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农业再跨越
2009-08-21余宗宝江少菁
余宗宝 江少菁
漳州的现代农业发展非常迅猛,目前已有20多家农业企业被评为福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天福、紫山、厨师、含羞草等一批品牌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万多亩;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己引进55家企业,总投资.8100万美元:农产品出口较好地克服了自然灾害和西方国家贸易壁垒的影响,出口货值达9亿多美元,货值比增16.13%,占福建省出口总量的46.9%;对台小额贸易额达到1800万美元,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现代农业促进了漳州市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平和官溪蜜柚、云霄枇杷、华安铁观音、长泰芦柑、南靖绿麻竹、诏安青梅、天宝香蕉、九湖水仙花、浮宫杨梅、沙西的榕树盆景、东山的水产品等,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区域优势产业格局,为农产品创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7年,全市农牧业产值215.38亿元,比30年前增长18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5696元,比30年前增长16倍以上。2007年,全市产出蔬菜、水果、粮油、糖蔗、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588万吨。其中蔬菜234.7万吨、水果218.9万吨、肉蛋奶32.73万吨。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专家论证,在农业发展的13项指标中,漳州有12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起跑:跳出传统再造新型农业
往日,漳州传统农业曾经有过辉煌时期。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为漳州吹响了向现代农业进军的号角,一场变革步步深入地展开。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生产。全市先后认定117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57个专业镇(场)、156个专业村(作业区),切实发挥其科技进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大抓福建漳州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领漳州发展现代农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19个农业科技成果获中央、省、市的奖项,其中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8个、获省农业科技推广奖6个、获省科技进步奖2个。在推进漳州农业科技进步之时,以良种良法引进为龙头,实现引进、示范(试验)、推广“三位一体”,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新良种新技术每年产出600万吨农产品,创造i00多亿元农牧业产值。
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定粮食生产,扩大品类范围,经过30年的谋划,主要种植业结构比例已发生很大改变,粮食:甘蔗:水果:蔬菜的播种面积由530万亩:29万亩:4l万亩:10万亩调整为164万亩:8万亩:250万亩:160万亩。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30年来,实施良种良法、种子工程,主推杂交水稻等新品种,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比30年前提高80%以上;优质率达81%,提高了60%;平均亩产378公斤,单产水平提高25%。2007年全市粮食产量61.9万吨,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喜人。水果、蔬菜、食用菌人均占有量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大办食品工业,增强经济实力。30年来,我市食品工业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截至目前,全市此类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53家,去年完成总产值18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5%。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全省居行业龙头地位的食品工业企业。其中紫山集团、同发食品集团被评为“中国罐头十强企业”,东方食品集团是全国蜜饯行业理事会会长单位。食品龙头企业普遍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建立5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80.8万个农户,吸纳80.5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村集体与企业、农户的共同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加速:融入海西打造强势农业
在推动漳州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漳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显现了无穷的活力,展现了强劲的态势,呈现了“双赢”的局面。30年岁月里,漳台农业合作热潮犹如台湾海峡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好比九龙江水滚滚流向漳州广袤无垠的热土。在这期间,漳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漳台农业合作与交流作为融入海西建设的一项大事来抓,从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拓展交流渠道入手,促使漳台农业合作逐步形成由点到面、由零星分散到产业配套、由沿海地区到内陆山区梯度推进,确立了漳州对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居全国前列的地位。也由此创造了“六个第一”的佳绩:
农业利用台资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截至2007年,全市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934个,合同利用台资13.9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8.17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46.4%、55.4%和56.3%。漳州已成为台商投资农业的密集区、台湾农业外移基地和台湾农业科技引进示范“窗口”,是全国农业利用台资最多的设区市。
创办全省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1981年,台商张诏光先生以港资名义在我市诏安县创办“诏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这是我省第一家有注册登记的台资农业企业,由此揭开了漳州对台农业合作新篇章。
创办全国第一大台资农业企业。1993年,台商李瑞河先生回其故乡漳浦投资创办“天福集团”,至今已在我市开办了10多家公司和8家茶叶系列产品加工厂,总投资上亿美元。目前,该集团在全国各地设立了700多家茶叶直销连锁店。
创办全国第一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1997年7月,漳州被国务院台办、农业部和原国家外经贸部联合批准为全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漳州拓展两岸农业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搭建全国第一个海峡两岸农业经贸合作平台。1999年1月18日,由福建省政府主办、漳州市政府承办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在漳州隆重举行,这是祖国大陆首次冠以“海峡两岸”为题头的农业合作经贸活动,成为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至今,花博会已成功地举办了九届。
创办全国第一家台湾农民创业园。2006年4月,农业部和国台办率先批准在我市漳浦县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目前,已有66家台资农业企业和3个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到创业园投资兴业,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
跳跃:面向世界提升外向农业
改革开放30年间,漳州农业实现从封闭到面向世界的历史性转变。现在,已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密切经贸关系,2007年漳州地区经检验检疫出口的农产品货值已突破10亿美元大关。其中罐头、熟肉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制品、保鲜蔬菜、保鲜水果、花卉苗木等7类产品
的出口量,多年保持位居全省各地级市同类产品第一。
农业出口创汇生产基地星罗棋布。全市建立了4个国家级、11个省级和1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同时,引领出口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标准化”模式,建立了55.87万亩的出口蔬菜、水产品、蜜柚、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备案基地,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筹划新布局,实行无公害栽培、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从而保证了出口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全市有11类18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中30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双认证,为农产品出口创造了前提条件。
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从无到有。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加强对优质食品原料供应、农产品出口基地的检查指导,严格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漳州市农业检验监测中心”于1996年首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地市级第一家。2003年12月,成为我国首家地市级通过现场评审认可的实验室。2004年,又建成我省唯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漳州)分中心,承担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验业务。2007年12月11日,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定点监测机构”。
对外贸易营销体系不断健全。全市以“政府搭台,企业领办,市场运作”模式,举办了一系列会展活动,组织龙头企业参加花博会、农交会、绿博会、“9·8”贸洽会、海峡两岸农产品展销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海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赴港、赴台举办“漳州水仙花雕刻艺术展”,为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搭建了新平台。仅第八届海峡两岸花博会暨农洽会期间,全市共签约外资合同项目99个,注册资金?1.79亿美元;涉外农产品贸易项目几十个,购销额达11.75亿元。漳州农业发展正步入一个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崭新时代。
漳州名片
漳州市辖8县1市2区,总人口46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80%,土地总面积达1.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31公里,福建省第二大河流九龙江横贯市区。该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24℃,有“天然温室”之称。
这里常年山青水绿,花果飘香,是驰名中外的水仙花故乡,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誉。该市资源丰富,农业宜种性广,是块富庶宝地。
改革开放30年来,漳州走出了一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路子。目前,漳州已成为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已设立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建成了福建省最大的高优创汇农业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具备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