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越来越长不大了吗?

2009-08-21苏晓棠

党员文摘 2009年7期
关键词:精英竞争孩子

苏晓棠

年轻人独立得越来越晚,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后果吗?

公元前300多年,马其顿国王亚力山大二十几岁时就从欧洲打到印度,成为世界之君;19世纪中叶,美国的一个穷小子卡耐基,13岁开始打工,20岁就管理着世界最复杂的工业系统——宾夕法尼亚西部铁路……在历史上,不少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其中有一部分人对社会的变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然而,这样的传奇在今天越来越不容易看到了。在美国,许多大学生毕业时连助学贷款都还没还清,根本谈不上自立;在中国,老人资助成年子女的情况比比皆是……人类变得越来越长不大了吗?

席卷全球的“啃老族”

在国人的印象中,发达国家的父母对孩子是非常冷酷无情的:孩子长到18岁就被扫地出门,家长一分钱不给。但是,如今美国人的家庭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民意调查显示,大学毕业之后的几年内,孩子找父母要钱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成人期在26岁左右才算开始。另外,一向认为“勤劳是国民义务”的日本人,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啃老族”。2004年,日本15岁到34岁的“啃老族”人数达到75万,这一数字是10年前的10倍。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高增长或生活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18岁到25岁(甚至更年长)的年轻人越来越无力负担成人的责任。

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呢?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太优越了,所以缺乏奋斗精神,迟迟不能“断奶”。然而。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很经不起推敲的。今天的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投入的教育成本,在很多方面要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之所以迟迟不能独立,还得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

高不成低不就的时代

经济学家发现,在二战过后的30年里,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人,其收入增长比率都差不多,每年在3%以下。但是,近30年,高收入者的收入越来越高。比方说,美国大企业的CEO,如今的薪资比普通工人高500倍,而在20世纪80年代,则只高42倍。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

20世纪以来,美国逐步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优势在于其大规模的制造业。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货畅销世界,当地工厂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那时候的高中生一毕业,就有工厂的工作等着他们,而且由于福利待遇优厚。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足以养活一家。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本土制造业的成本上升。企业纷纷迁出美国,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结果,本土制造业创造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企业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全球性的竞争。一家美国轮胎公司,以前只要能在某一个州内称雄就能生存下来:可现在,要么就是跻身全世界效率最高的生产商行列,要么就是倒闭——没有中间状态。和过去相比,市场范围宽广得多,竞争激烈得多,领导者决策能力的细微差异,足以导致企业收入上的巨额差异。因此,CEO的薪资随着CEO能力的重要性大幅度增长

事实上,不但工人的职位缩水,福利降低,就算是那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也一样被历史车轮无情碾压。以美国税务咨询业的情况为例,20世纪70年代,该行业几乎完全由本地会计控制。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全国渐渐出现了许多税务咨询公司,大部分退税工作由少数专家指导就能完成,这些公司取代了本地会计。而现在,人们更是开始依靠电脑软件指导自己完成退税工作。

面对这样的局势,美国人明白了:将来一切竞争都是全球性、高端化的。不仅当蓝领工人前途堪忧,甚至某些技术性的工作也没什么前途。于是,创造力、领导才能、艺术品位等综合素质,成为他们从小训练孩子的方向。而孩子们上大学、当精英的意愿也远远高于父辈。

但是,像企业总裁、工程师、律师、医生、明星等“精英职务”却很稀少,竞争异常激烈。

全球化和高科技这两大巨兽吞噬了大量低端职业,与此同时却没有给后来者留下足够多的高端职业,仅仅是给他们留下了高等教育的文凭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他们一方面无法从事自己心仪的职业,另一方面也很难接受超市售货员、餐馆服务员等低端工作。这样一来,只能落得“啃老”的尴尬境地。

孩子成了投资品

推迟青年人成熟期的另一大因素,同样是经济的问题——教育成本。在人类社会还没有被商品经济大规模渗透的时候,养孩子的花费微乎其微。但是现在,家庭养育孩子就犹如国家养育军队那样耗资巨大。指望孩子白手起家,已经不现实了。

卡耐基如果活在今天,还从当童工起家,他绝对不会获得当年那样的成功——教育关过不了,他根本进不了高层次的竞争。人家一看履历就不要他。《财富》杂志征集了近1.5万位在精英企业和精英服务业中任CEO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的CEO是大学毕业生。培养这些精英最多的还是7所名校,如哈佛、耶鲁等。而根据我国前不久公布的调查,北大、浙大等名校出产的亿万富翁最多。

正是由于高等教育存在着巨大回报,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投资,也就一浪高过一浪。前一阵网上有人招聘奶妈,有的雇主提出的条件甚至涉及“身高、文凭(海归优先)、相貌”等要素。

对婴儿的投资,就已经到了这般地步了,可想而知,对于高中生、大学生的投入会到什么程度。美国的大学入学申请除了笔试成绩外,还要求学生提交带有自传色彩的文章、社会活动等材料,所以申请大学,已经成为家长之间的一场“军备竞赛”,从各种兴趣特长班,到海外学术旅行、申请大学咨询等等,动辄几万美元砸下去。但是,巨额投入的结果是费用水涨船高,竞争也愈演愈烈。读完大学后,本科文凭已经略有贬值了,于是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教育投资的费用越来越高,而学生的独立时间则越推越后。

世界范围内的“啃老”现象、长不大现象仿佛是高速繁荣的商业社会投下的一道阴影。全球化、高新技术,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更合理的资源配置,给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广泛的就业机会:但一方面,它也使得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部分青年人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态。而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提升了人们的整体素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为市场无法消化这么多的高学历人才。另外,当家长对孩子的干预越来越多,当高等教育成了家长之间财力的竞争时,学生的独立时间自然会“集体顺延”。

这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人类在每一次进步的同时,都得被迫接受一些沉重的“副产品”?

(邱宝珊、偶然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0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精英竞争孩子
它们都是“精英”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感谢竞争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