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根的语言观及其影响

2009-08-14伍先禄

外语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培根

伍先禄

提 要:培根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但是对他语言观的研究却一直被人们忽视。详读《新工具》,我们发现语言本体论的思想在培根的语言观中初现端倪。此外,他的语言观对洪堡特、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思想都有影响。因此,本文从培根的语言观入手,分析他的语言非工具论思想,探讨他对语词模糊问题的划分,进而揭示他语言观中的本体论倾向。同时,本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语言本体论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培根;语言观;非工具论;语言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4-0022-3

Bacons View of Language and Its Influence

Wu Xian-lu

(Hun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 Changsha 410006,China)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ons of English empiricism and the forefather of modern experimental science, Francis Bacons view of language always is neglected. By reading Novum Organum extensively, we found that his thought showed a tendency of ontology of language. All the mentioned ideas reflected in Humboldt, Frege, Wittgenstein and other analytical philosophers works.Firstly, we analyze Bacons view of language; and then study his opinion on the instrumentalist view of language and the division of linguistic vagueness; finally we endeavor to show his ideas for ontology of language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f ontology of language.

Key words:Bacon;view of language;the non-instrumentalist view; ontology of language

1 引言

弗兰西斯•培根(Bacon, F. 1561—1626)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先驱,也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他的很多思想中都带有显著的近代色彩(Russell 1945:542)。一方面是由于他对于方法论的贡献过于突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语言观与当时盛行的语言工具论不符,所以他对语言问题的探讨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被淹没在工具论的大潮中。随着当代语言哲学的兴盛以及对语言本体论思想的不断挖掘,培根因为较早意识到语言在人与世界之间的角色问题而受到关注。他从研究科学问题出发,进而发现语言问题,希望能通过指出语言中的不足来推动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这些思想比弗雷格(Frege, G.)、罗素(Russell, B.)和前期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L.)等几位语言哲学重量级人物的研究早近三个世纪。更重要的是,在《学问的进步》(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一书中,他坚定反对语言工具论,并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本体论语言哲学倾向。

2 语言非工具论

培根坚定地反对语言工具论。“他清楚地看到语言与认识有密切关系,并明确将语言的滥用看做错误认识和无谓争论的一个根源,而这一观点几乎成为后来经验主义者共同接受的原则。”(叶秀山 2004:243) 他在《新工具》(The New Organon)中提出困扰人们心灵的4种假象:种族假象(idols of the tribe)、洞穴假象(idols of the cave)、市场假象(idols of the marketplace)和剧场假象(idols of the theatre)(Bacon 2000:40)。克罗壬认为,正是因为培根对假象的分析使他成为语言批判(critique of language)的先驱之一,也是语言分析(linguistic analysis)的开拓者(Cloeren 1988:56)。所谓市场假象是指关于语言控制思想、思维活动难以摆脱它影响的幻象(Bacon 2000:42)。这种假象是由于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对语词的不当使用而产生的。培根认为人们的交往就尤如市场上的交际一样,语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对名称或概念的理解不当,就会导致名实不符,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象。由此可见,在人类的交往过程中,语言不能准确无误地反射客观现实,而只能是部分地曲解外在世界。它不再单纯地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而是本身就自成一个世界——语言世界。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我们就要先认识语言本身。

培根认为市场假象是4种假象中最复杂的一个,它们是通过语词和名称的结合来深入人们的理解之中。人们相信是自己的理性在管制着语词,但事实上语词也反作用于理解;而恰恰是因为这一点就使得哲学和科学变得诡辩和无用(Bacon 2000:48)。语词的使用通常是以我们的理解为基础,因此通常的划分是以常人普遍接受的意义为依据。当新的发现改变了普遍的区分时,语言就成为一种障碍。所以,学者们的讨论往往是以对语词和名称的争辩而告终。数学家认为应该从概念入手,可是概念本身也是由语词构成的。无论概念如何变化,总是逃不开语词的困扰,万变不离其宗。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为认知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具有很强的自治力(autonomous power)。长久以来,人们通常将语言当作表达思想的工具。 这使得我们对语言的本质产生很多误解。这种误解的根源就在于思维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语言的影响。培根尝试性地带领人们走出错误的迷宫,指出错误的原因。他声称自己的目标是建立“一种逻辑”。为了纠正这一错误,培根指出哲学语法应该将“语词的本质与能力视为理性的印记”(Bacon 1826:145)来研究。

