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 加快新型农村建设步伐
2009-08-19刘斌
刘 斌
摘要:本文对灌区工程配套,蓄水工程设计、农业灌溉及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认真分析矛盾,思考对策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业灌溉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水工程管理进行总结探讨。
关键词:灌溉
1灌溉工程现状
我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属淠史杭史河灌区,有总干渠1条,干渠3条,支、斗、农、毛渠1593条,总长4643公里。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22.3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76.9万亩。境内有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21座,小型水库309座,塘坝4.8万处,总蓄水量38340万立方米。
上述工程在历年抗旱减灾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疑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和源泉,也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担负着农业供水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历史重任。
2工程效益分析
渠道工程:灌区干、支渠在大跃进年代利用人工开挖,设计标准低,延用至今,破烂不堪,引水不畅,耗水量大。据多年灌溉资料,正常年份全县引水量在3-6亿立方米左右,但实际灌到田间不足50%,水资源浪费严重。
蓄水工程:中型水库不同程度带病运行,不能按设计标准蓄水;小型水库基本都是病险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蓄水能力仅占设计蓄水量的60%左右;塘坝工程淤积严重,蓄水效益锐减,一般塘坝工程10年不清淤一次,蓄水量仅为初始运行的50-60%。
建筑物工程:灌区及蓄水工程配套本来就不尽完善,现有建筑物工程完好率不足40%,尤其黄淮海开发、外资、扶贫等项目配套的建筑物及泵站工程损毁严重,基本失去了放水控制及提灌功能,按建筑物工程运行周期,均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投资效益。
3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因素导致旱灾频繁。我县属北亚热带与暖湿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89.8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汛期较为集中,水稻栽插及壮黄为降水低值期。另外年际间降水变化较大,丰枯不均,建国以来,先后于1958、1967、1978、1988、1999--2001(连旱)年发生较大旱灾,约10年一个周期,每遇大旱,中游减收,下游基本绝收。自然灾害的规律告诉我们,霍邱是水旱灾的多发地区。
灌区工程规划与现行灌溉方式存在矛盾。支渠及其以下渠道配套,多属计划经济时期规划并实施,基本按照续灌规划和建设,如今包产到户,灌溉方式改为轮灌,上下游、左右岸用水矛盾日益显现。另外,税改前塘坝兴修大多数采取“推磨转圈,轮流受益”的办法,多村、多组出工、局部受益,“两工”取消后,没轮到修塘的群众心态不平衡,导致塘坝分水困难,有闸不能放,只能统一架抽水机。
现有工程应对干旱的能力不强。一是渠道工程。近几年,国家虽投资对干渠进行续建配套,但杯水车薪,难以完善;支渠及其以下渠道战线长、淤积严重、引水不畅、调度困难,每遇干旱年份,即形成上游串田漫灌,中游水流缓慢,下游望水兴叹的尴尬局面。二是蓄水工程。小水库存长期带病运行,从安全角度考虑,一般蓄水控制在汛限水位以下,但用水条件差的地方有超蓄现象,同时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塘坝工程有的是长藤结瓜,无地面径流,与灌渠争水;有的虽有地面径流,但没有进水渠,碗口大的塘对碗口大的天,接多少是多少;有的位置居高,上无来水、下无节制,只得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三是灌溉补给工程。多年来,灌区尾部利用多种项目资金兴建了一些灌溉提水站,有的缺乏科学规划,效益不明显,有的施工质量差或缺乏专业人员运行管理,毁坏严重,尤其乡村直管站几乎是年年用、年年修、年年坏;另外,许多抗旱机井,因长期不洗井、不保养,基本废弃。
灌区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干渠、分干渠及中型水库由水务局所属分局、库所管理,工程运行情况较好。支渠以下渠道、小水库、塘坝工程由乡镇、村组分级管理,有的地方管理较好,有的地方管理主体缺位,制度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致使工程管理比较混乱。
依法管理水工程力度不大。一是违章侵占渠道现象严重。沿渠的街道和村庄,一些群众水法意识淡薄,在渠道内随意建生产生活便桥、建房侵占渠道、堤坡乱垦乱植等违法违章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人为破坏水工程行为屡禁不止。据调查灌区各类放水建筑物完好率不足50%,这些工程除老化失修毁坏外,相当一部分属人为破坏。尤其大旱之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组与村组之间,争水抢水矛盾突出,极易引发一些随意降低闸底板高程,毁闸偷水等人为破坏工程设施等问题,致使正常年景放水都无法控制调度。三是水事案件查处难。近年来,国家对水工程管理出台了《水法》、《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水行政执法部门在水事案件查处过程中,很难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到地方势力的刁难和阻挠,使许多水事案件查而不处,不了了之。
灌区种植结构单一。过去灌区农业生产,岗地主要以旱经作物为主,水稻仅占灌区总面积的60%左右,如今杂交稻产量高、易管理,群众倾向于种水稻,使灌区内水稻上岗,几乎全一色水稻,这种单一的种植结构,导致用水量增大,季节性用水矛盾突出。尤其旱年,灾害损失要比多样化的种植结构大得多。
4思考与建议
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农业大县、全国产粮标兵县,如何构筑水利这一强大支撑,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科学制定灌区发展规划。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强灌区建设调研,着力把灌区建设成为节水高效型灌区。一是做好灌区总体规划。在做好干渠、分干渠、支渠续建配套总体规划的同时,按照“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灌溉管理”的原则,在灌区范围内选择投入少、见效快,节水和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地区作为节水灌溉改造试点,逐步推广。二是做好蓄水工程建设规划。以充分拦蓄地面径流为主,在灌区内,特别是丘岗地区多建两岗夹一洼、中间拦个坝的高效蓄水塘,维修加固反调节能力较强的小水库,并对现有塘坝进行清淤整治,对既无地面径流、又无引灌能力的塘坝,可与低洼地置换修塘,最大限度的增蓄灌溉水源。二是做好提水补给站规划。对灌区现有灌溉补给站进行更新改造,增强提水能力,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做好水源利用规划,充分利用外水补给灌区。
加大灌区建设投入。一是争取国资投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灌区建设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积极争取灌区建设资金。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多年来,商品粮基地建设、黄淮海开发、外资、扶贫、土地治理等项目对水利建设均有投入,由于这些项目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工程建设具有随意性、低效性,有的属重复建设。建议今后对其它项目安排的灌溉工程建设,整合资金,集中使用,根据灌区建设的统一规划,由水利部门对项目投资进行评估审核后,按照“各负其责、各投其资、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集中力量办大事、解急难。三是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长效机制。国家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几乎没有投入,农民成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人。针对农村税改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组织难、投入难的实际,用足用活新的政策,实行以奖代补,开展一场以农民为主力军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应总结完善,持之以恒。
强化灌区工程管理。灌区工程建设经过多年的风雨历程,能有今天这样的现状确实不易,运用好现有工程,必须从管理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