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破”与“立”
2009-08-14曾贞
曾 贞
[摘 要]本文尝试探讨当前公共英语课程存在的“症结”,剖析当前的存在“症结”,是公共英语课程走出困境的先决条件。同时,笔者提出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 就业导向 “症结”
近年来,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建设的重心逐步落实到课程建设方面。作为必修课程,公共英语课程的处境相当尴尬:一方面,学生不得不学,但又缺乏学习动机,难以达到在岗位就业时能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课程的存在价值不断被专业教师所质疑,陷入被高职课程体系“削减”的危机。
一
剖析当前的存在“症结”,是公共英语课程走出困境的先决条件。
“症结”一:当前的公共英语课程未能跳出学科体系框架。课程内容的编排基于学科自身的结构平行展开,不能兼顾各个就业岗位群体对语言的现实需要,导致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语言技能的训练形成“两张皮”,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症结”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应用性特征。课程以涉及单词、句型、篇章及语法知识等“陈述性”知识为主干展开,将语言当作一门学科知识来传授,让学生被动接受单个知识点,却对工作和交际中必需的听说技能训练意义不大。
“症结”三: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有待改善。尽管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但囿于学科课程传授陈述性语言知识的要求,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导致英语课堂缺乏必要的双向交流,气氛沉闷,教学的实效性不高。
“症结”四:终结性的课程评价不足以体现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公共英语课程主要以期末笔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侧重的是测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但无法评价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况及在涉外交际中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归纳起来,上述“症结”的核心在于长期以来,公共英语课程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不能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对高职人才培养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成为公共英语课程寻求生长点的应然选择。
二
首先,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意味着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基于对就业市场需求情况的理解。这就要求英语课教师也要参与行业调研工作,了解专业和与专业对应的就业市场需求。这项活动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了解国内行业发展状况,从宏观层面把握专业对于语言技能需求的总体态势;二是了解区域经济与行业的发展现状,把握区域经济的特点及专业对于语言技能需求的背景,以确定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三是分析典型职业岗位对于语言技能的需求,以促进语言教学能合理介入专业的学习领域,基于工作过程展开。
其次,构建模块化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包括基础英语模块和专业英语模块;教材选择的模块化,选用综合教程、读写教程、听说教程及专业英语教程;教学方式的模块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传统的翻译法、交际法,采用研究性学习、项目导向、任务教学等多种新模式,通过整合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训练。模块化的公共英语课程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开放性、灵活性、学习个性化等特点,它更能够体现就业导向的理念,强调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征,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第三,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课程内容。就业导向的公共英语课程内容建设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兼顾语言基本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考虑不同的专业特色和岗位特点,侧重从实际生活领域和典型工作过程中选取教学内容。例如,文秘专业毕业生会经常碰到商务报价信、邀请函等文书,就业岗位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英语听、说、写的能力。计算机硬件专业毕业生较常见产品说明书、技术指导和维修指南等材料,就业岗位要求毕业生在业务资料阅读方面有所擅长。此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还应把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第四,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融学习于使用之中,面向就业市场转向“应用型”英语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宜突破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实施形式,既保证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突出技能和学习方法的训练,通过角色扮演、任务导向、情境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方式,有意识强化训练岗位需求的基本技能。此外,英语沙龙、英语角及各种竞赛和社会活动也是学生锻炼语言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英语教师要尝试在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专业实践过程中,发掘语言实践的可用之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第五,树立科学的考评理念,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听、说、读、写及翻译技能的要求分别做了描述,提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仅通过笔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无法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及在涉外交际中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进行客观、全面评价的。因此,基于就业导向的学习评价首先应避免纯知识性的考核。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全面语言技能的考核,关注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呈现的综合语言素质,同时将课外的语言技能展示纳入评价体系。其次,评价的形式要多元化。考核可以包括口试与笔试、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考场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等多种方式,也可以结合现有的等级考试,逐渐推行技能单项考核和综合文化素养考核制度。
三
公共英语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生长点,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变革。这意味着我们要在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环节中以英语为主线,专业为背景,岗位需求为导向,学用结合为目标,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2005.
[2]戴立黎.邱瑞年.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3]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4]陈庆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5]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