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菲亚特吹响复兴号角

2009-08-21

中国汽车市场 2009年7期
关键词:意大利人菲亚特克莱斯勒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菲亚特让世人刮目相看。在CEO塞尔吉奥·马尔基翁内的带领下,菲亚特成为了克莱斯勒的“守护天使”,将这家曾经的美国汽车巨头的生死系于己身;现在,他们又向通用伸出了橄榄枝,计划收购通用的欧洲业务和拉美业务。根据马尔基翁内的计划,菲亚特将打造一个年产量近600万辆的汽车巨头,完全颠覆全球汽车业版图……

菲亚特让意大利人惊讶不已

《华盛顿邮报》 克雷格·维特洛克

几乎是一夜之间,菲亚特完成了从“小人物”到全球汽车巨头的角色转换,成功地掌控了克莱斯勒的命运,并且很有可能将控制通用的一部分资产。不过,对于这段日子发生的事情,可能没有比意大利人更惊讶的了。

“如果4年前你问我是否想像过菲亚特成为一个‘猎人(收购方),而不是一个‘猎物(被收购方),我一定会以为你疯了。”意大利都灵市市长塞奇奥·齐安帕里诺表示,“坦率地说,菲亚特曾经是一家运营情况十分糟糕的汽车制造商。”

2005年,菲亚特正在长期亏损和吉安尼·阿涅利(掌控菲亚特多年的传奇总裁,他以一种家长式的作风领导了菲亚特数十年)去世的阴影中挣扎,公司的未来一片黑暗,甚至都没有人愿意收购其资产。为了避免受到拖累,通用也在支付了20亿美元后停止了与菲亚特长达5年的合作。通用当时表示,菲亚特是一位垂死的“新娘”,状况让人绝望。

然而现在,情况却完全转变。在塞尔吉奥·马尔基翁内这位没有丝毫汽车行业管理经验的CEO的带领下,菲亚特的财政状况迅速得到稳定,并开始着手布置几个月前还被大多数意大利人嘲笑的宏图大志:成为仅次于丰田和大众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没有花费一分钱,菲亚特就将克莱斯勒收入囊中,而且正在和通用就收购其欧洲、拉美业务事宜进行谈判。如果成功,菲亚特将组建一个年产量近600万辆的汽车巨头——这是菲亚特去年产量的3倍。

这一预期使意大利人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很多人都对白宫寄希望于菲亚特拯救克莱斯勒感到震撼,同时也为都灵这座拥有100万人口的小城市,将成为意大利的经济支柱和全球汽车工业重镇的想法惊讶不已。

菲亚特当吸取历史教训

《财富》 亚历克斯·泰勒

当克莱斯勒挣扎着走出破产灾难后,它的守护天使——菲亚特的塞尔吉奥·马尔基翁内,将赌上自己作为一个优秀商人的声誉,担任克莱斯勒的CEO。

通过实现菲亚特的小型车技术和克莱斯勒的皮卡、小型货车技术的融合,马尔基翁内希望可以让菲亚特的汽车业务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为克莱斯勒带来一线生机。但马尔基翁内的野心并没有结束,他还希望收购通用欧宝。

我们应该为马尔基翁内的雄心壮志和机会主义喝彩,全球汽车业的衰退正是收购廉价资产的好时机。但是,如果马尔基翁内翻翻历史就会发现,他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

离我们最近的例子来自戴姆勒-奔驰的约根·施伦普。1998年,在与克莱斯勒董事会主席鲍勃·伊顿的那次业界著名的“17分钟会议”后,施伦普做出了收购克莱斯勒的决定。2002年,他又收购了三菱33.4%的股份,以及现代的一些股份。他想用联合这些企业打造一个全球性的汽车巨头,然而事与愿违,他最终不得不在2006年黯然退休。

