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视域下家庭道德的养成构建

2009-08-21胡宏伟

经济师 2009年7期
关键词:老龄化

胡宏伟

摘 要: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在社会生活的特殊功能与广泛影响特别是家庭伦理道德的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研究探讨现代家庭道德的养成与构建也决非是小题大做。马克思说,除了家庭之外,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如此敏感,能够如此明显地反映社会历史进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与矛盾。联合国把每年的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足以显示国际社会对家庭问题的关注。因此,探讨家庭道德的养成构建,必然对我国渐进地迈入老龄化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老龄化 家庭道德 养成构建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055-02

1999年10月,我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6%,从此开始进入老年人口持续增加的历史新阶段。世界上总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九个,而我国在数十年内老年人口就有几个亿,为世界所仅见。在这种视域下,老龄社会随之而来的特征、影响及问题,将中国的3.7亿个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和路径,不同程度地卷入老龄化的真实体验中。本文拟从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入手,阐述我国当前家庭道德特点,探讨家庭道德养成与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老龄化社会扑面而来

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异常快速,绝对量差不多十年增加一个亿,老年人比重从7%上升到14%,只花了25年时间,比老龄化最快的日本还快。而法国是花了115年,瑞典花了85年。今后50年,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数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多,占整个亚洲老年人口的50%。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4亿人,2015年将达到1.63亿人,2025年将达到2.3亿人,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74亿人,占总人口的24.4%,2050年将达到4.2亿人,占总人口的27.4%,达到老龄化的峰值,从此将在老年人口数高位上持续一段时间。

二、尊老敬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老龄化对家庭道德的影响是客观的。所谓家庭道德,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人伦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便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老人、对父母的尊敬。人有生老病死,家庭世代相传,种族不断繁衍,这是人类不断进化、发展的自然规律。老年人是社会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尊敬、赡养老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对老年人过去劳动成果和社会事业奠基工程的延期支付,也是对他们过去抚养年轻一代的一种“偿还”,同时,对全体社会成员也是一种慰藉和鼓舞,能解除人们担心年老时无人照顾的顾虑。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的生活资料没有剩余,常常在无可奈何的状况下把老人抛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出现剩余,老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知识和经验,为指导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上他们为家庭的发展做过贡献,因而赢得了子女们的尊敬,逐渐形成了“孝”的观念。孔子在2000年前就说:“有酒食,先生馔”,这里的先生即指老者。自孔子开始,“孝”一直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尔雅》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把敬老养老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孝”作为立国之本,帝王都知道“老人安,天下安”的道理,屡有敬老的义举。据史书记载,周朝每年举行一次“乡饮酒礼”,其目的是“正齿位,序人伦,敬老重贤,息事端,敦睦乡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民无宁日,但仍对老年人有所关照。当时规定,70岁以上老人免其一子赋役,80岁以上老人免其二子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全家免赋。汉代时规定8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给一定量的大米、肉食和酒,同时规定,“凡孝于新者,人帛五匹”。

在国外,尊老爱老也被看作是一条基本的道德准则,很多国家颁布了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如美国1935年制定了第一个有关老年人的法律《社会保障法》,1965年国会又批准了《美国老人法》,其中对老人退休后的待遇、老人住房、卫生状况、老年人的服务计划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与发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日本1963年颁布了《老人福利法》,对保障老人福利的措施规定的相当细致。由于世界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許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还把“养老”、“敬老”作为一种社会化活动来进行。如在美国,由一些医务人员、家属和其他社会人士自愿参加组成的老人临终关怀协会,无偿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德国有个“电话道德帮助福音协会”,德国各地的老人只要拨通专线,就可以尽诉自己的不幸和担心,而接话人也会为他们想办法解决困难。日本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出台了退休金改革法,规定日本男职员从60岁起全额领取养老金,称作“厚生年金”,女性从58岁开始领取。可见,尊老敬老已被当作世界性的道德规范而为人所遵守。

三、我国家庭道德观仍不尽人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的日益深化和社会的巨大变革,我国家庭无论在其结构、功能,还是在家庭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尤其反映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上:在过去,由于社会伦理和规范对人们的束缚和影响,人们普遍对家庭采取较为慎重的态度,不管他(她)们是否真的打算履行家庭中的各种责任与义务,起码他(她)们在思想观念上明白组成家庭将意味着自己角色的变化,也清楚自己在家庭中将要对儿女和父母负担的责任与义务。然而,相当一部分现代的以及那些所谓的后现代的新新人类却压根没有这种观念。在他们眼里,进入婚姻、组成家庭只不过是众多生活方式的一种。

