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网络研究综述

2009-08-18郭树民刘文杰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8期

郭树民 刘文杰

[摘要] 现代企业网络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多角度切入的特点。文章对企业网络研究进行了脉络梳理,划分出企业网络研究的四个视角,即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资源配置方式,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战略选择,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企业生存方式以及基于多理论整合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机制。在整理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企业网络;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09-06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现代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层面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企业网络层面的竞争,企业网络实践逐渐引起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鉴此,本文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网络理论产生、发展和研究前沿进行综述,以期为企业网络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本文沿着理论形成、研究发展、问题分析和未来展望的思路进行企业网络研究综述。本文将企业网络理论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层面:组织层面、战略层面、社会层面和整合层面。每一个层面都运用特定的理论支撑:在组织层面,将企业网络作为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战略层面,将企业网络作为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战略选择;在社会层面,将企业网络作为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企业生存方式;在整合层面,将企业网络作为基于多理论整合的价值创造机制。在厘清理论发展脉络、综合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整个企业网络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当前企业网络理论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企业网络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企业网络的研究视角

(一)视角一: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资源配置方式

1.交易成本理论拓宽了组织研究的视野

组织与环境匹配的系统观认为,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需要发展和创新。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泰勒、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组织理论仅仅是在集权和分权的范畴内兜圈子,大部分的研究仍然局限在科层组织框架下展开。直到交易成本理论的出现,才将组织创新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的全新视角,即可以跳出科层框架结构下的组织范畴来重新认识组织的本质。在企业与市场二分法的基础上,将企业网络作为区别于二者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1]。

2.对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促进了企业网络理论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组织理论的发展是伴随着对于传统组织理论,尤其是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而实现的。一是针对交易成本对企业和市场相互替代的划分,从而提出了“网络”——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二是针对仍然沿用交易成本思想和方法来研究企业网络组织。针对交易成本理论在解释企业网络方面的缺陷的研究,为企业网络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见表1)。

(二)视角二: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战略选择

企业战略理论的核心是企业,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网络的出现也必然要与企业战略相关联,即通过企业网络创造竞争优势。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网络,资源基础观(RBV)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企业网络给企业提供了新的资源获取渠道,拓展了企业可利用资源的范围,通过构建和融入企业网络,企业不仅从内部获取资源,而且还能够从外部获取资源,进而将RBV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外部。这样,企业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企业打造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按照RBV的框架,企业网络的研究也遵循了资源、能力和租金的研究框架,发展出针对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和网络租金的研究(见表2)。

(三)视角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企业生存方式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视角下,企业把网络当作自身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工具[11]。但仅仅用资源依赖来解释联盟的形成是不充分的,因为其忽视了企业是如何意识到新的联盟机会,以及企业如何克服对于新的联盟伙伴的恐惧和不信任(Gulati,1998)。资源依赖理论的一个隐含假设是企业存在于一个原子式的系统内部,信息可自由获取而且是对称的,同时把新的联盟机会当作外生变量来处理。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进一步关注企业网络资源和能力的来源和获取问题,将企业资源从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进而扩展到整个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生存在社会网络之中,企业通过构建或融入网络获取发展能力、打造竞争优势,企业层面的竞争逐渐被网络层面的竞争所取代,而企业的竞争性外部环境也被合作性、网络性的外部环境所取代,网络已经成为了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对企业网络进行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该视角下的研究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针对生存在网络之中的企业进行研究;二是针对整个网络本身进行研究(见表3)。

(四)视角四:基于多理论整合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机制

企业网络研究呈现出多理论支撑、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每一种理论都在某一方面、某一层次对企业网络进行了分析。基于这种特性,将不同理论进行整合来解释和研究企业网络将是必然的选择,而这种研究的前提就是把价值网络当作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一种机制,不仅从成本角度考虑,而且还要从价值角度考虑;不仅从企业内部考虑,而且还要从企业外部考虑;不仅从企业经营网络考虑,而且还要从企业社会网络考虑。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网络的全面发展。当前的研究试图站在一个整合层面上来看待不同的理论对于企业网络的解释,倾向于用一种融合、互补,而不是对立、批判的态度来看待不同理论之间的差异,进而实现对企业网络更全面的分析(见表4)。

