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开农学研究风气之先的学术团体
2009-08-20李永芳
李永芳
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罗振玉等人在上海成立的农学会,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民间性质的农业学术研究团体,它在推动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近代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上海农学会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农业生产衰微的社会背景下,在实业救国人士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兴农舆论推动下成立的。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从农业经济方面来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市场开拓和原料掠夺,加之国内近代工业的发展以及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手工业生产自身的局限性,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进一步加剧,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伴随着国内人口的增加,天灾人祸之频仍以及西方商品经济的冲击,农业生产日趋衰败,致使民生日蹙。在此种情况下,以田赋为财政收入主源的清政府遂陷入了国用匮绌的窘境,“言常用则岁出岁入不相抵,言通商则输出输入不相抵,言洋债则竭内外之力,而更无以相抵”。为摆脱困境,清政府曾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譬如扶植地主经济、奉行“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奖励垦荒等。但这些措施均以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为目的,严重地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收效甚微,农业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农业技术落后。全国广大农村所用农具,皆袭历代旧物,譬如用于翻耕土地的犁、锄、镢头等尚比较原始,很难达到深耕的技术要求。所用肥料也仍然是旧日的农家肥、粪肥等。当时虽然也有了少数改良农具出现,如播种的耧车、脱谷的踏砻等,但影响不大。各地农村所用的农作物品种,基本上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承袭。在南方主要是稻谷、小麦、油菜、豆类、茶叶等;在北方主要是大麦、小麦、谷子、高粱、黍子、棉麻、菜蔬等。“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亦不剔除。”“在选种育种方面不甚讲求,更谈不上推广优良品种。”其次,农作物产量低下。据史料记载,富庶的江浙一带最上等之田,稻谷的一年产量也只是在一至三担之间,合一百三十六至四百零八斤不等。最高产的湖南长沙亩产五担左右,合六百八十多斤。而北方各种杂粮,包括玉米、麦子、高粱等,亩产最高为0.7石,最低时仅为0.2石。再次,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种种苦状,罄竹难书。一遇荒歉,田中所收,不及丰年之半;即以半收计之,每人只可得谷一石有零,其为不敷日食,已属显然易见。况番薯为杂粮大宗,本年所收,仅可勉作二分,则不能济谷之不足,又彰明较著者矣。”同时,晚清时期的各种自然灾害不仅发生频繁,而且波及地区广袤,更是造成饥民遍野,饿殍塞途的惨剧。如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华北大旱,“直接死于饥荒和疫病的人数至少也在一千万左右”。在这次大灾中,河南省受灾尤甚,“光绪初大灾后,流民不敢归耕,荒地日益增加”。所辖之怀庆府、河南府、彰德府、卫辉府、开封府等地人口死亡率均超过50%以上,最重的怀庆府竟高达70%—90%。全省共损失人口一百八十三万人左右。“卖男鬻女竟致成市。”据统计,在光绪元年至宣统三年(一八七五至一九一一)的三十六年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十二省,共有一万三千四百七十六个州县遭受水、旱、风、虫、雹、霜等自然灾害的袭扰,平均每年受灾州县达三百七十四个之多。
