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盛光佛 华藏灵山
2009-08-17安宁
安 宁
灵山梵宫坐落于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灵山脚下,气势恢宏的建筑与宝相庄严的灵山大佛比邻而立,瑰丽璀璨的艺术和独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灵山梵宫建筑气势磅礴,布局庄严和谐,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高三层的梵宫采用退台式建筑布局,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建筑面宽150米,进深180米,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梵宫的建筑形式突破传统,以石材等坚固耐久的材料为主,大量运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一座地标式传世建筑得以完美呈现。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的建筑精华,以其之“特”与灵山大佛之“大”、九龙灌浴之“奇”构成全新灵山胜境的三大奇观。汲取了中华传统木雕、石雕、玉雕等装饰精粹,步入梵宫,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东阳木雕、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琉璃巨制、扬州漆器、油画组图、景泰蓝须弥灯、景德镇青花粉彩缸、瓯塑浮雕壁画,这些艺术珍品在灵山梵宫各区域演绎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梵宫的文化不仅有静态、更有动态。在具有会议和演出多功能的灵山圣坛,将上演由国内高水平团队导演排练的,以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心灵智慧为主旨的音乐大典。作为东方佛教艺术荟萃载体的灵山梵宫堪称是东方的“卢浮宫”。梵宫内珍宝荟萃,光彩四溢,充满着博大精深的怫教艺术气息。大块的石板建筑,金色的攒尖屋顶,精美的佛像浮雕,这仅仅是开始,更加惊人的场景在梵宫内部。
进入宫门前,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佛教中的白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对白象产于缅甸,典型的白玉大象,白象在佛教中代表了神的圣物。灵山梵宫建筑群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亮点”,那就是梵宫中所运用的灯光技术是“见光不见灯”。“光、建筑、佛教文化”,梵宫的建筑同灯光设计融为一体,把灯源做得很隐蔽。“见光不见灯”的奥秘在于建筑顶部的巨型凿井。这个凿井是一层一层不同木构件的组合,通过木雕构件,背后透出灯光,步入梵宫大厅,游客会感受到灯光带来的庄严和神秘,那就是照明设计师的匠心独运——“见光不见灯”。梵宫廊厅里大型系列油画将以时间为序列,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当代佛教发展为主题,勾画出一组鲜明而壮阔的佛教历史图景。此次灵山宫廊厅选用油画技法来表现立意如此高远,篇幅宏伟、内涵丰富的大型佛教艺术作品,既是佛教史上“前无古人”的创举,也将是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史上传世之作。雕塑恢弘、珍木重生,梵宫室内木雕群以贵重的金丝楠木为主材,通过精湛的东阳木雕手法和花卉、云纹、四灵、回纹等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祥瑞、祈福诉求,与建筑和佛教文化进行和偕对接。造型准确生动,近乎圆雕的高浮雕通过细腻繁复的压缩关系将体积感雕造得无与伦比。同时应用类别异常丰富,大到近四米高的白木雕瓶、两人高的贴金佛像,小到楼梯扶手的须弥座,无不精雕细刻,形象生动。特别是在廊厅和塔厅内,融入了大量的东阳木雕建筑构件和装饰构件,如隼接的“牛腿”、斗拱等,将艺术氛围与建筑功能合而为一。廊厅和塔厅也是此次木雕装饰最重要和最集中的区域,尤其体现在上部,每一根梁柱都要雕上吉祥花纹或佛教故事,塔厅的每一层无处不雕花,特别是弧形天花板上密布飞天图案。整个灵山梵宫的木雕装饰面积达1.5万平方米,用去了1400立方米的原木。而即使在梵宫60多米的最高处,也是用最为细致的工艺来表现,从木雕图稿的创作,到对原木加工、切割、深度雕刻、粗雕、细雕、抛光、贴金等20道工序都精细非常。而该施工中最难的不是设计和加工,而是安装施工。首先是单体构件太大,不少单件重达上千公斤,由于是室内施工无法使用吊车,所费人工可想而知。其次是空间太大,梵宫这样的空间规模是东阳木雕装修过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最后,在如此大的空间内,没有任何附着物可以安放木雕构件。据负责木雕项目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说,梵宫木雕群是继东阳木雕清代承担故宫木雕项目以来最大的一项工程……。以体量到工艺复杂程度到应用类别三项综合标准来衡量,梵宫里的木雕元素无不名列榜首,难怪大师陆光正召集千余巧匠历时一年多不舍昼夜,为之挥汗如雨,换来的是15000多平米令人叹为观止、充满生命感的东阳木雕。
