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美因素

2009-08-18

领导文萃 2009年16期
关键词:中美金融危机峰会

孙 璞

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新格局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使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演变成影响全球增长的经济危机。奥运后影响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的房地产业次贷危机,但却通过高度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冲击着世界其他发达经济体,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通过全球产业链条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全球化也为全球合作提供了便利,因为它使全球协调成本降低。面对这样艰难的形势,美国前总统布什选择于2008年底在华盛顿召开全球金融峰会,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国家参加。许多媒体认为它象征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转折。德国《每日镜报》在“全球村庄的家庭聚会”一文中写道:“全球金融危机创造了一个新秩序”,“这个金融峰会意味着所谓大工业国的内部俱乐部八国峰会的终结。”峰会本身反映了经济危机中呈现的新的权力平衡。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表示,这次峰会指明了世界发展的走向,摆在面前的事实是,如果没有中国、印度和巴西的参与,一切决议都不会具有什么实质价值。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G20领导人就举行了两次峰会,足见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与此前相比,伦敦峰会之间的中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了国际经济秩序的重组。首先是央行行长周小川提议创建超主权货币储备体系,随后是财政部长谢旭人呼吁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议,紧接着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公开表示中国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最后是胡锦涛主席就出席G20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重要讲话。中国官员在向世界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不尽合理,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与以往中国的主张多为原则性的建议不同,中国这次的主张十分全面、具体。正如中国驻英大使傅莹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在国际经济金融大变革中,有条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合理要求,提出正当关切,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力量争取更多代表权和发言权,让秩序的调整和改革符合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008年,中国以“真正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向世界第一次全面地展示了自己,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G20也给了一次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的机会。中国将更加主动和有效地利用不断增长的实力和影响,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关于“中美共同体”的思考

“中美共同体”( Chimerica),是2008年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教授弗格森等人创造的,他们称“中美共同体”预示着全球视野下的中美两国已走入共生时代。姑且不论它展望未来的可实现程度,但Chimerica确实代表了世界经济的一种发展指向。根据这一定义,中美两国,占全世界大陆面积13%、人口1/4、GDP 1/3,两国之间的合作主导着过去10年世界经济的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消费国和最大的储蓄国、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和美国有着某种天生的联系。

随后出现的名头更响的“G2(两国集团)”概念显然与“中美共同体”异曲同工。去年7月,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在美国著名的《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一篇名为《平等的伙伴关系》的文章,为美国“应对中国的经济挑战”提出解决之道:建立中美两国平等协商、领导全球经济事务议程的“G2”模式。

从“中美共同体”到“G2”,反映这样一个事实: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呈现出把遏止全球性衰退的希望寄托给中国的舆论倾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从战略对手到战略伙伴再到利益攸关方,中美关系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发展对华关系已成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共识。这反映出一个现实,中国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当时我们可以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而今天越来越广泛的世界议题需要中国的参与才能实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从“中美共同体”到“G2”,再到后来甚嚣尘上的“中美共治论”,概念提出者的初衷正经历着意想不到的“变形”。“G2”的说法同时引发了西方众多的反对声,“中美共治论”开始演化成“中国威胁论”的变种。正因为此,今年5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捷克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时对记者明确表示:“有人说,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市场”与“计划”的谜题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政府大举“救市”,奥巴马上台后更是推进大规模的经济干预政策,国会则毅然通过了“购买美国货”的外贸歧视法案;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则全力拉动内需,严斥贸易壁垒,推动多方合作。面对危机,对待“计划”抑或“市场”,中美的出手似乎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倒钩”,美国的“救市”诉诸于“调控”,而中国的政策却青睐于“市场”,这俨然成为一道令人费解的谜题。美国政府的7000亿救市计划法案从一提出就引发了关于“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烈讨论和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质疑。欧元太平洋资本(Euro Pacific Capital)总裁施夫说:“这项行动代表着这个国家迈向社会主义最大的步伐,标志着美国曾经引以为豪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有评论甚至认为,正如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美国也在建立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在美国人看来,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就有向计划经济转变之嫌,换言之,就是有社会主义化之嫌。里根总统说过:世界上最恐怖的英语句子就是:“我是政府官员,我帮你们来了。”美国人对自由市场的虔诚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西方世界越来越注意到“中国模式”的优越性。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说他幻想美国能变成中国,就一天,短短一天,在这一天美国的政令就可以走出白宫,在全国颁布和实施所有必要和有效的监管法规,让市场走上正轨。这次金融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再度衰落,而中国幸运地保有8%的GDP增长,当然,中国的“运气”在于中国没有放弃外汇管制、金融衍生工具也不发达,在于中国总体发展落后且不平衡,有庞大的潜在需求,出口转内销和出口多元化,特别是加速技术升级,将弥补劳动密集型依赖美国市场的窘境。但是中国在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中“最根本的法宝”还是“中国模式”。中国特有的经济体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经济效率与宏观稳定,改革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平衡。如果说1929—1933年大危机打破了自由主义经济学,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再次打破了“市场经济均衡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再次挫败,而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也终将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另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

“市场”与“计划”并无矛盾,邓小平早就指出计划和市场都只是方法而已。在中国人接受了“市场经济不过是经济成长的一种手段”的若干年后,不知美国人能否抛开意识形态的因素,认识到政府计划也是经济成长的一种手段。中国模式能否得到推广?政治集权和经济自由能否被整合利用?在崇尚平等的社会主义体制和追求效益的资本主义体制之间是否可以实现某种合作、达到某种平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Chimerica和今后中美之间的关系。 市场与计划都不是绝对的,它们是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的。如同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情势下的中美关系也印证了两国间必然是相互的“利益攸关方”(stake holder),必然是走向“战略互信的合作”,这是在后奥运时代金融危机语境下两国关系的自觉走向。

猜你喜欢

中美金融危机峰会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峰会如何蝶变一座城
历届峰会回顾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