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党策划梅兰芳

2009-08-17张玲玲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梅兰芳

张玲玲

“梅党”的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意义上的“捧角儿”,进而深化成了梅兰芳的策划人、制作人、经纪人、理财师、投资人、艺术顾问及导演。

梅兰芳的时代,也是“梅党”的时代。

“梅党”都是些什么人?这是一群留学日本的精英,甚至是同盟会的成员,与早期革命者、也就是民国时期的掌权者很熟。他们的层次之高,影响之远,为一般人所不能及。

对于梅兰芳时代的戏子们来说,要想成名,或是摆脱班主的控制,必须要有人捧。最初与梅兰芳以“兰蕙齐芳”齐名的梅的表兄王蕙芳,就“傍”上了因复辟清廷闻名的“辫帅”张勋。而梅兰芳与“梅党”的交往,早已突破了戏剧的界限。“梅党”的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意义上的“捧角儿”,进而深化成了梅兰芳的策划人、制作人、经纪人、理财师、投资人、艺术顾问及导演。

“梅党”在那个老百姓还不知道何谓“明星”的年代,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他们把梅兰芳打造成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的窗口,以及聚集社会名流的引子。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梅宅,曾一度向世界敞开。爬长城、逛颐和园、去梅兰芳家,是当时老外来中国最向往的三大传统项目。印度诗人泰戈尔、荷兰国王古斯塔夫、美国电影明星范朋克,都去过梅家。

“梅党”把梅兰芳推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在信息闭塞的民国社会,有三样东西是老百姓有口皆碑的:同仁堂,孙中山,梅兰芳。民国选大总统,推荐梅兰芳当选的呼声也不低。而梅兰芳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先用“梅党”中的政商势力维持了自己的地位,然后用文化界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进而红透中国,一飞冲天。

“钱袋子”冯耿光

梅兰芳是个聪明人。

第一次去上海时,梅兰芳就拜访《时报》的狄平子、《申报》的史量才和《新闻报》的汪汉溪,经过这些媒体大佬的介绍,结识了上海文艺界的吴昌硕、况夔生、朱古薇、徐凌云等。他还曾与“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其他三位是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搭戏,张饰黄天霸,他饰褚彪。1931年“9·18事变”当晚,张学良在前门外的中和园听的,正是梅兰芳的戏。

这些捧梅的人,被称为“梅党”,梅兰芳演出必在前排给他们留一排座。按梨园行里的说法,捧角要捧出名堂,必须得有“钱袋子”和“戏袋子”。“梅党”中的两位关键人物,便是“钱袋子”冯耿光和“戏袋子”齐如山。

冯耿光是电影《梅兰芳》中“六爷”的原型,梅兰芳一生最重要的支持者。冯本来就是梅家的旧识,梅兰芳14岁与他相识。据说梅兰芳在“云和堂”的合约,就是冯出钱为之解约赎身,并协助安排他的学习。

冯耿光曾是袁世凯政府的陆军少将,1918年起任中国银行总裁。他挥金如土,人称“六爷”。他在梅兰芳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现在看起来更像一位尽心尽责的经纪人。据说,当时市面上描写梅出名前事迹的小传,全部被冯买下销毁。梅兰芳日后的表演、剧目、组班、赴日、赴美、移居上海、避祸香港等均由冯耿光主持、参与筹划,梅兰芳在北京、上海的住处,也都是冯代为筹谋订购;冯宅也是另一个梅家。在上海期间,梅兰芳吃完早饭,带着厨子就去冯耿光家了,一直到晚上回家。因此梅兰芳说“受他的影响很大,得他的帮助也最多”。每遇演出事宜,必“先听六爷有何高见”。

梅兰芳的收入都存在中国银行,“六爷”是他的“理财官员”。而且在一些非常时期,冯不但替梅理财,还兼融资拆借之职。比如当年梅兰芳策划排演《太真外传》时,冯耿光就斥资现大洋一千,为其买下孔雀翎褂子一袭,以作羽衣。1930年梅兰芳赴美,冯耿光在经费问题上出了大力,前后筹措资金约15万。在美期间,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也是以冯耿光和齐如山为首的梅党筹划的结果。目的是因为戏子在国内地位低,为梅谋个“博士”称号,至少在称呼上可以免去许多人与梅兰芳交往时的身份尴尬。

“戏袋子”齐如山

如果说“钱袋子”冯耿光担当的理财师、融资人角色,让梅兰芳可以不为柴米油盐所扰;则“戏袋子”齐如山承担的导演、策划人、公关经理、艺术总监等角色则是梅兰芳事业的强心剂。

