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培
2009-08-21叶卫斌
叶卫斌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重点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学习是一个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其特点是推陈出新,而非墨守成规。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放权
“放权”,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学被认为只不过是教师的事情,整个教学过程纯由教师一手包办。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凡属学生能动口说出的道理,能通过动脑、动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越俎代庖;凡属学生能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就不应当霸占。总之,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才能得到充分、主动的发展,才能给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机会。
二、放手
“放手”,即放开学生的手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过去学生获取知识,基本上来自眼睛的观察和听觉,而忽视了学生亲自经历知识形成和探索的过程。毛主席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为此,要创设学生放手的机会。
三、放空
“放空”,是指放开学生学习场所和想象思维的空间。
学习场所的放开,表现为课堂的开放性。过去的课堂,只是局限于教室,一切教学活动都在室内完成。现在要打破这种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性和形式的封闭性,把课堂延伸到室外、校外,充分利用社会这块大的教育资源,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放开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无疑给创新能力插上了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故在教学中,要竭力开放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
四、促思
“促思”,即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由思维品质来确定的。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如:把一个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8厘米的圆柱体,横切成两个大小不相等的小圆柱体,表面积增加多少?按常规想法要先算出两个小圆柱体的表面积之和,再减去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但每个小圆柱体的高又不知道,所以无法得出正确答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了增加的表面积,实际上就是横切后露出的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即3.14×22×2。这样训练,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压缩思维的中间环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五、得法
“得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曾有人说:“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见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学生一生中获取新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宝。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五勤”、“五到”,“五勤”即“学、习、思、问、用”都要勤;“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脑到。”眼到,就是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因为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耳到,就是让学生会听,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口到,就是给学生说算理、讲算法、讲思路,培养学生的有序性和逻辑性;手到,就是要教会学生操作,通过操作,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脑到,就是要教给学生遇事会动脑筋、会思考问题。另外还要指导学生会做笔记,会阅读教科书,会自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不会学习的人,怎么能谈得上创新呢?
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人入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破旧、敢于创新的能力,是教师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培养的。让我们在抓好双基教学的同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根本任务,把我们的下一代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