目前,子女辈家庭与父母辈家庭分支独立的倾向日趋普遍,加之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家庭间的代际关系也随之淡化,视老人为包袱的观念在道德氛围不浓厚的情况下蔓延滋长,不公正对待老人、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屡屡出现。在相当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以孩子为中心的溺爱综合症助长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甚至出现了长幼失序的现象,一些子女对父母经济上剥削、劳力上剥削、情感上疏离。据一项调查表明,老年人与下一代不和睦约占28.5%,一般化的占29.5%,和睦融洽的仅占41%。这些数据从量的角度揭示一个事实,那就是老年人与他们的中年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感情淡化已成为一股大流,超过半数的家庭对老年人“精神赡养”情况不如人意。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国内改革的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客观存在,必然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从微观层面来看,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构成中上一代的权威减弱,下一代自我中心强化,家长的传统权威正受到各种挑战,以独生子女为重心的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家庭道德意识淡薄,道德缺失的现状令人堪忧。这表明,在现阶段,家庭的功能和模式起了变化,传统的家庭道德正在削弱。

四、老龄化社会下家庭道德的养成构建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以及西方道德价值观念的冲击,现代的人文精神与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出现了某些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情况。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组织形式之一,社会的转型,必然要求家庭也随之转型,实现由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变。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的转型与嬗变,不是自然完成的,而是充满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民族特色与外来文化等观念的激烈碰撞和胶着斗争,家庭这块亘古以来便给人以慰藉的快乐宫殿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必须把家庭放在变动不止的社会大背景中,才能把握现代家庭的道德观念的发展趋向。尤其是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更是给家庭道德的养成构建提出了新的课题,因而更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人们树立新型的家庭道德观。

1.民主化。未来的家庭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规避家庭间可能引起的代际差异,推行家庭间的民主化。民主化首先是平等化,平等是古往今来多少代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平等包括三个方面,即人格平等、权利平等与义务平等。权利平等主要表现在对家庭财产的支配上,而首当其冲的却是对家政家务处理方面的平等权利。义务平等则主要表现在家务事的分担上,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同,也有内容不同的义务要求,绝对的平等不存在,也不必要。三者之中人格平等是最重要的,虽然在家庭关系方面也许它只是一种固定的行为方式和明确的道德观念,但它却是另外两个平等的基础。老人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提要求,自立自理,儿女们也要设身处地为老人考虑,不遗余力地赡养老人。人口老龄化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羁绊,而子女之孝、亲友之情、天伦之乐是任何时候、任何法律或行政行为都无法代替的。代沟是影响老人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因素,克服代沟的最好方法,就是溝通。老年人要不断接受科学民主的新观念,改变思想观念上的某种定势,摒除封建的“父为子纲”的陈腐思想,而子女也应尊重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基本权利,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家庭的民主平等。

2.传统化。传统道德的回归,并不是旧时代道德的复辟,而是在新的内容上出现了传统道德的印记和某些特点。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在有了许多经验教训后,家庭观念逐步出现了道德化的趋向,人们对家庭重新赋予较高的价值,重视家庭的健康与和谐,对具有双亲的家庭怀有羡慕之情。在韩国,人们非常重视“三纲五伦”的传统教育,以致把它看作是民族的精神和立国的根基。在新加坡,政府也十分重视传统家庭美德教育,注重尊老爱幼和对家庭尽义务。他们以儒学思想作为维系家庭团结和睦的准绳,特别强调尊老和对家庭的神圣义务,在分房上,他们提倡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便于形成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在如何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由于批判的武器过于简单,没能正确处理好扬弃与继承的关系,使得传统道德中的合理内容也被抛弃掉了,许多人甚至不敢重提传统道德。而今,在经历了痛苦和曲折后,一些优秀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念将重新回到人们的心中,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孝文化的回归。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并生发出子女对父母以及通过他们对人类的爱。孝作为最传统、最重要的家庭道德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和谐的功能,不仅调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要求他们和睦相处,而且也调节兄弟姐妹的关系,要求他们亲密无间。

3.社会化。家庭道德将随着家庭的社会化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公民个人道德品质走向逐步融合的方向。老龄化对家庭道德的影响是客观的,老龄化将导致抚养比不断提高,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加大,并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这就要求要举全社会之力尊重和爱护老年人,保障老年人的利益,而追根溯源,尊重、善待和保障老年人就是尊重、善待和保障人们自己。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养老负担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政府还不能完全承担起养老的任务。因而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优秀道德品质的构建和养成,大力提倡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同时大力发展老年事业,各级政府部门把尊老敬老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老年人的境遇。尤其是作为家庭单位,在老人们为了家庭和社会奉献了大半辈子逐渐失去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阶段,更要不遗余力、尽其所能地使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邹农俭.养老保障.居家养老.社区支持.养老模式的新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7(4)

2.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人口研究,2007(1)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4.陈延斌,胡相峰.养成训练—未成年公民品德塑造的新路径[J].道德与文明,2008(1)

5.周琛.个人道德.社会伦理的历史统一与老龄生存质量[J].道德与文明,2008(3)

6.高恒天.中国传统道德关系的特点[J].伦理学研究,2008(1)

7.鲍宗豪.全球化视野下的文明家庭构建[N].文汇报,2007.2.25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图书馆 山东日照276826)(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老龄化
做好老年健康全周期管理 助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祖母的小帮手:老龄化世界需要更多可随机应变的机器人
开业护士制度或可应对老龄化
刍议产品设计与老龄化市场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