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型图的“魔变”

2009-08-16唐敦浩吴利民

地理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山脊等高线山谷

唐敦浩 吴利民

地形与等高线(等深线)是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其标准为:①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②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等高线或等深线图的判定是学生以后学习等值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的基础,该内容一直是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难点,因为把形态各异的立体地形,变为平面的等高线或等深线图的过程,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通过等高线或等深线的曲线变化,让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并进行空间定位,学生更难理解。所以关键有两点:一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形模型变为等高线图的过程;二是判别等高线图或等深线图时,大脑中要建立虚拟的地形模型,并在上面进行空间定位。

根据多数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差的特点,为突破教学难点,笔者特别设计和制作了“地形模型与等高线或等深线互变教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让学生直观、近距离地见证模型变为等高线或等深线平面图的过程,而且还可以让平面图在瞬间变回模型,并能在模型上进行空间定位。使用该教具的教学过程如下所述。

第一步:展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中P16的立体地形图(有改动,增加了陡崖),如图1,讲解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等深距)的概念。

第二步:提起“地形模型与等高线、等深线图互变教具”(与书上立体图的外形一样),如图2,指出模型上的地形部位,即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山顶。

第三步:让“地形模型与等高线或等深线图相互变教具”自由落体在水平面上,形成一幅该地形模型的等高线图,如图3。地形模型上的地形部位一一对应显示在等高线图上(如果有学生不理解,可以重新提起再演示一遍)。

第四步:让学生用纸描绘水平面上的等高线图(给出比例尺和方向),并说明陡坡与缓坡等高线的特征,山脊、山谷、陡崖的等高线变化规律。在学生画的等高线图上选A、B两点,如图4,让学生判断A、B两点的相对位置,计算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

第五步:拉起“地形模型与等高线或等深线互变教具”,让学生在地形模型上找到对应的A、B两点,如图5。印证图上计算的结果(如果有学生不理解,可重复一次)。

“盆地模型与等深线图”的互变只需要反向操作即可。抓住最大等高线圈,让其它等高线圈自由下垂,就是盆地模型。原来的山谷变为山脊、山脊变为山谷、鞍部变为山岭、山顶变为盆地最低点。自由落体到水平面上变为等深线图,如图6。其它操作见前面叙述的地形模型与等高线图互变过程。

通过使用该教具,可以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完全理解“地形与等高线”的教学内容。如果让学生人手一个“地形模型与等高线或等深线圈互变教具”,则会效果更好。

猜你喜欢

山脊等高线山谷
山谷(外六首)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睡吧,山谷
黄昏
地形图的阅读
山脊新能源
“五招”破解等高线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专题测试
诡异的山谷
智出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