面对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农业生产的衰微,加上西方农学新知东渐的催生及对多年来中外商战效果的感悟,许多“以天下为己任”的有识之士纷纷谋求自强富国之路。他们认识到洋务派单纯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绝不能救亡图存,必须变法维新,多方面进行改革,以发展我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等。而“万事之源皆出于土”,“农务为富国根本”。于是,“兴农”的呼声日益高涨,组织农学会以振兴农业呈呼之欲出之势。
早在一八九○年,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中就指出:“今天下农桑不振”,为害“亦已甚矣”,亟宜谋求改良之策,“道在鼓励农民,如泰西兴农之会,为之先导”。次年,他在《农功》一文中对西方国家先进的农政管理、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做了介绍,指出西方农业不仅得益于技术进步,而且还在于“农部有专官,农功有专学”。他甚至向清政府建议道:“我国似宜派户部侍郎一员,综理农事,参仿西法,以复古初。委员赴泰西各国,讲求树艺农桑、养蚕畜牧、机器耕种、化瘠为腴一切善法。”孙中山还指出了发展农业与发展工商业的关系:“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一八九五年,孙中山在广州倡导成立了农学会。在其十月六日的《拟创立农学会书》中,他进一步强调了仿效西方,设立农会的重要性,指出:“盍观泰西士庶,忠君爱国,好义急公,无论一技之能,皆献于朝,而公于众,以立民生富强之基。故民间讲求学问之会,无地不有,智者出其才能,愚者遵其指授,群策群力,精益求精,物产于以丰盈,国脉因之巩固。”
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及工商界代表人物也曾提出创立农会。如康有为在一八九五年四月八日的“公车上书”中提出:振兴农业就要译外国农书,效法外国,在各地组织农学会。由此入手,改进农业。又如谭嗣同也竭力倡言设立农会以及商会、工会,阐明“士会于怏庠而士气扬,农会于疆而农业昌,工会于场而工事良,商会于四方而商利孔长。各以其学而学,即互以其会而会。人人可以自致,处处可以见功,夫何惮而久不为也?”一八九六年,以创办实业而闻名的张謇也在《农会议》中提出了创建农会的具体建议。
正是在实业救国人士和资产阶级维新派设立农会的舆论推动下,一八九六年夏,罗振玉、徐树兰、蒋黼、朱祖容等人在上海集会研究农业科学和从事农业科学实验,并在当时的维新报刊《时务报》和《知新报》上登刊征求会友的《公启》和《章程》十二款。罗等申言:“农学为富国之本,中土农学,不讲已久,近上海同志诸君,创设农学会,拟复古意,采用西法,兴天地自然之利,植国家富强之原。”表示要“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溶利源”,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公启》登出仅一个多月,东南各省地方人士纷纷来函表示赞成,并提出了种种实施方案。于是,就在该年夏秋之际,农学会正式成立于上海,并定名为“务农会”,(据《农学报》第十五册中《两江总督饬宝山县沈其仲大令兴建农学堂》记载,该组织最早拟订的章程中称之为“务农会”。而从一八九八年冬起,因其出版的《农学丛书》上印为“江南农学总会”五个字,故正式名称应为“江南农学总会”。但现在我们一般都称其为上海农学会。)其宗旨在于“整顿农务”。
一八九六年底,该会在《务农会试办章程》中对于会员资格规定为:“凡官绅士商及寓外国之中国人、寓中国之外国人皆可入会。唯妇女及方外人并品行卑下人不得入会。”“新入会之友必求其品学名望在会之友所素知者。”这里虽未明确规定农民不得入会,但当时士大夫们的团体,农民是不可能加入的。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农学会是一个旨在改进中国农业而又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实践的学术性组织,与后来的农会不可同日而语。
