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金庸
2009-08-14汪建华
汪建华
2009年2月16日下午,为缅怀一代武侠宗师梁羽生先生,大公报、天地图书有限公司于香港中央图书馆演讲厅举办“萍踪侠影归去,笔翰文心长存”——一代武侠宗师梁羽生先生创作成就回顾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著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亲临现场,并接受传媒专访,表达了“大侠惜大侠”的情感。作为在场记者之一,我与金庸先生面对面,感受到了大师的率真与可敬……
很早就对金庸先生的作品和为人敬佩有加,也希望有机会能采访、写作这位在华人世界备受敬重的“大侠”。而如何下笔?如何从铺天盖地的有关报道他的文字中写出对读者有益的东西?我联想到了如下的一幅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幅对联编自他十四部武侠小说的头一个字,现在,它挂在查良镛先生办公室的大门两旁,成为了一种宣示,成为了两座丰碑。
查先生以金庸为笔名所著的武侠小说,脍炙人口,几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武侠小说。但金庸不仅仅只写武侠小说,用他的话说:武侠小说只不过是他的“副产品”,而这个“副产品”使金庸被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上至政府首脑要员、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文人墨客,下至农夫民工、贩夫走卒,从中国的黄土高原到自由富足的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他的作品如此广泛地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能不称其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他从一个身家负十元的报业打工者,到一个亿万富翁的报业大亨,到底书写着怎样的一个神奇?
其实,他说成功之道很简单,那就是博学。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人生的各种遭遇中,失业也不怕,失恋也不怕,婚姻破裂也不怕,总之,在书本里面都可以找到快乐去补偿,因为那里有全世界几千年来之人类智慧来跟你接触。”
金庸博学多才,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的创作继承了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之先河,且倾情演绎着自身深大而神秘的无穷魅力!
九段高手
武林宗师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世界里,有些英雄聪明盖世,有些却笨拙至极,但他们都有刻苦精神,遇到艰难困苦都不会屈服,最后都能练成盖世神功。现实中,查先生虽出生于名门,书香世家,但年青时生活却颠沛流离,但他年年考第一,更练出“天不怕,地不怕”的豪侠本色,引领他傲然向前。
他的作品不论是开篇之作《书剑恩仇录》到《碧血剑》、《射雕英雄传》,还是他笔下的《雪山飞狐》、《飞狐外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到封笔之作《鹿鼎记》,都是震动文坛 ,人人捧读。
作为武林宗师的金庸,他的文章,抛开那些变幻离奇的情节,单看那质朴平凡的语言,风格中庸平和。他讲的故事就像一棵树,从幼苗开始渐渐枝繁叶茂。创作中,金庸常常将个人的经历融入动荡的时代背景,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拟的事件、虚拟的人物融合,造成亦幻亦真,真假难辨的效果。而这一切的功底均于他自小爱看武侠小说有关。
写小说要靠毅力,武侠小说更要有慎密的构思,然而,面对自己的作品,金庸不愿说得更多,他只强调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有一个愿望:“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细节。”看过金庸小说的读者,都会被他刻画的丰富的人物个性所深深吸引……
金庸小说中包罗万象的内容,也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一个理所当然的大师,一个名副其实的九段高手 !