三、总结与展望

在分析不同理论视角对企业网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部分一是对目前企业网络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二是结合当前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一)问题

1.研究内容方面

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视角来看,对于企业网络的界定本身并没有达成一致,即企业网络到底是区别于企业和市场,并且与他们形成并列关系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还是对于企业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依据不同情境的综合运用?这直接影响到了对于企业网络边界和网络之中企业边界的界定和研究。当前的研究对于企业网络优势研究较多,但方法并不严谨,即把市场和企业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缺点都纳入到企业网络的优点之中,对于企业网络劣势研究不够,这可能是基于两种原因:一是由于缺乏对于企业网络的准确界定以及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得现有研究的切入点具有随意性;二是一个理论在其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从其优势、或者对已有理论不足的补充的角度进行的。

从资源基础理论研究视角看,尽管资源基础理论很好地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以及如何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但将其拓展到企业网络领域,形成的理论框架并不完美。现有研究对于网络资源的界定缺乏共识,而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此基础上也就很难形成系统的关于网络租金的理论研究成果,另外并没有把网络能力和网络资源进行很好的联系(Gulati, 1999),进而也就很难把网络能力和网络租金进行紧密地联系。所以,尽管用网络资源和网络能力来研究企业网络的战略意义,但在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和转化机制并不清晰。由于企业网络呈现多样化形式,相应的研究主要针对个别情况具体分析,很难提炼出共性化的理论体系。另外,根据钱德勒在其《战略与结构》中提出的“环境——战略——结构”的逻辑范式,企业网络作为一种战略,企业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网络战略来解决何种问题?企业网络仅仅是企业临时性的战略选择还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组织结构,其运行方式和组织机制是什么?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

从社会网络理论研究视角看,社会网络理论对于企业本质的假设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对于企业的假定是不同的,把企业和个人都定义为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actor)[17]。进而在研究方法上将企业和个人进行类比,运用个体行为理论来研究企业行为,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由于这种理论应用的随意性,导致社会网络理论对于企业网络问题解释能力较强,而实际的应用价值欠缺。运用社会网络对企业网络进行研究,还应该对普遍意义上的社会网络和具体的企业网络对网络中的企业影响进行区分。即使就企业网络本身的研究,也应该区分主动网络和被动网络的差异,有些企业网络是企业主动寻求和构建的,而有些企业网络是企业的被动选择,而对于企业主动构建的企业网络的研究更加具有战略性涵义。

2.研究方法方面

(1)综观目前的研究都是借用其他理论来进行的,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提出的问题是:企业网络研究是否要建立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一种批评就是“不在意其观点的理论基础,而对网络研究如何用于观察问题却十分在乎”(徐国强,2007)。当然,这既可以看作一种批评,或许也可以指明企业网络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多学科交叉研究;二是注重实际问题分析。由于企业网络具体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构建一般性理论存在难度,并且其具体意义也值得商榷。但就学术研究的角度,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研究框架对于进一步深化研究是有意义的,尽可能避免企业网络研究的丛林现象。

(2)目前对于企业网络的静态化研究居多,动态化研究不足。提出的问题是:企业网络是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临时解决方案,还是新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不同的回答导致对于企业网络研究的不同视角。按照社会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网络是一个动态演化、发展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的网络运行机制、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的方式随之变化。同时,动态化研究势必要将企业网络外部环境纳入其研究范围,从而使得价值网络的研究呈现出系统复杂性的特点。对此,模块化思想在企业网络动态化研究方面会提供有益的启示,目前基于模块化思想的价值网络研究已经体现出了价值网络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和对社会环境的嵌入。