3 日常语言的模糊性

培根认为语言本质特性是人类面临困境的基本原因,但他也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的心灵不是世界的完美反射。因为心灵的各种假象,尤其是市场假象是由语言造成的,所以心灵批判就需要语言批判。于是,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一系列意义模糊或没有意义的词语和概念。

培根认为语词引起的理解假象有两种。一种是有名称而没有指称对象,或是存在某一事物却没有名称。正如荒诞的假想会产生一些有名无实的名称一样,观察不足就会把一些事物置而不名。另一种虽然是存在着的事物的名称,但却含义模糊,不能恰当地抽象和概括事物的特点。培根认为属于第一种的有“幸运”、“原初推动者”、“火的元素”以及其他由于虚假的学说而产生的词语(Bacon 2000:49)。这种指称上的假象是比较容易驱除的,只须坚定地拒绝那些学说。但是,指称问题是一个涉及称名、对象和意义等因素的复杂问题,并不象培根所认为的那样简单。由于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不作进一步的展开。培根对于名称与指称对象之间关系的探讨还不够深入。他更多地从实验科学发展的角度切入,所以他的视域相对较窄,显然是受到当时科学发展的制约。

培根详细探讨第二种含义模糊的情况。他认为这种由错误和拙劣的抽象而引发的情况错综复杂,十分混乱。他以“潮湿的”一个词为例,列举8种含义用来解释它所指称的对象的混乱。“它可以指称一种容易把自己散布于任何其他物体周围的东西……火焰可以说是潮湿的;空气可以说不是潮湿的;微尘可以说是潮湿的;玻璃亦可说是潮湿的。”(培根 1984:32) 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原来这个概念只是从水和一般普通液体抽象而得,本身就模糊不清。进而说明“潮湿的”一词只是一个符号,被人们散乱地使用着。它的指称对象不具有恒常性。培根认为,日常语词的概念不清限制并制约了科学的进步。它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使得一些科学思想难以得到发展推广。但是,他认为语词的模糊与歪曲是分若干程度的。虽然培根没有详尽地阐发如何确定词语意义的设想,但是他已经猜测到语词的使用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适用不同的范围,即存在日常语言和形式语言之分。

尽管培根的这些思想中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在中世纪名实之争的基础上,他较早地意识到日常语言的模糊性对科学发展的限制。这些都为之后的哲学家,如洛克(Locke, J.)对语言缺陷的论述以及弗雷格概念文字(Begriffsschrift)的提出等打下伏笔。

4 语言——一种先验的存在

语言对人类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培根写道,“言语或论证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发明,不是去恢复或是重新唤起我们已知的东西,而是去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Bacon 1826:134)。在此基础上,培根体现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观点——语言对于人类是一种先验的存在(Cloeren 1988:58)。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语言也是一种知识。它是人运用时代赋予他的全部知识去解释自己和自己的世界(人的世界、生活世界)的符号化的结果(李洪儒 2008:121)。

培根指出,“我们认为统治着自己的语词,甚至较好地限制了它……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语词就像鞑靼人的弓箭一样反作用于我们的理解,甚至也许使我们困惑或是走入误区” (Bacon 1826:141)。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语言统治着思想(Bacon 2000:42)。在培根看来,语言并不仅仅是沟通人与世界的媒介,它还包含着属于语言自身的成分。相对于社会中的人而言,语言先于人而存在,先于思想而存在。为了认识我们的世界,我们必须首先认识语言。语言也就自然地成为一种本体——在者/是者(Beings)。