齐如山出身文人世家,19岁就读同文馆,精通三国外语,5年后去欧洲游历考察,戏剧造诣极为深厚。他在1913年开始与梅兰芳通信,两人通书信两年之后才见面。与梅兰芳结交后,梅的新戏十有八九由他策划、编写。特别是梅兰芳排新编历史戏的时候,齐如山亲手写剧本,还为梅设计唱腔、动作、表情,从古画中为梅设计了古装打扮。除了剧本撰写人的工作,齐如山更像是梅家班的导演与宣传总监。

梅兰芳的访美,由齐如山一手策划。在当时兵荒马乱和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这个决定需要非凡的远见和魄力。齐为此准备了数年,那时的他已经显示出了超专业的公关水准:不仅带去了瓷器、笔墨、绣货、图画、扇子等作为礼品,还在美国剧场门前挂宫灯、场内挂纱灯,从接待员服装到幕布搭景一概是中国风,连乐器都用象牙、牛角、黄杨等定制,演出宣传册上包括中英文说明,图册中甚至还有胡适的《梅兰芳与中国戏剧》。这些很表面的东西,却使得梅兰芳在西方评论家眼里成为中国文化的窗口和招牌。有人说“京剧酷似希腊古剧和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有人指出它有“立体派绘画、抽象的阿拉伯装饰或几何舞蹈设计所具有的那种含义”……以西方人的思维,把梅兰芳送入了大师殿堂。

当年的《时代》说,只有两个人曾成功宣传过中国,一是宋美龄,一是梅兰芳。

演艺事务的良性循环圈

梅兰芳有一个好品性,叫有饭大家吃。这个特点如果放在没有一技之长的人身上,有可能会被人利用,但梅兰芳专心于自己的艺术,演艺行政事务被“梅党”这帮能人揽过去,他倒也乐得省心。他们把他包装成“角上角”,成了“角上角”的他省却了诸多繁杂琐事的干扰,可以更专注,更优秀,获得更大利益反馈给“梅党”。双赢的良性循环圈,就是这样形成的。

“梅党”成员众多,绝不止冯耿光、齐如山两位,光智囊团就包括国会议员、银行家、知名文人、画家、教授……林林总总。

文人画家吴震修、许伯明、魏铁珊、齐白石、陈半丁、汤定之、吴昌硕、沈昆山都与梅兰芳有很深的交情。这些人业余时间都泡在梅兰芳的戏里,每天夜间演出完毕后围着宵夜两大桌子人边吃边讨论当天演出的得失。因为熟稔所以直言不讳,让信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梅兰芳从中获益良多。

为梅兰芳办理文墨的黄秋岳,当时被赞才高八斗,为人写寿文,五百大洋一篇,够中等人家过一年,却乐得为梅兰芳打杂。还有罗瘿公、李释戡这些旧学底子很深的人,对诗歌、词曲颇有研究,曾一字一句地为梅兰芳讲解,这对识字不多的戏子来说是极重要的“深造”。

“梅党”对梅兰芳的操控是把双刃剑。虽在事业上给他巨大帮助,生活中却束缚了他诸多自由。甚至情感婚姻,也由不得自己做主。

梅兰芳很早就结婚,第一位妻子是王明华,她给梅生过两个孩子,可惜都早早夭折。因为王明华做了绝育手术,后来只能接受梅兰芳再娶福芝芳的事实。

福芝芳是“梅党”替梅兰芳选中的人。冯耿光怕梅兰芳另娶后听老婆的话,如果媳妇有社会背景,梅党会受冷落,再也控制不住梅了。而16岁、家中只有老母的福芝芳很明显没什么背景,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据说,后来的福芝芳让梅党一班人失了望。他们本以为福会感恩戴德,却没料到她是贤妻良母,社会活动都陪着梅兰芳,家庭控制也很严,这让他们很不满意。因此故意让梅多了个外宅,空余时间也可能跟他们在一起,以分福芝芳的权。

外宅就是孟小冬。只可惜,梅孟的一段情缘,因种种人事天命没能善终。这可能是梅党对梅兰芳生活及事业进行的一系列“策划”中,最不成功的一桩。

(摘自《淮海晚报》)

猜你喜欢

梅兰芳
梅兰芳容人之失
你挑刺我拜师
艺术大师的高度
三个字捧红梅兰芳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以情打假
广告就是要引人注意
梅兰芳的谦恭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梅兰芳三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