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澳签大单令世界错愕

2009-08-20

环球时报 2009-08-20
关键词:比娅大单澳大利亚

政治冲突仍在继续 经济合作突迈大步

●本报驻澳大利亚、加拿大特约记者 陈小丫 陶短房 ●本报记者 刘洋 ● 陈一

中澳之间18日签署一笔贸易大单让世界多少有些错愕,因为就在当日,中国副外长何亚非访澳的计划刚被取消,双方因今年夏天的几场纠纷似乎还都在气头上。这笔中澳历史上最大的单笔生意是:中石油将在未来20年斥资500亿澳元购买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澳政府多名高官19日称赞这一里程碑式的协议印证了中澳经贸关系之强劲。但消息让西方媒体一片哗然。路透社称,大交易让中澳关系回暖,但笑容背后分歧犹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干脆嘲笑这一大单“不过是在中澳裂痕上糊纸”。中国人的反应似乎很平静。经贸专家周世俭19日说,中国不能指望一个贸易大单就能让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在热比娅等政治敏感点上听中国的话。与它们交往,中国得学会一边争吵,一边生意照做。环球网当日的调查显示,人们没准备因为这笔生意就在邀请热比娅窜访一事上原谅澳大利亚,但通常被认为是“很民族主义”的中国网民也不准备因为赌气就不烧澳大利亚的天然气。“中国与整个西方的关系都将在这些冲突与合作中锻造”。中国学者江涌对《环球时报》说。

西方猜疑中澳是否真心走一程

中澳签署贸易大单的消息18日最先由澳资源和能源部部长弗格森向媒体捅出。中国国资委网站19日证实中石油已与美孚澳大利亚资源有限公司签署高庚项目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高庚项目位于澳大利亚西北海域,预计探明可采储量达40万亿立方英尺,是全球拟议中最大天然气开发项目之一。埃克森美孚和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分别持有该项目25%股权,另50%股权在美国雪佛龙石油集团手中。依据中澳协议,中石油将在未来20年内每年从高庚项目购买225万吨液化天然气,总价值高达500亿澳元(约合412亿美元)。

多家澳媒体19日称,这一协议不仅是中澳间最大单笔贸易协议,也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宗单笔贸易协议,特意赶到北京参加签约仪式的弗格森称,这一协议将在建设高峰期给澳大利亚带来6000个就业机会,展现出澳大利亚作为“能源超级大国”拥有光明的未来,他还将协议称为“我们与中国关系的里程碑”,并称“在中国朝现代化工商强国方向发展之际,澳致力于陪伴中国走完这一了不起的旅程”。

为中澳大单送上溢美之词的澳高官还包括外长史密斯、国库部长斯旺等人。史密斯18日刚就中国宣布因澳允许热比娅入境取消副外长何亚非访澳一事在澳大利亚议会表态,称所有双边关系都会不时遭遇困难,但澳与中国“保持着长期富有成效的经贸关系”。他19日又表示,虽然澳中出现外交摩擦,但两国仍签署重要贸易协议,说明双方间经济纽带力量强大。

澳高官的乐观19日受到了西方媒体的猜疑,在他们看来,取消副外长访澳和中澳签署贸易大单的消息在同一天公布,这里面有“玄机”。英国《金融时报》称,这宗交易的关键条款几个月前就已确定,澳大利亚选在此时派弗格森到北京公布消息,显然意在缓和与最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紧张关系,给在谷底的中澳关系涂上一点亮色。路透社称,大单的签署说明中澳关系明显升温,“不过在笑容背后,经济和政治分歧依然暗潮汹涌,需要双方谨慎应对”。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这一协议“不过是在中澳裂痕上糊纸”,澳方能够同意是因为中国不会借该交易取得对澳资源和企业的所有权,在中铝收购力拓失败后,澳政府是否能批准兖州煤矿收购澳企业才是中澳关系未来更严酷的考验。

《华尔街日报》19日另一篇文章充斥着“中国政治阴谋论”的味道。这篇题为“中国悖论”的文章说,18日中澳关系的两大进展显示出北京在用“胁迫策略”吓唬世界各国。文章攻击中国挑一些国家单独进行欺侮,逼它们依据北京的意图修改规则,宣称澳在亚洲内外的伙伴都应吸取堪培拉的教训,勇敢面对中国的欺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江涌19日对《环球时报》表示,这种评论是对中澳关系的挑拨。江涌说,美国一直不希望中澳亲近,不愿意看到中国顺利从澳买到各种资源,中铝试图收购力拓时,美国就在背后做了很多手脚,《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实际上契合了美国政府的态度。

(上接第一版)

“今年夏天的中澳纷争就像一部悬疑片,真不知道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

19日,多数澳大利亚媒体积极解读中澳签署最大宗贸易协议一事,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援引西澳大利亚当地人士的分析称,中石油的订单实际上挽救了有争议的高庚项目,使之获得启动所需的市场和资金,尽管最后的环境测评尚待完成,但正因如此,澳大利亚政府、尤其西澳地方政府才会在澳中关系低迷之际,对这项协定表现出如此兴奋和期待的心情。