该组织一经宣告成立,各地人士即纷纷加入,最盛时的会员数量因历史文献未有记载,故无从统计,但相当多的会员只是挂一虚名而己。对此,罗振玉曾回忆道:“当时所谓志士者多浮华少实,顾过沪时无不署名于农社以去。”这里所说的农社,即指农学会。戊戌政变之后,顽固守旧派大肆封禁学会,一时很多学会被查禁,报刊被封闭。农学会也因此而受到重创,但后因两江总督刘坤一奏清廷:农学会是“联系群情,考求物产”的团体,并未“妄议时政”。“农报不干政治,有益民生,不在封闭之列,至农社虽有乱党名,然既然学会,来者自不能拒,亦不必解散”,才算幸存下来。所以上海农学会是戊戌维新失败后,少数几个维持下来的学会之一。
上海农学会成立之后,其会员主要在江苏、浙江等地分头活动。如在浙江海宁成立了“树艺会”,瑞安成立了“务农支会”,江苏如皋有“农桑公社”等。统观该组织所开展的活动,主要表现为编印农学刊物,翻译外国农书等。
一八九七年五月二十五日,上海农学会创刊了《农学报》 (原名《农学》,从第十五期起改名为《农学报》)。第十八期以前为半月刊,每期一册,约为二十多页,八千字左右,为石印线装本。梁启超曾专门为《农学报》作序,指出:自“秦汉以后,学术日趋无用”,“学者不农,农者不学,而农学之统,遂数千年绝于天下,重可慨矣。本会思与海内同志共讲此义,……起点海上,求友四方,将以兴荒涨之垦利,抉种产之所宜,肄化学以粪土疆,置机器以代劳力”。务农会“志愿宏大,条理万端,经费绵薄,未克具举。既念发端经始,在开广风气,维新耳目。译书印报,实为权舆”。翌年四月,从第十九期起,《农学报》改为旬刊,每期减至五千字左右,仍为石印,装订成册。每期订成高二十三厘米、阔十四厘米的本子。每页三十行,每行三十二字。至一九○六年一月十五至二十四日停刊,《农学报》共出版三百一十五期。
《农学报》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栏:第一大栏是各省农政,即国内各级地方官员关于农业方面的奏折、公牍和官厅拟订的有关农业的章程规划;第二大栏是各地农事消息和务农会办事情形;第三大栏是自东西洋农业报刊上翻译的文章,此为《农学报》的主体。在《农学报》的每期后面都附有一两万字左右的外国农书译文。其内容极为庞杂,既有十万余字的长篇译著,分几期才能登完,也有一两千字的短文。大部分是译自东西洋农书上的文章,并以东洋为主,也有翻印中国的古农书和当时某些州县对本地土产和实业的调查报告。这些附文后来分别抽出,单独汇订成册,这就是《农学丛书》。《农学丛书》从一八九八年五月创刊,直至一九○六年一月停刊为止,共附后刊出二百三十五篇文章,六百余万字,共计七集。其中译自外国农书的文章为一百五十二篇,占总数的64.6%。
负责编译出版《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的农学报馆,组织机构非常简单,设有理事二人,聘请日文及英文翻译各一人,又雇用司账、抄写、杂役等数人。农学报馆创办时,总理庶务的理事为蒋黼,润色文章的理事为罗振玉,日文翻译为日本人藤田丰八,英文翻译似未聘得专人。一八九八年冬,蒋黼病故,庶事、笔政全由罗振玉一人承担,成为农学报馆的总负责人。农学报馆的支出主要是书报的印刷费。“馆中用途及印报之费,至省须四五千元。”其经费来源大致为依靠会员会费、官绅捐助和卖报收入。其中会员会费,根据《务农会试办章程》规定,“会员每年须付会费三至六元”,“量力之厚薄缴纳”。但这项收入极为有限。主要经费来源为官绅捐助以及卖报收入。譬如一八九八年冬,两江总督刘坤一就令上海道拨给农学报馆两千元以解决其经费的困难。《农学报》每期零售一角五分,订阅全年,报价三元,开始销数不多,以后销路渐渐打开。其办法是依靠某些官员,命令下级官厅订报。例如安徽巡抚邓华熙曾指示全省各州县订阅《农学报》,规定“大州县订四份,小州县订二份,供书院中肄业诸生及地方绅董随时阅读”。由于许多官员向下属官厅推荐并命令订阅,由此大大增加了《农学报》的发行量,农学报馆的经费基本上能够得到自给。
上海农学会的成立,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启超曾言:“农学会,梁启超与诸同志共创之于上海者也,至是乃采章颁行,破旧例愚民抑遏之风,开维新聚众讲求之业”,这是“智民而利国”的大好事。尤其是《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的出版,是我国准备用近代科学改进农业跨出的第一步,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外国的农业技术,丰富了国人对近代农业科学的认识。诚然,在十九世纪中叶我国即已开始翻译外国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但这些译作均不及《农学报》丰富、与国情结合得更为密切。罗振玉在《农事私议》一书中所积极提倡的要从国外引进良种,诸如欧美的麦、美国的花、瑞士的羊、意大利的蜜蜂、荷兰的牛、阿拉伯的马等,均是当时世界著名的良种。同时,他还极力主张对引进的国外良种进一步加以开发,与我国传统品种加以杂交育种,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品种,“依植物学新理,施人工媒合之法,以人力改良植物之种类”。尽管《农学报》和《农学丛书》所译载的文章并未能向农村推广,直接在生产中发挥作用,但却扩大了士大夫的眼界,丰富了国人对近代农业科学的认识。
