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教学创新
2009-08-16段春霞黄京鸿
段春霞 黄京鸿
创设情景,引出视点
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列景观,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地理事物?(呈现有关自然资源的典型景观)
学生:田野、森林……(教师呼应:广裹的土地、辽阔的森林、聪明的海豚、秀丽的山水……)
追问:它们来自哪里?(学生:自然界)
教师:这些物质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继续欣赏,又看到什么?(学生:狂风、太阳、河流……;教师呼应:威力巨大的狂风、普照万物的灿烂阳光、奔腾的江河、多彩而有用的矿产……)
再问:它们又来自哪里?(学生:自然界)
教师:很好!同样来自自然界。但与前面景观相比,更为显著的是表现出巨大的能量。
启思:这些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或能量,一旦被人们开发利用,通常被称作什么?
学生:自然资源。
教师:对!所以自然资源通常有两大突出特征,一是什么?(学生:自然性):二是什么?(学生:有用性)。今天,我们将在已学“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关注我国的自然资源。
展示课题:“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承转:自然资源与我们有何关系?我国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特点?有无问题?如何应对?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
分析研讨,凸现视点
提问:从前面的学习中,谁能归纳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学生议论)
归纳小结: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辨识:试判断土地、小麦、甘蔗、铁矿、煤矿、森林、闪电、太阳能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学生踊跃在黑板上写出辩识结果,教师及时评价引导……)
强调:可见,把握“自然性”与“有用性”对理解自然资源是很重要的。
提问:是否可以认为现在无用的物质或能量就不是自然资源?请说明理由(学生回答不一,教师适时评价,引导学生以运动变化、一分为二的发展眼光看问题)。
活动:结合书上图3.1,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自然资源?联系你熟悉的生产、生活举例(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及时激励并引导)。
小结:可见,自然资源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离不开自然资源。
典型材料,深化视点
链接:土地、森林、水、生物、矿产及风能发电等视频。
启发: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衣、食、住、行之源,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资基础。
启导:以上自然资源,哪些可以更新、再生或循环使用?哪些则不能?(学生讨论,教师及时评价引导)
归纳:根据是否更新、再生或循环使用,自然资源分为两类,分别是什么?
学生: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分析研讨,深化视点
活动:自然资源分类并说明理由(两组竞赛)。
小结:让我们总结一下,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学生:是否更新、再生或循环使用。
挺问:非可再生资源要注意保护,可再生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各抒己见)
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图3.3讨论)
小结:对可再生资源,应注意保护、培育、永续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更应十分珍惜,节约使用。可见,我们对自然资源的态度应是合理利用、珍惜自然资源。
承转:我国的自然资源有何突出特点?(生: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追问: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1: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学生2: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学生3:……
典型材料,凸现视点
链接对比资料:(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的典型例证)这些说明了什么?
链接对比资料:(“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值对比”表)这又说明了什么?
强化:归纳起来,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即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分析研讨,深化视点
思考:对“地大物博”与“地大物薄”两种说法。你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地大物博”主张者与“地大物薄”主张者各抒己见。
启导:哪种观点是科学的?
小结:同学们发言很好。一分为二地看,“地大物博”不容置疑,“地大物薄”也不可忽视。
启导:我国自然资源“人均不足”,已不容乐观,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令人忧虑,知道是什么问题吗?
学生:破坏严重。
追问:对!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如有些矿产因过度开采而导致锐减;水资源变得越来越少,黄河也出现断流。(教师及时评价)
启导:读P63图3、4及P64阅读材料,什么原因使我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学生议论)
小结:很好。人口增长、自然资源需求量大、再加上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等导致了严重问题。
延伸材料,拓展视点
教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观察下面一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链接: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及漫画“黄河对长江的呼唤”等。
分析研讨,深化视点
提问:这幅漫画揭示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学生多种回答)
提问:我们每天都饮用长江水,作为一个重庆人,看了这幅漫画,有何感想?(学生多种回答)
教师:说得很好!自然资源的危机就在身边,就在眼前,我们怎么办?(学生多种回答)
小结:对,应积极行动起来!
活动:为保护和节约资源,参照图3.5,我们都能做什么?
(结合P64“活动1和P64活动2,畅所欲言:成立环保协会,垃圾分类,收集废旧电池,节水宣传等。)
启导:如果我们向社会倡议,可写些什么?(学生边议边写)
延伸材料,拓展视点
启导:合理利用、珍惜自然资源,我们家乡重庆对此有哪些政策和举措?(学生议论并发言)
启导:合理利用、珍惜自然资源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有共同的行动,你还知道哪些有重要意义的决策与行动?
学生议论:巴西挽救热带雨林,日本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北欧开发新能源等。
启导:有哪些节日与保护、珍惜自然资源有关?
学生: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沙漠化和干旱日”……
强化:今年“世界地球日”,宣传的主题是什么?(“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学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了人类自己。
评价:非常好!让我们和全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行动协调一致,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总结评价,回归视点
提问:通过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相互议一议。
总结:通过大家的学习、总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我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并且知道了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及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利用、保护、珍惜资源,为建设和谐社会出力!(知识结构图逐步呈现)
请同学们记下知识结构图。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
检测材料,巩固视点
练习反馈:做下面的练习,评价一下你这节课学得怎样?(判断、选择、献计献策等)
评价:通过大家的积极参与,今天的学习很有收获!但学习研究并未结束,我们还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继续关心我国及全球的自然资源问题。
课后延伸:在课外,我们还有很多参与的机会。如为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精神,2007年,在“春城”昆明举行了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题确定为“节约、创新、发展”,科幻画比赛主题为“未来的能源”。很多学生踊跃参加,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专家点评:这节课是运用审美化教学设计思想于地理教学中的一则有效案例。从“自然资源与我们”关系的体察,到“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国情利弊研讨,再到“合理利用、珍惜自然资源”观念的树立与对策、行动,凸现了审美化教学“内在逻辑美”之魂。课中调动了多种课程资源与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感情热烈、寓教于乐、自由创造等特征表现了审美化教学“外在形式美”之形。就审美化教学的最典型环节——延伸教学而言,学科间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从身边关注全国,由中国延及世界,由远而近再返视乡土,从观念到行为,从课内到课外等,体现得较为充分而有层次。富有新意的教学模式,经过师生积极协同、主动而有创造性的实践,很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时代理念与改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