《悉尼先驱晨报》称,这一协议说明澳大利亚的资源繁荣远未结束。澳总理陆克文18日在澳大利亚议会表示,高庚项目的价值相当于澳大利亚GDP的5%,将在今后30年内为澳大利亚国库带来400亿澳元财政收入。《澳大利亚人报》称,澳大利亚天然气部门数十年来一直受益于亚洲需求所带来的“横财”,在中国18日晚承诺购买价值500亿澳元的天然气后,澳天然气产业对未来12至18个月吸引1000亿澳元新投资充满信心。该协议同时说明,尽管外交关系已降至10年来的谷底,但中国对澳大利亚资源的胃口一点都没有减少。

澳国内对此事也有另一种声音。《澳大利亚人报》前驻华记者克里克19日发表评论说,中国对日益紧张的澳中关系实际上采取了“双轨”政策,一方面扩大与澳大利亚在投资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在政治上“冷冻”澳大利亚。一向反对澳中接近的绿党19日在议会质疑此项合同是否会给澳大利亚带来最大利益,独立议员色诺芬则警告说,澳大利亚不能因为此合同失掉在人权等领域的发言权,“尽管这个合同是个好消息,但不意味着澳大利亚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失语”。

澳自由党议员特伍德对《澳大利亚人报》说,“中国政府对澳大利亚表现出来的轻视、羞辱和挑衅完全是陆克文混乱不清的对华政策造成的。”澳反对党领袖特恩布尔也指责陆克文在对华关系上处理不当,不过,就连《华尔街日报》都说,特恩布尔对陆克文的指责是出于政治意图。据《悉尼先驱晨报》报道,本周一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58%的选民支持陆克文处理对华关系的方式。

英国《金融时报》19日就今年引发中澳摩擦的事件列出了一个单子,中铝收购力拓失败、铁矿石价格谈判、力拓间谍案、热比娅访澳等事件榜上有名。中澳关系在2009年的起起伏伏把崛起的中国与西方国家一边碰撞一边合作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中澳关系成为今年夏天最受关注的双边关系。悉尼一公司职员莎莉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今年夏天大家都在议论中澳关系,但作为一个老百姓,我对两国关系时好时坏实在难以理解,“既然谁也离不开谁,就该好好合作下去”。另一位职员托尼说,18日媒体还在说澳中关系跌到谷底,晚上我们就和中国签了史上最大贸易订单,“今年夏天的中澳纷争就像一部悬疑片,真不知道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商人崔沃对中澳签署贸易大单感到高兴,他说:“政治是政治,生意是生意,政治本来就不应该影响贸易往来,我相信大部分澳大利亚人考虑到中国投资时不会受政治因素影响”。

中国得学会一边争吵,一边生意照做

18日签署的中澳大单在中国也引发了积极反响。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院王小广对媒体表示,签订长期大单对于企业增加库存和国家增加战略储备有重要意义。江涌19日对《环球时报》说,这一大单可以说让中澳双方“各得一分”,协议给澳大利亚的油气资源提供了稳定的市场,这对于依赖资源出口支持经济的澳大利亚来说至关重要,而对中国来说,确保了未来油气资源的稳定供给。

19日,中国外交部就何亚非取消访澳做出回应。发言人秦刚对媒体表示,在力拓员工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案以及热比娅窜访澳大利亚等问题上,中方的关切是澳方十分清楚的。这提醒着人们中澳之间的政治分歧并没有因两国签署最大贸易订单而消弭。环球网当日一项调查显示,81%的中国网民认为中澳签署贸易大单并不意味着两国关系已经回暖,认为“说不清”的网民占16%,而认为两国关系回暖的网民只占3%。在跟帖中,一些网民对这一协议表示不解,但也有网民表示,在低价位购买澳天然气对中国是好事。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表示,对于中澳关系的现状,中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一个贸易大单不可能保证澳大利亚未来就不再邀请热比娅这样的人,也挡不住未来澳大利亚在政治上对中国的骂声。在两国保持经济合作的同时,政治上的争吵无疑还将继续,而中国要做的,是得学会一边和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争吵,一边生意照做。周世俭说,在西方,白求恩这样的个人是有的,但白求恩式的国家是没有的,中国不能指望一个大单就能让西方国家在政治敏感点上听中国的话。▲

猜你喜欢

比娅大单澳大利亚
“特定人士”挡住热比娅入台
中国 成都 欧美同学会年会签合作“大单”
澳大利亚:和书来一场盲约
“超级推销员”:一年带回1400亿美元大单
行在澳大利亚
新疆官员反驳“女疆独”谣言
热比娅想拉美国谴责中国
热比娅境内亲属给热比娅的信“我们也想过安稳的日子”
本 期 导 读
澳大利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