语言本体论是把语言视为介于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中间世界(特殊实在),它是人运用时代赋予他的全部知识去解释自己和自己的世界(李洪儒 2008:123)。培根认识到语言的这种“本体性”作用,可惜他没有作进一步分析。但是在语言工具论的大潮中,这星星之火也足以体现出他思想的前瞻性与深刻性。培根的语言观是处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过渡期。他已经意识到语言或许可以独立于思想,并展现出一些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东西。语言已经不再是世界的镜子,对语言的分析可以赋予思想新的成分。在这个意义,我们认为培根很早就开始了语言本体论的探索。

5 培根语言观的影响

培根对方法论的改进加快了科学发展的脚步,同样,他的语言观也在很多后人的思想中得到继承。洪堡特认为,“……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用语音的世界把自己包围起来,以便接受和处理事物的世界……人从自身中选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洪堡特1999:72)。在洪堡特看来,语言处在世界和人之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或中介。不同的语言既反映出人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又体现着语言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自治的存在”(autonomous being)(Humboldt 1988:XLII),即语言是一种具有自治力的“本体”。这显然是一种语言本体论的观点。前文曾指出,培根在论述市场假象是曾明确表示语言具有自治力。这种自治力突出地表现为语言相对于人而言是一种先验的存在。显然,双方对于语言自治力的认识十分相似。更为重要的是,培根的这一思想领先洪堡特200余年,可以看作是洪堡特语言世界观(sprachlicht Weltansicht)的先声。

培根认识到日常语言的不足,猜测根据用途的不同应该有两种语言:日常语言和形式语言。但他并不否认日常语言,或是认为形式化的语言可以代替日常语言。在这个问题上,他与弗雷格有很多相似。弗雷格也以为日常语言和形式语言的用途不同,不可以相互替代,就尤如眼睛和显微镜的关系。不同的语言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弗雷格更是在培根猜想的基础上前进,开始构建形式语言。

培根的语言观处于从语言工具论向语言本体论的过渡期。在这一点上他与前期维特根斯坦有很多相似。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写道,“日常语言是人的机体的一部分,而且也像机体那样复杂。语言掩饰着思想”(维特根斯坦 1996:41)。前期维特根斯坦虽然追求逻辑上完美语言,但是他也肯定日常语言作为日常交际工具的功能。既然语言与思想不能完全一致,就说明语言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除思想外,语言还承载着属于自身的东西。但是培根和维特根斯坦都没有详细的论述这“属于自身的东西”是什么。这也就为之后语言本体论的研究留下很大的空间。

当然,培根的语言观对语言哲学发展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本文只是择其一二,略加论述。

6 结束语

在工具论的洪流中,培根的语言本体论思想已初现端倪,这是难能可贵的。遗憾的是,除了语词的模糊性外,培根并没有对其他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除本文探讨的三个方面外,培根还通过语言分析的方式对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进行了批判,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新工具”思想。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另辟专文展开论述。对培根语言哲学思想的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完善语言哲学的体系建构,为语言本体论思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李洪儒. 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研究——站在流派的交叉点上[R].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8.

培 根. 新工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年.

叶秀山 王树人.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 第四卷[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4.

Bacon, F. De Dignitate et Augmentis Scientiarum[M]. London: C. Baldwin Printer, 1826.

Bacon, F.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M]. London: C. Baldwin Printer, 1826.

Bacon, F. The New Organ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Cloeren, H. J. Language and Thought[M].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88.

Humboldet, W. On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Russell, B.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45.

收稿日期:2009-01-08

【责任编辑 李洪儒】

猜你喜欢

培根
培根是”真肉“吗常吃有健康风险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培根:简单粗暴做贪官
西芹培根卷
培根的《论友谊》及其友谊
吃货们的故事
香菇培根卷
为什么超市里的培根看起来都那么瘦?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