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弹肖邦的《夜曲》
2009-08-21
家庭·育儿 2009年8期
这件事是一个朋友讲的。说是一个久居国外的人,因常去一家餐厅吃饭,便与餐厅的大厨熟识起来。有一天,大厨请他到家里做客,用亲手烹调的美食招待。吃罢,大厨坐到了钢琴前,手指起落间,流淌出娴熟的琴声——竟是肖邦的《夜曲》!
大厨演奏“钢琴诗人”的作品也许并不完美,但是,很显然,弹琴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使他能够在烹饪的工作后获得享受。
我想,谁在弹肖邦?为何弹肖邦?这两个问题也许更能考量一个群体对艺术的态度。如果孩子们学习钢琴、弹奏肖邦的目的中总有挥之不去的“考级”,“加分”的影子,那么,音乐的“美”就会悄悄地从孩子们弹奏时的指缝中溜走,最后,我们就只能看到一个“技术派”的弹奏者在舞台上进行着标准化的演奏。
“音乐之美”是用来享受的。我认为,当一个人对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具备了一定的感受力时,他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父母们能够怀着“享受”的心态引领我们的孩子进入艺术之门,让孩子对绚烂的艺术世界充满向往,进而在浓厚的兴趣之下“顺带”学几样乐器、画几幅山水,那么,你就会发现,是你,给了这个孩子一颗能够感受幸福的心和一个丰富的人生,无论他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地位显赫或是平凡普通,他都会因为“享受”的心态而幸福。
我很赞成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喜爱以及对艺术的感受力,这种能力一旦拥有,终身受益。而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感受力,正如我们本期一位作者在谈及自己的经验时所说,那就是让孩子用耳朵去欣赏音乐,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去感受真与善。
当孩子真正喜欢上了音乐,那么,妈妈们,你们尽可以放心了,因为孩子自己的心会渴望听到美妙的音乐,他们会自觉地去纠正错误的指法、不好的习惯,并且享受其中;他们会专注地弹着、听着,而忘了周围的纷扰……此时的音乐是从孩子的心里流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