第二,刊载了我国著名的农书,发扬了我国农业技术的精华。《农学报》以及《农学丛书》用大量篇幅刊载了我国著名的农书,如对《陈农书》等就做过分期连载。另外,还将传统农书和农民的实践经验加以整理,提炼成摘要或加工成综述,如从杨的《豳风广义》中取其精华,摘编成《人工孵卵法》而刊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士大夫在注重引进国外农业技术的同时,对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也没有偏废。正如杭州知府林迪臣所说:“用中国之成法,参东西洋之新理,互相考证,以擅众长。”
第三,开近代农学研究风气之先,促进了清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据史料记载,光绪帝在其了解到“上海近日创设农学会”后,感到“颇开风气”,即“着刘坤一查明该学会章程,咨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查核颁行”。并下令督饬各地方官振兴农务,“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以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随后,在清政府实行“新政”大力提倡振兴工商的同时,对发展农业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认为“商务初基,以提倡土货为要义,而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农,非先振兴农务,则始基不立,工商亦无以为资。振兴农务之法,不外清地亩,辨土宜,以及兴水利,广畜牧,设立农务学堂,兴试验场”。一九○三年九月,清廷降旨在中央初设专门性的产业行政机构——商部,地位仅次于外务部而列其他各部之首。商部内分设保惠、平均、通艺、会计四司,分别负责农、工、矿、交通、财政等事宜。其中“平均司”为专门执掌与农业相关的如“开垦、农务、蚕桑、山林、水利、树艺、畜牧一切生植之事”的“农政机关”,使清中央有了以筹划发展农业为旨归的统一领导机构。同时,商部将农业纳入其管辖范围,并对其职责做了专门化、具体化的界定,显示出农业问题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也表明国人的农业生产开始走出自然经济的藩篱而面向市场,要求农业为商品的生产、流通服务。
第四,强调从农业着手,改良经济,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实业的发展。在《农学报》的“条陈录要”中,曾经刊出了诸如请开北方利源总公司、筹办海门荒滩、组织自来水灌田公司、创设湖中水利公司、建立农工商矿各学堂、创办酿酒公司等很多建议,反映了从农业着手,改良经济、经营方式要求的材料的愿望。这对于发展实业,加强商品生产,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促进了新型社会团体——农会组织的建立。《农学报》从创刊号起,就曾连载了《英伦奉旨设立务农会章程》和徐树兰、张謇、马相伯、朱祖荣、叶瀚、陈虬等执笔的关于如何在中国组织农会的讨论。正是在其重要影响之下,加之实业派及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的吁请、“新政”的推动、清廷的谕允饬令等诸种因素的作用,一九○七年七月,我国近代直接由清廷颁发关防图记式样、享有社团“法人”社会地位的农会组织首先在直隶诞生。随后,至民国建立时,农会组织已遍布全国县乃至乡以上的各个地区。据统计,一九一○年,全国“农务总、分各会,直省以次举办,总计总会奏准设立者十五处,分会一百三十六处”。到一九一一年为止,全国成立农务总会十九处,农务分会二百七十六处。而农会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在“开通农民知识,因地制宜,改良种植,一切冀农业之发达”,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方面,其作用和影响则更显突出。由此可见,上海农学会在推动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近代农民社会团体建立方面,均具有前驱先行、创榛劈莽的影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