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宁 资本市场“李老师”
2009-08-14郇丽张建峰
郇 丽 张建峰
年轻有为
上世纪80年代初,时值中国计划经济改革进行中,一本叫《短缺经济学》的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经济学人。书中的“父爱主义”、“投资饥饿症”等经济学语言流行一时,那时的中国经济学人大有“开口不言‘短缺论,纵读诗书也枉然”的架势。
《短缺经济学》是匈牙利计量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的经典之作,将此书翻译成中文的正是后来创立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的李振宁,当时他正在人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我善于发现机会,也很会赚钱。”李振宁喜欢这样表白自己,淡淡的笑容浮现在脸上。
李振宁没有吹牛。和许多人不一样,读研究生的时候,别人埋头苦读,他却一口气翻译了4本外文书。《短缺经济学》多次再版,印刷量达i00多万册。那个年代,翻译稿费是千字7-25元的标准,出版商却大方地付给李振宁千字24元的稿费。当时有报道称,市场上《短缺经济学》真正“短缺”了。
《短缺经济学》让李振宁声名鹊起,一些大的经济刊物开始频频向他约稿,一些单位、机构也纷纷请他去讲课。学生时期的赫赫战绩,不仅让他的年收入超过许多在职教授,更令人艳羡的是几人能有这样的学生时代!
1978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李振宁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1981年,作为研究生,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继续自己的学业,攻读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期间,他有幸结识了当时的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自此他一边读书,一边做农村改革的调研。
其实,李振宁从小就是个很有理想的人,爱好广泛,是乒乓球队队长、文艺队队长,踢足球、游泳、唱歌样样少不了他。至今,他依然自豪地说,业余乒乓球选手中难寻对手。
天生此材必有用!1982年,李振宁大学毕业。在当时的20000名毕业生中,李振宁的毕业论文《科尔内思想研究》同样引起了很大反响。李振宁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很强,又是个敢想、敢说、敢做的人。朋友说:“他很敏锐,总能抓住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去分析、研究,且都能有所成就。”
支招股改的神秘人
如果从1980年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启动开始算起,中国资本市场已经风雨兼程28个春秋。28年里总有些标志性的事件,譬如中国第一股的出现、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上世纪90年代初的股疯、1999年的“5·19”行情、吴敬琏股市赌场论、股改。
就算在老股民中,李振宁的名字也非尽人皆知,但他却是推动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角色,或者说是股指从1000点之下飙升到6000点的背后推动力之一。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股市开始暴跌。同年10月,李振宁和好友李青原联名上书给当时的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建议股份改革借鉴其他改革的经验,先试点,然后以点带面。
2002年夏天,李振宁再次给周小川写信,题目为《股市暴跌谁之过》。信中他提到,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应该让更广大的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因为,中国股市曾经让一些不好的企业包装上了市,这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亏欠,应该进行补偿,中国股市也应该全流通与国际接轨。
2003年1月,在规划委主任李青原极力举荐下,李振宁以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与刚刚就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会面,提交了《中国股市治市方略》。文章的基本思路是股权分置改革怎么做,B股应该怎么改革,怎么健康发展机构投资者,等等,这些内容在后来的国九条中都体现了出来。2003年11月份,上证报连续刊发这一股改方案。
这一年,证监会规划委成立全流通改制研究小组,共有3名成员,分别是李青原、薄涛和李振宁。李振宁参与的身份是市场人士代表。
但那两年,股改的脚步始终踯躅不前,很多人将股份制改造视为洪水猛兽。一直到2005年,当股市奔向千点的时候,改革的思路再次占了上风。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A股市场终于迈开了全流通的步伐。李振宁回忆说,当时的担心是可以想象的。证监会曾作了最坏打算,假如市场不接受股改试点,就推出包括平准基金、融资融券、T+0交易和提高保险公司入市规模等措施来稳定市场。
是的,每一个老股民都不会忘记这一天——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下破千点,股改的洪水似乎要将股市淹没。幸运的是,阴云密布的时间并不久,跌跌不休的市场终于在这一年的6月8日转向,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自此展开。
第一批4家上市公司股改试点结束后,李振宁建议,如果继续保持4家的改革节奏,那投资者会觉得股改lO年也做不完。不如“快刀斩乱麻”,最多两三年都做完。
之后,第二批股改试点达到40多家上市公司……而以股改基本完成为标志,中国股市实现了牛熊转换。之后的两年多时间内,上证综指从998点一路冲到了6124点,令人目眩神迷。
