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07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进展
2009-08-21杨建萍胡家瑜李秀珠刘敏勇陆菁李崇山陶黎纳沈洁
杨建萍 胡家瑜 李秀珠 刘敏勇 陆 菁 李崇山 陶黎纳 沈 洁
上海市坚持以常规免疫为主,同时辅以查漏补种形式的强化、应急免疫的免疫策略,自1988年起已连续20年无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2000年底上海市向卫生部递交了《关于上海市无脊灰证实工作报告》文件,2006年起,采用现行的免疫程序:基础免疫2、3、4月龄各1次,4岁加强免疫1次。根据卫生部《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要求,2007年维持无脊灰状态是本市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在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的基础上,保持高水平的脊灰疫苗(OPV)接种率,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现将2007年上海市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工作进展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AFP病例监测系统。本市人口资料来自免疫规划历年报告的人口资料。OPV常规接种率资料来自上海市常规接种率报表,OPV调查接种率资料来自各区(县)上报的接种率调查数据。
1.2病毒分离与鉴定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扩大免疫规划和传染性疾病部《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1992年),采用RD、L20B两种细胞对采集的粪便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阳性株(PV)全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脊灰实验室采用PCR法和核酸序列分析鉴定。
1.3病例诊断
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结果,按卫生部制定的《全国消灭脊灰实施方案》中的统一标准,由上海市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进行最终诊断。
1.4资料分析
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
2.1OPV接种率
2.1.1常规免疫2007年小于12月龄小儿的基础免疫全程服苗率为99.89%,加强免疫服苗率为99.79%,外来流动儿童的服苗率均在98.00%以上。
2.1.2强化免疫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于2007年元宵节后第一个星期一开始的2周内(2007年3月5—16日)、2007年9月开学后第三个星期一开始的2周内(2007年9月10—21日),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主要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儿童、以查漏补种为形式的强化免疫活动,累计服苗人数达71085人,总的接种率为98.20%(表1)。
2.2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评价
2007年本市0~15岁非脊灰AFP病例报告30例,发病率为1.49/10万,各项监测指标达到WHO和卫生部规定的标准(表2)。
2.3病毒学监测情况
2.3.1AFP病例病毒分离结果2007年共收到本市AFP病例的59份粪便标本,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3.30%,检出阳性4例,阳性率为13.30%。脊灰病毒PVⅢ2株,脊灰病毒PVⅡ1株,非脊灰肠道病毒1株,PV经中国疾控中心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为疫苗株。
2.3.2健康人群病毒分离结果2007年8月对本市外来人口流动较频繁的长宁区、崇明县6岁以下外来儿童及该区域常住儿童采集粪便,共检测363例,其中阴性321例,阳性42例,总的肠道病毒阳性分离率为11.57%(42/363)。42例阳性中,1例分离到脊灰病毒,病毒为PVⅢ。其余41例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表3)。
2.4免疫监测
2.4.1免疫成功率监测2007年4—8月,选择宝山区的2月龄儿童进行免前、免后脊灰中和抗体检测。48份检测标本中免前脊灰中和抗体效价≥1:4者,I型占58.33%(28/48),Ⅱ型占56.25%(27/48),Ⅲ型占14.42%(5/48);免前I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别为8.80、7.62、2.70;免后I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别为657.87、1005.75、413.98。48份检测标本中免前I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均为阴性(效价<1:4)的有13份,占27.08%(13/48);免后阳转率均为100.00%;免后I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别为631.18、1001.59、343.42;48名儿童免后I型、Ⅱ型、Ⅲ型抗体4倍增长率均为100.00%。
2.4.2人群免疫水平监测2007年4—5月选择徐汇、闵行区6月龄至16周岁的本市和外来流动儿童、学生508名,采全血作脊灰中和抗体测定。随着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升高,健康人群脊灰中和抗体3个型别阳性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各年龄组中0岁组GMT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GMT呈下降趋势(表4)。
2.5应急能力
2008年3月对全市所有二、三级监测点医院进行了AFP病例主动监测,调查对象为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的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共查阅病史3014025例,发现AFP病例88例(本市30例,异地58例),实际报告88例,无漏报病例。
2006年8月18日,在徐汇区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集部分5岁以下健康儿童粪便标本,用于肠道病毒分离监测。2007年1月市级脊灰实验室病毒分离阳性标本送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PV序列分析,发现其中1株为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株(VDPV),VP1区有9个核苷酸变异。经对比研究,确认为1株新发现毒株,排除实验室污染。2007年1月30日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儿童为健康男性,2006年1月26日出生,全程免疫,最近1次服苗为2006年5月28日。2007年1月31日免疫功能检查结果正常。该儿童轮换居住于徐汇、闵行区,目前居住于徐汇区康健街道,属城乡结合部,居民以常住人口为主。对徐汇、闵行区的接种率快速评估,徐汇区全程接种率为99.59%,闵行区为100.00%,两区均已在2007年2月1日起开展脊灰疫苗查漏补种。
2007年3月分别在嘉定、浦东新区发生2例无OPV全程免疫史的AFP疑似高危病例。接到临床医疗部门的病例报告后,疾控机构采取以下措施:市级疾控中心组织了专业人员前往该儿童的居住地开展病例核实、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采集5~10名5岁以下近期未服苗的病例接触者(健康儿童)标本进行检测;对发病乡及邻乡进行常规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对象为5岁以下儿童至少30名,如果发现当地OPV接种率低于85.00%,则要开展OPV的查漏补种工作,必要时可开展强化免疫;对病例居住地周围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未发现类似病例;对辖区的二、三级医院开展AFP病例的主动监测,未发现漏报。
3讨论
2001年10月卫生部召开了消灭脊灰的总结大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维持无脊灰时期,这仅仅是消灭脊灰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由于本市流动人口数量多,人口流动频繁,随时存在脊灰野病毒传人的危险。人员流动是导
致儿童漏服OPV的主要原因,由于流动性大,使不少儿童失去了及时免疫的机会,形成免疫空白。维持高水平OPV接种率,对于防止脊灰野病毒的传人及预防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至关重要。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实施强化免疫可减少或消除零剂次免疫儿童,提高群体免疫水平,阻断脊灰野病毒循环,从而达到消灭脊灰的目的。本市OPV免疫监测结果表明,人群中高阳性率与高接种率相符合。2月龄婴儿OPV免疫成功率及免前脊灰中和抗体水平较高的原因是:①母传抗体的影响;②由于连续几年进行强化免疫活动,外环境中脊灰疫苗株循环,健康人群中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保持高水平的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是维持无脊灰的关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认识到维持无脊灰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落实消灭脊灰的各项技术措施,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加强报病意识的培训,杜绝病例迟报、漏报现象的发生,确保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不断提高疫情的快速识别能力与处理能力,尤其要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预防工作加强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是不断巩固维持无脊灰工作的基础。因此,在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的同时,应加强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对高危病例及时进行调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野病毒传人或发生的VDPV病例,保持无脊灰的成果。
4参考文献
[1]帕提古丽,勾艾丽,刘全民,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1—2006年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情况评估[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3):274-275.
[2]迮文远.免疫规划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72-275.
[3]张发信,宗有莲.儿童免疫规划[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81-84.
[4]曹晓鸥,王丽娜,郑文毅。等.吉林省1998—1999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情况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1999,5(增刊):190-191.
[5]李黎,温宁,夏伟,等.中国200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6):51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