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思考

2009-08-21娄曙光王丽芳

经济师 2009年7期
关键词:素质发展

娄曙光 王丽芳

摘 要:文章对关注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大学应关注知识的增进,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灵成长、强调学生的精神成人。好的大学应该是在对知识原理的追求和对道义价值的坚守这两个基本方面培养大学生。

关键词:精神成人 博雅教育 素质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112-02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在周济部长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讲话中,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制定一个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的规划纲要。要坚持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不仅应该服务于经济与社会,更应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国家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愿望进一步统一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来。

一、加强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必要性

在西南大学开展的一次“反思:我们为什么上大学”主题学风教育活动,引起了学生、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与关注。调查结果显示,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目标成为多数大学生上大学理由的首要取向。这样的选择表明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减弱和淡化,同时也反映当代大学生对现实的屈从和压力尤其是严峻就业压力的妥协。

除了上大学的功利化,反思活动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当代大学生理想的空白与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一定程度上说明两者有着某种联系,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功利和浮躁空气包围着这一代大学生,占据着他们的头脑,社会理想淡化,个人追求缺失。“最大的遗憾是我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是西南大学计算机信息与科学院一名大四毕业生的真实表达。还有诸如“为了读书而念大学”、“为了受熏陶”、为了“有车有房的现代白领生活”,甚至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上大学的首要理由就是要成为世界首富,或者是周游世界。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回答为了“自我生命的丰富和发展”、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事业贡献力量”等。

面对大学生给出的各式各样的答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发我们每个教育者的反思。

现代意义的大学,当它刚从中世纪欧洲崛起时,是以“精神城堡”的姿态,而不是以“职业培训所”的招牌昭示于世的。于是,人们也就有理由期待当今中国高校也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场所。但在实际上,我们大学所应有的这一重要功能远没得到发挥。

当下社会一般怎么看大学,可从每年高考前的填报志愿见出。高中毕业生怎么填报第一志愿是一个象征。社会流行什么,往往作为某种观念,无形但又深深地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脑海,成为他们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照。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有些专业非常吃香,比如经济、外贸、会计、外语、法律、行政管理等。这些专业为什么能受到学生与家长的青睐?这与中国社会近十余年的重大变化有关。因为经济体制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体制转型成了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经济对于老百姓来说,首先意味着收入的多少,能否脱贫。而孩子上大学,毕业后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不错的收入,这几乎成了无数民众对大学的民间想象。这自有其价值的正当性乃至历史的合理性,因为底层平民对他们曾经历或仍在忍受的困苦刻骨铭心,他们穷怕了。也因此,这种风气和观念不免诱导公众把大学仅仅理解成一种培训职业技能的场所。

如此一来,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即大学应该是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大学更应该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却不慎被忘却。

二、打破知识传授中的工具理性态度

“大多数人的大学考试通常是在考前一个月准备,老师为避免麻烦通常都参照往年题目,因此找试题是我们的首选之道,复印笔记更是捷径——我是从来也不记笔记的,但考试前我还是要借试卷来温习——而一旦考试结束,如果没有特别的兴趣,我们很快就会丢掉这门课程。”

这是目前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学生拿到学分就是靠考前一段时间的突击,考完后就忘了。得到学分是为了得到毕业文凭,与真才实学无关。教师们都在感叹: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说学生们学习不努力,那么为什么每届学生如此?为什么各个院校普遍如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有专业区分的,专业知识的获取也肯定与未来的职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切都无需怀疑。问题的实质在于:知识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价值是否在知识的传授中被丢失了?知识是否成了一种货币般的东西,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把它成功地放到学生的口袋里,以便使它在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其在市场上的兑现价值?

为了阻止这一过程,大学的专业教育在其本科阶段,需从工具理性的教育态度中摆脱出来,在专业基础教育的领域中充分渗透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展示。这就是说,应当充分理解到任何专业教育,只要是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活动。一切知识最深刻的基础总是思想和智慧。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培养一个有知识有技能的人,而相对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让学校根据升学率来决定优劣、教师依据升学率来论高下。家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同谋。原本许多应该在家庭中得到教化的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在强调学习的机制下弱化,使得学生的成长产生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扭转这一局面的好的做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既强调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一面,也重视教育对人的全面塑造。

三、精神成人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真正的大学人文教育之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在学校里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在于让学生们在未来离开校园后还能继续学会坚持什么、相信什么、追寻什么、怀疑什么,还能保持着某种独立的、自由的、批判的、创造的精神规范。大学既是拓展未来人生的起点,也是完成先行教育最后的加油站。知识的增进、心灵的成长与精神成人是大学生活的三个主旋律,心灵的成长是基础,精神成人是核心,知识增进是结果。一个人唯有首先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关注自己的精神成人,而后才有可能成就伟业。

19世纪中叶,英国大教育家纽曼在出任大学校长时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且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首先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他还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健全地到达博雅的高度,即具有完整的人格。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本科四年实是大学生生命史上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一个17岁就结束了教育的青年根本无法与一个到22岁才结束教育的青年相提并论。”大学生进校后,在“精神成人”方面做得怎么样?应该说,存在着结构性缺失。当然不是说,大学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不努力,比如系科辅导员所肩负的、对大学生实施“政治导向”、“心理调节”两副担子,分量不轻,但这不同于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思想资源。当今的教育存在“两多一少”,“一多”是政治导向的课很多,涉及专业、职业、知识技能培训的课很多,但是能够诱导同学用人文的眼光去审视内心,持久的问“你活着为什么”、关于“人与自我、社会”的思考,这样的课少之又少,而“精神成人”恰恰是一门能让同学自动审视自己的学科。

大学应关注知识的增进,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灵成长、强调学生的精神成人。与功利性“专业成才”相比,旨在“精神成人”的“博雅教育”无疑应在大学教育中占首位。好的大学应该是在对知识原理的追求和对道义价值的坚守这两个基本方面培养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是学生们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既要承担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任务,也要担负心灵成长引路人的角色。同时,大学教育也应该弥补大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压力而忽视的一些重要的教育内容,包括学习做人、学习成事。一个拥有知识技能的人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人,但一个只有知识技能而无修养和德行的人却是悲哀甚至可怕的。

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目的。一所愿对学生负责一辈子的高校应该创造一种氛围,有效地诱导学生对生命、前程及其所面对的世界,存一份神圣关怀。大学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味,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的思潮,旨在便利政治权利的运用和净化私人生活中的种种交往。

我校已步入50年新的起点,我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中,对学生的精神成人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为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夏中义.精神成人与大学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医科大学的演讲).2004.3.8

2.王德峰,熊思东.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2009.01.10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3)(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素质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