(3)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不足。目前的定量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在具体指标的确定和选择上就会存在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古典经济学方法具有定量研究的基础,但远离实际;社会学方法接近实际,但定量方法不够成熟。对此,多学科的交叉和新学科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尤其是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会在两者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平衡。定量研究之所以在企业网络研究中应用困难,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企业网络内部的跨边界合作以及企业网络的社会嵌入使得网络边界和企业边界难以界定,从而在数据收集和归类研究方面存在难度。

(二)展望

由于企业网络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概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比较宽泛。因此,在发展一般理论的基础上,未来发展最快的应该是针对不同企业网络形式的具体研究,包括对于具体组织形式的构建目的、运作机制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从具体价值创造和实现方面的优越性出发来研究企业网络,更加注重其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代科技的发展能够辅助和完善企业网络的战略思想,进一步降低企业网络的交易成本和协作成本,能够将更加先进、更加灵活的网络化思想和合作战略付诸实践。一方面对已有企业网络组织形式进行完善,不断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还可能形成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的企业网络组织。重要的是网络化思想的应用,而具体企业网络形式是多变的。未来的研究要将网络化思想和现代科技进行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和组织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化来进一步发挥企业网络的优势。

模块化思想是解决复杂系统的一个有效工具,随着未来消费者需求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的增加,基于模块化思想构建的价值网络会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基于模块化的价值网络研究是整个企业网络研究中比较先进、前沿同时又比较完善的领域,无论从构建、运营、治理,还是对于其优势和绩效的分析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不但理论有所发展,而且可操作性逐渐增强,这也是整个企业网络研究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发展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更准确一点说,现代社会期望企业除了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以外,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顾及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直至整个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这样,企业就生存在双重的网络之中:一个是企业主动构建的用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网络,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纳入其中;另一个是企业生存环境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生态系统,企业要想在这个更大的网络中生存发展、成长壮大甚至基业常青就需要学会如何适应和引导整个外部网络,从而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未来的研究不仅仅要关注企业的战略性网络,还要关注企业生存的社会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商业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Thorelli Hans B. Networks: 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7): 37-51.

[2]Ronald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 (4).

[3] Powell, W. 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 Network of Organization

[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0, 12(3), : 295-336.

[4]Larsson R.The Handshake Between Invisible and Visible Hands[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1993, 23(1): 87-106.

[5]Miles R.E.&C.C.Snow.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M] .New York: McGraw-Hill, 1978.

[6]Ranjay Gulati. Alliances and Network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4): 293-317.

[7]Eisenhardt, K. & Schoonhoven, C. Resource-Based 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Strategic and Social Effects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 7(2): 136-150.

[8]Dyer, Sing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4): 660-679.

[9]Ranjay Gulati, Nitin Nohria,and Akbar Zaheer.Strategic Network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3):199-201.

[10]T.K.Das, Bing-Sheng Teng.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 (1): 31-61.

[11]Jarillo.Strategic Network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9(1): 31-41.

[12]Kogut, B. Joint Ventur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9):319-332.

[13]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4]Gomes Casseres. The Alliance Revolution: the New Shape of Business Rivalry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1996.

[15]Thompson G. Between hierarchies and markets: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6]Richard Normann, and Rafael Ramirez. 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71(7/8).

[17]John H .Dunning. Alliance Capitalism and Global Business [M].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 1997.

Summariz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Firm Network

GuoShumin,LiuWenji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ASS,Beijing100836,China)

Abstract: Current research on modern firm network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angl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relative theories of firm network and classifies four points of view about the current research which are the manner of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the choice of strategy based on RBV, the living manner of firm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theory and the mechanism of value creation and realization based on the amalgamation of multi-theories.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on current research and makes a prospect on further research in future.

Key words: firm network;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RBV; social network theory

(责任编辑:张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