报业情节传媒大亨
1991年,香港《资本》杂志评出198位“九十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金庸以12亿资产列为第64位。金庸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以文致富”的报业大亨第一人。
对此,金庸却笑谈:“是《大公报》派我来香港,当年我的身家是负十元,因为没换港币,搭车也没钱,只好向同行借来十块钱,后来才还上。相比起上海,香港还是个小城市,生活也较清苦,但若我不是在香港,便不会写小说,办报发表文章,换了在内地,便不可能这样做。”
1952年,金庸转到《新晚报》做副刊编辑,副刊负责人请金庸写武侠小说,他并珍惜眼前机遇,随将自己才情尽倾。
1959年金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自己任主编兼社长,后来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金庸任董事长期间,《明报》的销量一度低迷,甚至于到了面临倒闭的边缘,然而金庸先生和沈宝新把办报当作一生的事业来经营,他们不惜以任何代价苦苦地支撑着《明报》的生存。后来睿智的金庸使出杀手锏,以武侠小说来推动报纸的销量,连载的《神雕侠侣》文章轰动香江,他以此为号召,便下午写小说,晚上写社评,以惊人的毅力胼手胝足地经营。不屈的报业精神让《明报》度过了难关,报纸的销量节节攀高,一度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明报》的中心思想,是以孔孟儒家的“忠恕仁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偏不倚、中庸之道”为战略思想。金庸少年在抗日的环境中成长,浓厚的民族感情,也在评论中反映出来。《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其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
金庸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支撑《明报》大业。从身无长物的记者,耀升身家亿万的小说家和传媒大亨,除了机遇和他本身的才华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敢作敢为的胆量和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金庸的主要成就之一,但金庸却倾其大半生的心血在他一手创办的《明报》,他说,《明报》是他“毕生事业和声誉”。
纵论时局 敢说真话
“社评不光要十年、八年之后看了不后悔,还要立场一致,立场鲜明。”
记者出身的金庸先生除了写小说行如流水之外,纵论时局、写社评,他也一样慷慨陈词。
他常常用儒家的教导为准绳,来判断国际事件的曲折。论中国大陆、论台湾事变、论香港、论华侨、论苏联及共产主义、论国际热点问题……
六十年代末的金庸,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的《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他把政治人物喻作武林高手,也为此把武侠小说推上另一巅峰,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
七、八十年代后,金庸已成为香港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中共高层如邓小平、江泽民等都曾会见过他,并与之长谈。
许多读者是赏识金庸先生在社评中料事如神的见解而买《明报》。如是,说真话、实话也成了金庸对社会、对朋友、对同事的一种责任。而这份责任却给金庸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人身攻击。在惊涛骇浪面前,也要挺身而出。金庸说:我小说中的大侠助强扶弱,如果我胆小,就实在没有意思了……
从身家负值的青涩青年到大名鼎鼎的一代新派武侠小说大帅、富有的报人、指点江山的社评家,金庸先生曾说:“一家报纸是集合了许多人的力量、品格和智慧而成,其中包括了广大的读者的要求和支持。”报道真实,才有生命力。金庸先生的敢说真话,自觉不愧此生,无悔为人。
与书为伍逍遥人生
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
这位逍遥派祖师爷,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誉满香江。
如今,淡出江湖的金庸先生过着平平淡淡、自由自在而无牵无挂的生活。除了周游列国、游山玩水,更多的时候是在家中读书、研究、下棋、听音乐……
金庸先生精通英文,但自认为不够好,还和太太一起学法文、日文。前不久他还学会了中文打字,现在又在学电脑。金庸是个人人崇敬的睿智哲人,更是所有年青人学习的榜样,在他家里或办公室内,凡是有墙面的地方全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他除了自己研习各类书籍外,还常常规劝年轻朋友们多读书。
很多大学生问他如何选科,他建议:“不要只着眼哪科的出路好不好,哪行是不是时兴,如你爱文科,却跑去做电脑,你一回公司就头痛,一生都是生活在烦恼之中。要选自己喜欢的,你可能不会做大人物,赚大钱,但你天天返工都是享受。做人不过幸福快乐,心理平衡,问心无愧,这才叫成功。”
他亦寄语年青人:要依兴趣读书与择业,做个正直的人。要成材,先要有刻苦之心,他的一生就是先苦后甜,也别忘多读书,不管什么书,只管跟着兴趣读,自会有得着。“现在我早上读三小时书,晚上读两小时书,看书真是人生最高享受。”大师如是说。
迄今85岁高龄的金庸大师,仍是耳不聋、眼不花,言语幽默、神情潇洒。当记者问及先生还有如何愿望时,他又以《第三个和第四个理想》为题撰文说:“对于我的第一个理想是,少年和青年时期努力学习,得到相当知识和技能;第二个理想是,进入社会后辛勤发奋,做几件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都有利的事;第三个理想是,衰老时不再工作,能有适当物质条件、健康、平静愉快和余暇来安度晚年,逍遥自在;第四个理想是,我创办的《明报》确信这事业对社会有益,希望它今后能长期存在,继续发展,为大众作出贡献。”
老有所乐的金庸先生,言谈始终趣味横生,童心未泯。他常说:“生活就象两杯酒,一杯是苦的,一杯是甜的,你是先喝苦的,还是先喝甜的呢?我是把苦的酒先喝了,到年长的时候就慢慢地品尝甜酒了。”如此平实的语言,如此平和的心境,道尽了这位武林奇世的“真命天子”之中庸、神秘、超脱的真正魅力!
举世风行,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物简介: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剑桥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术院高级研究员。1985年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获得1981年OBE勋章, 1984年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5年牛津大学荣誉院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86年香港理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1987年剑桥大学荣誉院士,1988年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同年获香港特区政府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2000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大紫荆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