其发布的第46号解释公告中要求“如果一公司须承担由某一可变利益实体的活动产生的多数风险或损失,或者有权收取某一可变利益实体的多数剩余报酬,或者两种情况兼有,那么该公司(即主要受益方)应合并该可变权益实体”,其中的“可变利益实体”包括SPE、表外融资结构及类似实体。这种基于“主要受益方”合并是对基于“实质控制”的补充,即“如果某一实体获得了可变权益实体的主要经济利益,同时又要承担可变权益实体的主要经济风险,那么它就存在对可变权益实体施加控制的动机”。但此规定虽然主张事实上的控制权,看重经济实质,也就是风险与收益的分配,但只是原则导向,不易准确应用于实务,因此就出现了很多主要受益人与SPE实质上关系紧密而形式上独立的现象,使其没有纳入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因此进一步明确界定合并报表的范围将是会计准则制定中较为迫切的问题。
三、关于公允价值的计量的思考
在金融危机蔓延过程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直指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加速恶化了金融危机。他们并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金融机构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计量其金融资产,金融危机就会消退。2008年10月30日,美国众议院投票表决通过《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内容之一提出暂停金融机构采用“按市计价”准则。
那么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是金融危机的元凶,我们是否要保留公允价值计量呢?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无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IASB)研究主管韦恩·阿普顿(Wayne S Upton)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会计准则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也就是说公允价值计量只不过是企业如实反映其财务状况的工具。
FASB发布的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公允价值计量运用按数据的层级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数据是反映活跃市场中同一资产或负债报价的市场数据。第二层次数据是指非活跃市场中同一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以及所有各种活跃程度的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第三层次数据是除了能直接观察到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之外的市场数据,如果资产和负债为一种金融工具,则表现为利率、收益曲线、价格波动和违约率等。第四层次数据可以称为市场印证数据,即可以观察到的合并市场数据,不能直接观察到,但这些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数据可以用相关的方法或其他方法取得市场数据来印证。第五层次数据是主体数据,不能通过其他市场数据进行印证,只能通过外推法和内插法得出的数据。使用主体数据时,公允价值的目标仍然不变,应从主体数据中挖掘市场参数,尽可能消除主体的特定因素。
公允价值在有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的情况下,采用的是市场价格,在市场波动很大的情况下,按公允价值计量就会出现亏损严重的结果,而历史成本计量虽没有这种问题,但是市场确实是下跌的情况,财务报表不去反映它而继续反映历史成本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面临的风险。而当某种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时,模型也许是计价惟一的选择,但正如金融界著名的WL罗斯公司董事长威尔伯·罗斯所言:“模型的特性就是假设未来与过去的情况相似,因此一旦多项标准发生变化,它们就会失灵。”结果就如巴菲特指出的:“许多次贷机构持有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券凭证)按模型而非市场定价,二者之间的差别可能对股东价值造成重创。”如何令报表使用者理解并信任财务报表中的公允价值是会计准则不容推卸的责任。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IASB计划于明年中发布征求意见稿,并应财务安全论坛的要求,于2008年5月成立专家咨询组考虑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专家用于2008年9月发布一份《关于在不再活跃市场中计量和披露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报告,试图为金融危机后的市场投资者找到可信赖的计量与披露方法。该报告中有几点结论值得关注:第一,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看法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必须考虑在内,即使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市场敏感可能使风险被放大;第二,活跃市场与不活跃市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不活跃市场中的主体需在计量方面投入更多力量,以确保交易价格代表公允价值或决定对交易价格所需进行的调整;第三,遵循会计准则的不同报告主体使用模型对同一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因为不同主体所用假设及其判断可能不同,这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在不确定性,但同一主体在运用判断方面应保持一致性。对第一点的理解是证券市场处于牛市或者存在泡沫的情况下,按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计价可能就高估了价值,我们不妨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扣除一部分比例再对利润进行分析,挤掉一定水分后再做投资评价,以降低、规避风险;反之在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可以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的基础上,作相反方向的适当调整。对第二点的理解是在不再活跃市场,使用定价模型应尽可能消除主体的特定因素,向市场数据趋同。对第三点的理解是同一主体在使用定价模型运用判断方面应保持前后一致性,使得数据前后可比。
参考文献:
1.坍檀.美国金融危机:不是会计惹的祸[J].财务学习,2008(11)
2.余毅.特殊目的实体合并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1)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 300300)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