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材导问 促进课堂生成
2009-08-16邹金海郭全其郑恩才
邹金海 郭全其 郑恩才
一、教材导问的作用
每一章知识的正文前面都设有导读问题(本文简称为导问),是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色之一,如七年级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有: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地球仪有什么用处?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你会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信息吗?你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每一章的导问文字不多,可谓短小精悍,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
首先,导问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再现,有助于师生更好地理解、把握、使用课标,体现课标要求。如七年级第二章“陆地和海洋”部分的导问有:“①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②海陆分布的状况是固定不变的吗?”与之对应的课标要求是:“②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②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其次,导问是教材内容的骨架。时将要进行的地理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七年级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导问:“世界上有七大洲,我们以亚洲为例,学习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①你会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吗?②怎样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③如何用资料说明一个大洲存在的有关地理问题?④可采用什么方法说明一个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短短的几行文字,把将要学习的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会的基本技能以及通过学习对某些地理问题形成的理性认识交代得非常清楚。
再次,导问语言精炼,要求明确,而且多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如八年级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导问:“你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吗?你了解我国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情况吗?你知道我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中心吗?你能说一说我国的工业发展前景吗?”等。
因此,教师注意研究使用导问,引导学生预习导问,可使教学双方都有明确的目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自觉围绕问题中心展开多角度的探讨、思考,力求针对一个问题寻求多个解决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创新思维。
二、教材导问的类型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共设计了86个导问,纵观这些导问,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方法类。如“你会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吗?”,“如何用资料说明一个国家的种族、民族构成?”,“怎样描述一个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等,这类导问多以“你会”、“如何”、“怎样”等词语开头,语句自然流畅,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类导问又可细分为:①技巧类。该类导问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图、用图等学习地理的习惯与技巧,形成相应的地理能力。如“怎样在地图上查找一个国家的领土组成?”,“你能绘图描述区域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吗?”等。⑦实践类。该类导问有利于拉近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你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吗?”等。③比较类。这类导问体现了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不仅培养学生比较地理事物之间差异的方法与能力,而且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怎样比较、归纳地理区域存在的差异?”,“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差异?”等。
二是知识类。这一类涵盖了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成因、结果,各地理要素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又可细分为:①因果类。多对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体现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一个国家人口过多会带来哪些影响?”等。②分布类。体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时空分布,如“地球上的海陆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等。③特点、特征类。这一类体现了地理事物的特征、特点或规律,如“我国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有什么特点?”等。
三、教材导问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实践经验,导问可安排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作为新课导语、课中讨论训练、课后总结自测等分别灵活使用。
新课导语运用。导问语言精炼、针对性强,作为新课导语运用,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启迪思维、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习“辽阔的疆域”一节内容时,可设计如下导语:作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你知道祖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吗?你知道我们的陆上和海上有哪些邻国吗?你能说出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吗?……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进一步熟悉这些问题,认识我们的祖国。
课中讨论训练。每章前的导问,作为教材的骨架,体现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课堂上适时运用这些导问,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如在学习“世界人口问题”时,教师直接抛出“人口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组从“利”、“弊”等角度探究人口增长过快与增长过慢等情况出现的问题,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学习气氛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后归纳自测。根据导问的特点,可以作为知识点学习结束时的课堂总结,也可以作为一节或一章学习结束后的自测。作为课堂小结使用时要注意与导语相呼应,力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学习了“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一节的第二框题“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后,教师可提出导问:“祖国内地与港澳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有什么特点?哪一组的同学来总结一下?”作为自测时,可组织学生以导问作为材料进行命题,相互测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如在学习了“中东”一节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地区有哪些主要国家?”和“这个地区有没有对当地或世界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两个导问,每人设计一份自测试卷,让学生换位思考,既可体验教师的艰辛。又能找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