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外包与中国产业升级:基于全球化的视角

2009-08-18杨丹辉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8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服务外包产业升级

[摘要]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后起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发展服务外包,新兴经济国家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这些国家的产业升级有可能突破传统的线性路径。相对于制造业,中国服务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较低。发展服务外包将为中国产业升级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以全球化为视角,探讨服务外包与后起国家产业升级的路径变化,并运用SWOT方法,分析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差距,提出推进服务外包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服务外包;全球化;产业升级;后发优势

[中图分类号]F062.9;F0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49-04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福特基金会重大合作课题《全球化与中国》。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共同推动下,服务外包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容量迅速扩张。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新标志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目前,外包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球外包的市场容量迅速扩张,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0万亿美元的规模,商务流程外包(BPO)已经渗透到了金融、保险、电信、医疗、物流、资产管理、营销、专业咨询等服务领域。

对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国家来说,通过承接服务外包获得了更多参与国际分工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目前开始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面对日益增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中国产业升级迫切需要新的模式。相对于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与规模,我国服务外包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正在成为日益繁荣的全球外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从长远来看,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成长,扩大就业,改善贸易结构,拓展与全球经济接点,从而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和竞争力。

一、全球化、服务外包与产业升级路径的变化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经济持续增长促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国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逐步提高,并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GDP增长的第一大源泉。产业结构的转变特别是在非均衡条件下的结构转变,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工业基础薄弱,因而,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必然的战略选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依据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把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并通过实行进口替代政策,试图自主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然而,受制于落后的基础条件及众多贫困人口等因素,印度、巴西等实行进口替代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成功,经济发展不仅远远落在了出口导向型的亚洲四小龙后面,而且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其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模式引来了诸多批评,似乎走到了尽头。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后起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选择。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服务产品可贸易性增强,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加快,进而引发了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离岸外包、战略联盟等建立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价值链分解基础上的要素配置新方式促使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突破了线性的路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从全球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由于相对于商品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劳动力在各国之间流动仍存在很多限制和障碍,因而在资源配置全球化不彻底的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成本导向性的业务环节必然大量向中国、印度这些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这意味着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条件下,后起国家有可能采取有别于以往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升级模式,承接服务外包将成为新兴经济国家融入服务业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渠道。

作为新型的商业模式,服务外包的实质在于企业整合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把非核心业务环节转包出去,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集中培育核心能力,增强环境应变能力。从其组织方式、技术平台及其雇佣人员的结构来看,服务外包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运营绩效,而且具有产品无形化、生产与服务同步化、环境友好、资源复用性高等特点,很好地契合了世界范围内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的方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见图1)。正如奎因(J•Quin)指出,服务外包是推动21世纪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本身就是新一轮世界结构转型的产物,对形成新的世界贸易和生产格局、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作用。

外包的发展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反过来,外包业务中大量IT的技术应用又使不同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软件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投资与贸易自由化推动下,各个产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世界产业结构出现了融合化和无缝化趋势,即在知识分解和融合基础上,以跨国投资和离岸外包为纽带,产业技术趋同性增强,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的边界趋于模糊,产业之间的技术和市场重叠化程度提高。全球产业结构在不断融合、新旧更替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强大的后发效应、更多的学习和追赶机会,世界范围内产业演进的路径也由产业分立突变逐步转变为产业融合。同时,服务外包促进了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进一步加快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外包不仅扩大了软件和通讯服务的行业规模,而且给银行、保险、工程咨询、旅游、传媒、娱乐、教育等传统服务业带来了新的运行方式和市场渠道,增加了传统服务业的消费需求,从而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正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给印度等新兴经济国家的产业转型带来了契机。这些国家适时把产业发展的重点转向以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服务业领域,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将产业升级带入了新的路径。在这一新的模式下,产业结构调整不再延续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线性升级路线,而是以承接外包为依托,由软件等服务业向其他领域扩展渗透,并在新兴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服务业自身和整体产业结构的共同发展优化(见图2)。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承接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有助于吸收外资,增加就业,加快本国信息化进程,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据Gartner和Forrester公司的联合预测,到2015年美国将有330万个高技术领域和部分服务业的工作岗位以离岸外包的方式转移到国外,其中仅由BPO 发展造成的办公支持岗位流失就将从2005年的29. 5万个增加到2015年的170万个。因此,通过承接外包,发展中国家开始获得更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使其低成本智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由此判断,服务外包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市场需求畏缩导致离岸外包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压力,为改善生存条件,企业的外包意向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着手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将呈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为新兴经济国家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接包机会。①

从本质上看,服务外包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全球外包分工体系,发达国家作为发包国仍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在高技术领域,知识和人力资本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印度、以色列、爱尔兰、菲律宾、中国等一些拥有充裕人才储备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外包,其比较优势得以有效的释放,一定程度上加快其高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以服务外包为依托的产业升级模式的可持续性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包企业还处在被动接包的地位,从事单一的外包业务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成长路线被锁定,对发达国家的业务分解和项目管理产生一定的依赖。如果后起国家不能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和自主创新体系,长期承接低水平的服务外包有可能使其在服务业领域再度落入“跟随式”的发展陷阱。