马尔基翁内的运气是否会更好呢?前景并不乐观。首先,汽车制造业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资本密集型工业,需要长时间的运营。要想整合两三家公司,达到必要的规模经济,需要花费十多年的时间。

其次,欧宝并不值得收购。欧洲和美国汽车业代表着一种旧秩序,而菲亚特、克莱斯勒、欧宝目前的情况都不容乐观。未来世界的汽车巨头将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

最后,来自不同文化的碰撞也不可避免。不管各方做何打算,意大利、德国和底特律的组合怎么看也不会太有前途。

马尔基翁内的成功之路

《底特律新闻》 克里斯汀·蒂埃尼

清瘦、微皱的脸庞,随意的装束,这让塞尔吉奥·马尔基翁内看起来更像是一位愉快的大学教授,而不像是一名劳碌奔波的商人。但实际上,这位56岁的菲亚特CEO是一个不知疲倦、要求严格且高效的人,他给菲亚特以及全球汽车工业带来的巨大转变值得赞扬。

现在,当菲亚特准备入股克莱斯勒,并试图收购通用欧洲和拉丁美洲业务的时候,马尔基翁内也开始了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

一些业内专家表示,马尔基翁内抓住了全球经济危机中的机遇,为菲亚特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保障,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有点过于冲动了。克莱斯勒的前两个东家,戴姆勒和瑟伯勒斯都没能带领克莱斯勒走出困境,而通用的欧洲部门已经在困境中挣扎了很多年。

马尔基翁内已经遇到来自通用总部的抵抗,通用的一些官方人士怀疑他只是在利用病入膏肓的美国汽车制造商。不过,如果马尔基翁内成功地组建了一家新的汽车巨头,千万不要惊讶,因为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创造奇迹。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菲亚特才从半死不活的状态中恢复过来。

如果与克莱斯勒的联盟最终实现,马尔基翁内将担任克莱斯勒的CEO,这将使他和卡洛斯·戈恩一样,管理两个不同大陆上的两家公司。尽管这两人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他们的管理风格却不同。熟悉他们两人的人认为,马尔基翁内在谈判技巧和管理风格上比戈恩更加强硬。

菲亚特返美路漫漫

《连线》杂志

有这样一个笑话: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德国人是技工,瑞士人是计时员,意大利人是情人。而现在,当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成功将克莱斯勒收入囊中,并对通用欧宝大献殷勤的时候,意大利人似乎更适合当汽车制造商。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称,菲亚特最近的表现对所有意大利人来说,“就像是一场梦”。

不过,至少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很少有美国人会对菲亚特“感冒”。的确,当时的菲亚特在美国声誉不佳,很多美国人将菲亚特(FIAT)戏称为“再修理一次,托尼”(Fix It Again, Tony,指菲亚特产品质量差)的简写。最后,由于缺乏能提供适当服务的经销店网络,难以达到环保标准和无法应对日本竞争者带来的压力等原因,菲亚特退出了美国市场。

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56岁的塞尔吉奥·马尔基翁内带领菲亚特上演了一场出色的反击战。在执掌菲亚特后,马尔基翁内为菲亚特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当克莱斯勒走出破产法庭后,他还将担任克莱斯勒的CEO。

分析家指出,尽管美国人比较喜欢菲亚特500,但仅仅一款车尚不足以拯救克莱斯勒。而一次次失败的国际合作案例也充分证明了跨文化合作的难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当属克莱斯勒与其老东家戴姆勒的合作。

“美国人不知道马尔基翁内,因此他的首要任务是赢得美国人的尊重。近几年来他们表现不错,但菲亚特的历史太糟糕了。” BGC Partners公司的高级战略家霍华德·威尔登说。

(刘强 编译)

猜你喜欢

意大利人菲亚特克莱斯勒
意大利人在中国的餐饮事业
梦想与可能 菲亚特
手舞足蹈 大声说话
克莱斯勒死灰复燃还是一去不复返
菲亚特结束收购克莱斯勒
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