《天象图》由敦煌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主创。灵山梵宫绘制穹顶装饰画是他们迄今承担的体量最大的绘图任务,绘制过程几乎汇集了代表当前敦煌壁画创作最高水平的数十名画家。灵山梵宫穹顶的壁画《天象图》,结合穹顶的独特建筑形态,依据唐代不空法师所译《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以炽盛光佛、九曜星全图、十二宫等为主要元素构成。圆心是祈福消灾的炽盛光佛,内圈是九曜星,外圈是十二宫,分三个层次一次排布于整个穹顶之中。二十八宿的图案散布其间,并将怫教文化特有的飞天、莲花、葡萄纹等图形与整个画面有机结合,每个穹顶四角各有一飞天,守护四方。整幅作品呈现出四方天字、高朗明丽,飞天腾跃,云气缥缈,天花旋转的图景,突出了天象图的动感意向,展现了佛教曼陀罗意味的天象幻境。考虑到壁画在灵山梵宫整体的装饰作用,以及所要展现的文化内涵,天象图不过分强调天文学的意义,而是注重佛教意味和艺术表现,利用圆阔的画面空间,在稳定中追求动势,形成一幅凝固而不滞重,流动而不散漫的画面。为了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并与周边环境色调相呼应,壁画选取了唐代为主的风格,画面以金黄褐色为主调,运用了宝像花,缠枝莲花等元素。为了更好地把佛国的空灵与天象的幻境完美地融合,天象图的创作在继承发扬敦煌壁画特色的同时,又从图案、色彩上做了相应简化,令各图形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使穹顶富有起伏变化的建筑美感,营造出庄严华贵、圆融明丽、舒展大气的佛教艺术气息,以彰显东方佛教文化之魅力。就风格的选择,是因为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烂的时代,也是中西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重要时代。经继承、发扬、创新后的唐代壁画艺术可谓艺苑中的一支奇葩,结合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创作《天象图》,才能够体现出华贵圆满、和谐大气的完美风格,才能最终呈现出一部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
中国佛教中,琉璃的地位也非常特殊。追根溯源,作为佛家七宝之冠,它吸纳华彩却又纯净透明,美艳惊世却又来去无踪,化身万象却又亘古宁静。琉璃澄明的特质契合佛教的“明心见性”,几乎在所有经典中,“形神如琉璃”都被视为佛家修养的最高境界。“华藏世界”大型琉璃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艺术价值,在中国琉璃工艺史上从未出现,即使在世界琉璃的历史中,亦极为罕见。因为它诞生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成为佛教艺术品的传世之作和灵山梵宫的镇馆之宝”。
“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华”指莲花,“藏”有含藏之意,“华藏世界”意即从莲花中出生的功德无量、广大无边的世界。莲花藏世界由无数世界组成,大世界含藏小世界,重
重叠叠、依次布列,人类所居住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华藏世界光明灿烂,娑婆世界里的人类人人皆有佛性,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佛。作品要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和谐欢乐,庄严慈悲的理想境界。灵山在最短时间内集结了戴舒丰、王树文等琉璃和花丝镶嵌方面的顶尖艺术大师联合佛教文化专家、建筑装饰专家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作品围绕佛教中的地、水、火、风,空为创意主旨。内容上,画面中央以主佛毗卢遮那佛及四方佛为中心,佛、菩萨的形象及情境妙相庄严,栩栩如生;布局上,火焰、佛殿、植物、祥云、莲花,群山、动物、海洋等一切围绕着佛、菩萨所组成的世界;材质上,主佛肌肤部分全部用真金打造,并在整幅作品中镶嵌猫眼、翡翠、珊瑚、玛瑙、红蓝宝等珍贵宝石,以表现“七宝”和琉璃的完美融合。琉璃的澄明与透彻正是经历了“水里来,火里去”的工艺后才有了一切庄严与美好。戴舒丰要带领着他的团队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将近100平方米的巨幅琉璃壁画分隔成160多块琉璃一一烧制,而每块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在一米和半米左右。在琉璃行业,宽度在15厘米以上的作品就会因为工艺难度形成价值的急剧跃升,加工过程中出现断裂和失败更是家常便饭,所以从最初的雕塑,到制作硅胶模,蜡模、耐火石膏模,再到窑烧铸造,直至成品的完成,每一个工艺过程,都是忐忑。特别是窑烧的温度控制,稍有计算错误就可能功亏一篑,制作人员要使石膏和琉璃同时受热,让石膏内的琉璃材料随着温度提高,有节奏地熔化,而后按照琉璃艺术创作者的设计,熔铸满模具的每一个枝节角落,此时透过窑铸工艺,尽情演绎铸造工法的神妙,将创作作品的巧思一一延展开来;而琉璃的冷却和开模过程更是充满“天意”,任何温度的急剧变化和人工操作上的瑕疵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沿着楼梯,漫步走进2009年“世界佛教论坛”主会场,这是一个集会议、演出于一体的多功能超大型剧场。这个超大型的旋转舞台剧场为圆形设计,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可容纳1500名观众。剧场上方是高度达30多米的巨大穹顶,1500盏金光灿灿的莲花灯瞬间开启,刹那间千万盏明灯拱聚的穹顶,仿佛星光灿烂的天穹,仰望中,恍著置身浩翰的宇宙之中,绮丽而唯美。灯光变幻中,一场情境、意境、心境交融的《觉悟之路》演出在如梦如幻的美妙景象中拉开帷幕。天籁妙音间,一幕幕或神奇壮观或虚幻奇美的场景在时空变换中交替,人随其中,穿越过去、现实和未来的亿万年隧道,经历地狱、人间和天堂的世界转换,心灵在长廓楼阁和花草树木的恬淡中行走,在瞬息变幻的电光石火和狂风暴雨中历练,在时而飞升的万千彩蝶和神圣的菩提树下感悟生命……当穹顶缓缓打开,一束金光穿云破雾,从“天际”直泻而下。大型情境演出《觉悟之路》由林兆华、何训田,易立明、曾力、李家振等知名导演、音乐家、舞美设计专家、佛教文化专家组成国内顶尖项目创作团队,历时3年创作完成。采用目前世界先进的大型投影设备和数字灯光控制系统,以完美的声、光、电三种形式综合演绎释迦牟尼成为智者、觉者的过程,这场与观众心灵产生无限共鸣的灵魂感应剧将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