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困惑与对策

2009-08-18

老区建设 2009年1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张 佳 俞 超

[提 要]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针对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特色,注重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大力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几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对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张 佳(1981—),男,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俞 超(1982—),男,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江西上饶 334109)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说明任何事都有一定的方法,教有教法、学有学法。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密不可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着眼点。虽然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分类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然而现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还远未尽如人意。由于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还较短,包括教学方法自身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正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误区与困惑

1.理论研究的误区。首先表现在对与教学方法相关联的几个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如将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混同,有的研究者在研究中甚至还存在着将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方法的现象。其次是在教学方法的分类上不够科学,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分类与受教育对象、教学目的之间整体和内在的关联度。职业教育有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之分,由于两者生源渠道、生源质量的不相当,加之培养目标、教育实施时间、教学侧重点的不尽相同,在教学方法的分类上本应有所不同。然而,现今的分类恰恰抹杀了这种区别,使教学方法的分类不具有针对性,在理论的指导上令教师无所适从,客观上为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运用增加了困难。第三,对可供借鉴的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深入性。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例,纵观多篇理论文献不难发现,在对其内涵和几种典型教学方法的论述上,既缺乏新意,又无精到之处,且与中国职业教育现状结合得也不够。第四,对本国当下职业教育中正在使用的教学方法欠缺研究力度。这表现在研究种类单一分割,特别是不能将数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分析;研究过程也只是泛泛地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却忽视了对其互补性和综合性的认知研究。

2.改革实践中的困惑。首先是教学方法改革一直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我们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专业设置、课程编排和配套教材的更新上,职业教育虽说也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陷入了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教学方法的革新。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的正确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桥梁,也是联结师生关系的纽带。忽视了它,教学改革势必遭受挫折。以中职教学改革为例,近年来教育部构建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变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增强了中职教育课程的柔性;同时编写了配套教材,实现了教材内容体系的综合化、模块化。但由于各类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院,在学校生存发展上的短视,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把更多的人、财、物力投放在了流于表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校区基础建设上,忽视了对足以决定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入,使得整个中职教学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其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我国的职业教育脱胎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又是建立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基础之上,其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表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即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这与现代职业教育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相违背,也与并不局限于课堂的协作教学、现场示范教学、能力分层教学、分组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相去甚远。因此,在旧的教学模式尚未打破、旧的教学组织形式未有改变之时,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就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毕竟新旧教学方法在实践的转变过程中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它有一个理解、接受、融会贯通的过程。

第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不高,从根本上制约了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么脱产于企业,要么是非师范非对口专业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其教学理论水平和技能掌握水平都无法达到教学要求,他们手中的教师资格证书也只是经由常规的论证而非严格的考核获得。另一方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急需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量少质低,表现在其理论水平不高、整体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即使实施了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如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在同一过程同时展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根本难以做到这一点。

第四,在目前的教学考评机制下,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要承担太多太高的名利风险。这些名利风险是新教学方法实施中无法言说的阻力。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教育招生是与高考同步的,升学率是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关注的焦点,中职教育的就业率在某种程度上又决定于学生的毕业率。因此,两者在实际教学中常遵循的是怎么考就怎么讲,考什么就讲什么的应试逻辑;所讲的内容无非是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那些本应属核心地位的技能考试则常作为附加项目或辅助内容。特别是在中职教育的教学现实中,有的教师甚至因为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储备的欠缺,还存在着自己会什么就讲什么考什么等随心所欲的状况。如果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意味着现实的教学必须由以知识教授为主转移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教师由于要面对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教学会愈加吃力;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缺陷也普遍难以适应。两相阻碍的结果,就是在一段时期内势必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升学率、毕业率、就业率降低。这既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生存,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自然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评,名利风险不可谓不大。因此,目前任何一所职业院校都不敢放手大胆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彻底革新,只能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局部的试验,通过逐步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的方式来达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二、解决困惑的对策。

1.加强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系统性、比较性研究,尽快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方法理论体系。这首先要求我们对现行职业教育本身进行科学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探讨并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所谓“古为今用”,说的就是文化本身是有延续性和继承性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不能轻易全盘抛弃本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做的是“扬弃”,即去其糟粕的同时用其精华。所谓“洋为中用”,则要求我们不要一味地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借鉴别国的经验。我们在借鉴之时,都必须首先考虑到当下职业教育还欠发达的国情及其运用时的普适性和共融性。

2.加大人、财、物力在教学方法改革上的投入力度,并对教学方法改革实施监控和统筹。在重视理论研讨的同时,更要适时鼓励新教学方法的尝试应用和创新探索,并贯彻始终,以尽可能减少趋利趋名短视行为下的长期利益受损。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二是革新当下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机制,提高后续师资的准入门槛。在发达国家,其职业院校一般不会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教师,通常他们会选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到院校任教。实践证明,这是值得借鉴的。事实上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学方法的运用成效自然也会跟着提高。

4.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创建适合新教学方法运用的教学环境。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之一的项目教学法为例。项目教学法允许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并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实施,完成某个项目教学。这既摆脱了单纯书本、课堂环境的制约,又在无形中形成了新型的团队关系、师生关系。此时,学生是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的主导者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教学的核心而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协调者。这实在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甚至教学内容等都必须有结构性的转变;没有这种改进,此种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就是一句空话。后者则要求改革主要以升学率、毕业率、就业率为核心来评价各职业院校优劣,以单一阶段时间内学生成绩的高低、合格率的多少来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现行考评机制,从而降低学校特别是教师因为探索使用新教学方法所承受的实际压力和风险。

[参考文献]

[1]邢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1,(9).[2]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3]邢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1,(9).

[责任编辑:李志敏]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