二、服务外包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

长期以来,工业化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然而,由于大量资源向工业资源倾斜,导致中国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服务业的发展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加速工业化的时期。制造业领域大量利用外资带动了中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高,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迄今,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基本遵循了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总体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国服务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发展仍以旅游、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为主,金融、保险、咨询、物流、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近年来,在投资拉动下,中国工业总产出持续扩张,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并未根本转变,服务业对GDP贡献度不升反降(见图3)。同时,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印度、巴西、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服务业对GDP贡献度也偏低(见表1)。

毋庸置疑,在全球制造业转移浪潮中,中国承接了大量工业制成品的外包,制造业的崛起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然而,随着劳动力、土地、能源价格上升,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经济增长面临着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巨大压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需急剧减少导致制成品出口大幅下滑,迫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目前,全球经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外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的离岸经营迅速向新兴经济转移。中国应抓住这一新的机遇,通过发展服务外包,将服务外包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产业升级的“绿色引擎”,以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扭转中国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局面,逐步进入和占据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带动中国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转型,推进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同时,我国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服务业利用外资相对滞后。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拓展利用外资的方式和渠道,改善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带动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的优化,从而使中国经济更全面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全球提升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差距:SWOT分析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政治环境稳定并拥有丰富的高质量低成本人力资源,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承接服务外包的基本条件。我国服务外包起步虽晚,但政府非常重视服务外包的发展,截止2009年5月,国家相继确立了18个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发达国家的大发包商开始在中国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服务业逐步吸引大量的外包合同,中国服务外包呈加速增长的态势。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08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发展调研报告》与《2008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白皮书》分析,2007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市场规模达152.0亿美元。其中,ITO市场规模为90.4亿美元,BPO市场规模达61.6亿美元。中国主要从事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已有3,000家以上,从业人员高达30万。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离岸市场规模达到22.8亿美元,约占产业总体市场规模的15.0%,则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内需市场的潜力则十分巨大,将以20.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0年将达到224亿美元。服务外包行业和领域的扩展更为迅速,不断向软件与IT服务、金融、保险、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动漫与文化创意等领域渗透。由于语言、地缘等因素,我国服务外包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自IDC的数据显示,2006年,日本和韩国占我国软件离岸外包收入的比重仍高达56%。

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来看,我国发展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并存。中国工程师的计算机和数字技能非常扎实,服务外包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以及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全球软件外包中心,这将带动中国成为一个服务业大国,逐步使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国际地位相匹配。当然,发展服务外包也需要正视全球外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国内人才、体制约束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成为开拓欧美目前我国外包的最大障碍。用SWOT方法,对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区位条件与障碍进行分析(见图4):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服务外包是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产物。在日益“平坦”的世界里,后起国家产业升级的路径更加多元化,而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也正在成为新兴经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发展服务外包不仅将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也将为中国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以此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不仅将减少经济增长的能源、土地和环境压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各类高端人才,而且还将使中国对外开放更加均衡,从而更加全面地分享要素全球流动的利益。目前,发展服务外包还需要在人才、观念、信用、语言、商业模式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补足差距:

一是要制定服务外包的发展规划,建立服务外包统计体系,并积极参与、推动服务外包自由化的多边谈判,在未来相关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争取主动;二是进一步加快电信、金融、保险、物流、咨询等相关行业的开放进程,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建立服务业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夯实承接外包的产业基础;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外包涉及大量信息技术交易,发包国对承包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很高的要求。政府应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的惩处力度,为服务外包发展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四是建立一批设施完善、国际化的软件园区和服务外包基地,尽快形成建立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效应;五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中国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非常突出,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脱节不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导致服务外包人才特别是外包项目管理的高端人才极其匮乏。应从高等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在职培训等多方面入手,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优化外包人才的供应结构。

[注 释]

① 课题组2009年5月对大连软件园的补充调研中,园区内的软件外包企业对金融危机后全球和中国服务外包的市场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1]刘庆林,廉 凯.服务业外包视野的承接国产业结构演进[J].改革,2006,(11).

[2]杨丹辉.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J].国际服务贸易评论,2008,(1).

[3]卢 锋. 我国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2008,(7).

[4]江小涓. 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J]. 经济研究,2008,(2):4-18.

[5]江小涓. 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EB/OL].http://www.drcnet.com.cn/DRCNet. 世经评论,2007-08-08.

[6]Pol Antras and Elhanan Helpman. Global Sourcing[R].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0082.

[7]Bajpai, N. J. ,R. Arora Sachs and H. Kjurana. Global Services Sourcing: Issue of Cost and Quality[R]. CGSD Working Paper, No.16.

[8]Karsten Bjerring Olsen. Productivity Impacts of Offshoring and Outsourcing: A Review[R].STI Working Paper, March.

[9]J.B. Quinn and F.G. Hilmer. Strategic outsourcing[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43-55.

[10]Atul Vashistha and Avinash Vanshistha. The Offshore Nation: The Rise of Services Globalization[M]. Tata McGraw-Hill, 2005.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Chinas Industrial Upgr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Yang Danhui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ASS,Beijing 100836, China)

Abstract: Globalization and IT revolution have provided new option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may break traditional linear path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by carrying on service outsourcing. Compared wit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hinas service sector is relatively underdeveloped in market operation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service outsourcing can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for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pat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outsourc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It also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 SWOT method for China to promote service outsourcing.

Key words: service outsourcing; globaliza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late-starting advantage

(责任编辑:张改兰)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服务外包产业升级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城管服务外包引出城管权力扩大问题分析
全球教育同质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探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周建平:中国空间站将有诸多后发优势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后发优势理论
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