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号人民币

2009-08-17

党史文苑 2009年13期
关键词:新币面额中国人民银行

冯 都

人民币至今已有多种版本,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人民币以其坚挺而备受关注。回首第一号人民币,确实让人感叹。

全国最早的一批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隆重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时发行的。这天上午9时,银行门口排成长队,先后发行了50元、20元、10元共3种券别。其中最大面额50元的第一张,即在左边上方印有罗马数字(ⅠⅡⅢ),右边上方印有阿拉伯数字00000001,由总行秘书兼发行科长石雷,用自己的冀南旧币5000元,将这张50元新币兑换下来留作纪念,永久珍藏,并传给后人。因此,我国第一张人民币仍由他妥善保存至今。香港有个富豪,曾出价50万元,要买下这张新中国第一号人民币,石雷不愿卖。他认为,这张最早的冠字第一号人民币意义非凡,历经半个多世纪,成为国家的重要文物和金融文化的象征,已不属于个人的事了。

首批人民币提前面世

石雷原在晋察冀边区银行工作,来到石家庄后,跟南汉宸、何松亭等7位同志一起,在董必武的领导下,专司筹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印制、发行新人民币。刚开始,石雷任筹委会秘书,后来兼任发行科科长,全权负责货币投放市场。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了62种券别,其中面额最大的是50000元。可是总行开办时,怎么只发行了3种券别,最大面额只有50元呢?读了石雷的著述便知,第一套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至1955年2月底发行的,这几年主要是统一货币,而不是币制改革。中央原定1949年1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曾指示“要尽可能在年前完成50亿元,印刷必须精细,应由人民银行派专员负责检查票版票纸,切勿粗制滥造,以防假票流行”。后因革命形势发展极快,东北全境解放,部队入关,平津解放在即,以董必武为首的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1月18日召开会议,庄严决定“把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提前一个月,即提前到1948年12月1日”。本来华北地区印制人民币的力量就很薄弱,现在要提前一个月,即使加班加点,突击赶印,也只能印出五六马车的票子,因此第一套第一批人民币只有3种券别,其他券别就来不及印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陆续见到的人民币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等12种面额。至1951年底,全国范围内货币基本统一,人民币已成为我国的通用货币。但是由于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思想不够明确,面额差别太大,品种繁多,纸张不一,且易于造假,加上新厂、老厂一起上,新旧设备一起用,工艺技术也多达7种,因此票币的质量参差不齐。

第一号人民币安度60年

石家庄的解放,标志着晋察冀和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1948年5月,中央决定将这两大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同时将这两个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暂代中央政府职能。

原各边区开办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现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原发行的冀币、边币、北海币、西农币陆续收回,兑换成人民币。华北人民政府对新旧币兑换的比价规定为:(一)新币对冀南币、北海币均为1∶100,即人民币1元等于冀南币或海币100元。(二)新币对边币为1∶1000,即人民币1元等于晋察边区币1000元。(三)新币对西农币为1∶2000,即人民币1元等于西北农民银行币2000元。

12月1日上午,银行营业厅的座钟刚刚敲响九下,河北平山县银行行长第一个前来领款和兑换新币。总行发行科科长石雷热情地接待了这第一个客户,在办理完所有手续后,他同这位行长商量:我想用我自己的冀南币5000元,换下你手中冠字ⅠⅡⅢ—00000001号的50元券。他解释说,我兑换第一号人民币的目的是为国家长期保存,永作纪念。这位行长满足了石雷科长的要求。

这张首号人民币,是当时的最大币值,规格为132×68毫米,正面图案为:底纹浅兰色,花边高粱色,图景为黑色,中间花符为浅紫色;正上方横书“中国人民银行”,中间有“伍拾圆”正楷字样,正下方从右到左,横书“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左边为“水车”,右边为“煤矿”等图案,左右上方为罗马冠字与号码,右左下方为“总经理章”和“副总经理章”。背面图案为:黄茶色底纹,深茶色背边,正上方亦有“中国人民银行”,中间及左右两边为阿拉伯数字“50”等字样。

这张人民币的所有正楷字,都是由董必武亲自书写的。正反两面的票币图案都是由原晋察冀边区印刷局著名美术家王益久和沈乃庸设计的。

细心之人也许能看出,8位数的号码,其排列似乎有点高低大小不一。这是因为当时条件简陋、工艺水平不高所致。号码机打印只有6位数,要另外增加2位数,所以就出现高低大小不一的现象。

石雷收藏的这张首号人民币一直置于家中精心保管,百般呵护。为防潮,他把其放在一个特制的盒子内,锁进保险柜。虽然60年过去了,但它依然像刚出厂的新币,面目全新,颜色未褪。

金融文化瑰宝源远流长

人民币是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国家的名片,具有发行的垄断性和流通的权威性,象征着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尊严,因此全国人民对它倍加珍爱,使其发行伊始便迅速占领市场,站稳脚跟。那么,第一套人民币作为金融文化的瑰宝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对伪币的斗争艺术。1949年,为了稳定人民币,解放区对国民党金圆券进行了异常激烈的炮轰。如1949年1月1日,解放区颁布通告:金圆券只能流通20天,可按人民币对金圆券1∶6的比价兑换。2月2日又发出公告,金圆券延长流通20天,可按人民币对金圆券1∶10的比价兑换。4月23日,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被解放时,再限期10天,兑换比价为1∶2500。至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又延期一周,兑换比价为1∶100000。至年底,金圆券已经不打自垮了。

其次是设计体现红色内涵。第一套人民币的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都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教授罗工柳、周令钊、王式廓等人秘密精心设计和绘制的。他们参考了美元、英镑和卢布。起初设计中画了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头像,送审时毛泽东说:“人民币是国家的,是政府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头像印上呢?”不久他又生气地指出:“为了制止传统的歌功颂德现象,要遵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不得在人民币上印制我的像。”于是设计者们只好重新设计,经过集体讨论,后来改为反映工农群众的生产场景,绘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精美图案。

第三是逐渐成为稀世珍宝。第一套人民币是新中国货币的开山鼻祖,它的12种面额共有62种券别,现在全套的价值已经超过300万,成为真正的人民币之王。由于99%以上的第一套人民币被国家收回,并全部销毁,散落在民间的,也因年代久远所剩无几了。据统计,全世界现存的中国第一套人民币,凑齐也仅有30余套,可以说是非常稀少,全国能收齐者也不过10余人。加上这套人民币纸张脆弱,经不起折叠,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易造成损坏和褪色,保存难度非常大。由于逐年减少,这一套人民币将濒临灭绝。国内大多数的钱币爱好者都是单张收藏,1953年版的10元券,现在价值已经高达2万多元。

第一套人民币存世稀少,怎么办?有人向人大提出“抢救”的议案,结果经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同意,于2005年下发第59号文件,破例批准制作现代工艺的彩银版“第一套人民币大全套”5000套,面向全球发行,每套价格19600元。然而中国有近3000万的收藏者,谁要有幸买到彩银版第一套人民币,那更是弥足珍贵。○

(南希摘自《文史天地》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新币面额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期限延长
中国人民银行
换新币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