坚定的多头
1997年,李振宁创立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主营业务为私人或大企业理财。
2008年,A股市场单边下跌,睿信产品的仓位却始终保持在80%左右,这一年睿信产品在年度私募收益排行榜上名列后位。
李振宁不减仓的理由是,睿信挑选的股票,平均市盈率只有大盘一半,分红率都达到5%,除非股票基本面有变化,否则不需要担心什么。
李振宁没有想到,A股市场2008年的跌幅却远远超过发生金融危机的美国,跌得那么惨烈!原本觉得股权分置改革了,机构投资者越多,股市越稳定,没想到中国的机构如此热衷于博弈,市场上几百只基金在博杀,每个星期都在评分,机构投资者都疲于做趋势。他慨叹:“巴非特在中国也会变成索罗斯。”
“我就是别人眼中那坚定的多头。”李振宁说这话的神情,就好像在说他这件白色的夹克是他自己买的一样自然。是的,他是个价值投资者,选股严格坚持3条标准,即价值低估、沟通顺畅、市场共识,没有见过公司董事长的股票不投资,多家机构重仓的股票不买。
大道至简,很多人觉得巴菲特和索罗斯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李振宁看来,他们是一样的。索罗斯做多的时候,选的是价值低估的股票,高估的不买。做空英镑的时候也是价值投资,正因为当年英镑价值高估,政策需要调整,索罗斯才有机可乘,才能一根稻草压垮一峰骆驼。否则,多少个索罗斯都无法与英、法、德3国央行对抗。
但这样的道理,在现在的中国资本市场是不被认可的。学者出身而后下海的李振宁,有时书生意气改不了。去年,他甚至写过文章,批评不能把蓝筹股的泡沫炒出来,蓝筹股盘子太大和经济靠的更紧密,恶炒蓝筹股肯定会有问题,云云。
一年跌70%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坚持不减仓策略,李振宁深深感受到了客户的压力,他说:“2001-2005年的大熊市,由于
国有股减持和很多政策不明朗,4年多跌了50%,现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若也调整到50%倒是可以理解的。”
1664点见底后,睿信的业绩越来越好,旗下产品收益开始大幅度反弹,远远好于私募基金产品平均水平。“2009年的行情很简单,跌过头的东西会纠偏,会涨回来,这说明我们的股票价值重新被市场认可了。”经历压力之后,李振宁的语气还是那么平静与坦然。
但是,总结2008年,李振宁依然感慨万千,他说:“这就像你明明看到的是鹿,大家都说是马,最后股票就按马炒了,而客户注重的是中短期利益,没有咱们经历的多,没有咱们承受能力强。”经历2008,李振宁不断告诫自己,操作的时候一定铭记自己是一名基金经理,不仅仅是个学者,不能过于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回顾2008,李振宁说,单一发展公募基金的模式一定会犯大错误,若没有公募基金,股市不会这么暴涨暴跌。
股权分置改革后,沪指还在1000点的时候,李振宁预言,中国将迎来10年大牛市,不少人提出质疑。但李振宁说,2005年之前中国没有牛市,从1992年1500点,到2005年最高点2200点,13年的时间,中国cDP翻了两番了,指数才涨了这么一点点,这不算牛市。
他说自己所言的牛市,跟索罗斯说美国60年牛市是一个逻辑,因为中国有好的成长率,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没有完成,人民币升值还在继续,要开始一个历史性的行情。目前,A股3000点至4000点是价值中枢,30倍市盈率很正常,这些理由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当然中间会有波折,会有熊,但那只是个波动,跌掉的还可以加倍涨回来。
李振宁坚持10年牛市论。他说:“当年这样讲,现在还这样讲。”作为学者,他始终很自信。或者,正如高尔基所言,鹰有的时候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
胆识、豪气与追求
人们眼中的李振宁喜欢自己开车,甚至喜欢飚车,喜欢摄影,精力充沛,亲和洒脱,完全不像已经56岁的人。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凡是别人所有的我都有,既有人的真情,也有人的缺点和优点。但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1994年,一个以他的名义开户的机构,不仅亏光了1000万元的本金,连向券商借来的2000万元,也亏得所剩无几,同时还背负着50%的年息。这样的事情原本就是开户机构与券商之间的债务关系,与李振宁无关。但当这家机构以及亏钱的券商请他出来挽救时,李振宁接手了这件事。因为这笔钱是用他的名字借的,事关名誉,与金钱相比,李振宁认为名声更重要。
1995年,李振宁来到了上海。他利用剩余的700万元投资基金、股票等多种证券产品,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不仅还清了券商的2000万元借款,还多赚了300万元。
更神奇的是,这多赚的300万元在半年内变成了4000万元。原本来“救火”的李振宁,竟然创造了半年赚13倍的神话。
“我相信,我想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到。”这看似血气方刚的话语,也一再出自李振宁之口,但他说得如此平静,像是在对面前的人说,又像是向世间展示,那份自信、坚定、胆识与豪气,没有天长日久的积累不会如此浓郁。
1992年lO月,李振宁感觉到中国股市蠢蠢欲动,要起来了。当时,新中国第一张中长期认股权证——宝安权证发行,他居然借了20万元利息为30%的高利贷做投资,当深证综指跌到100点时,李振宁以3 75元的价格买了5万股宝安权证。宝安权证真是争气,最高涨到了每股23元,李振宁初始的20万元变成了500万元,赚了25倍。算起来,这20万元的高利贷则是李振宁的创业启动资金了。
李振宁就是这样,从读研究生时放弃留学奖学金,选择留在国内为改革做调研,到后来毅然决然下海,想好了,就这么办,他不会优柔寡断,想来想去。
对睿信的未来,李振宁有明确的思路,睿代表智慧通达,信代表诚信,做金融的一要智慧,二要诚信,目标是做中国最好的私募基金之一,而且未来无论是规模和效益上都应该成为世界一流的基金。
做世界一流的基金,这是李振宁的理想。按照他的设计,睿信两条腿走路,一块是股权投资基金,另一块是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包括成熟期PE和前期的Vc。
基金圈里,新人辈出,相当大一部分基金经理都是70年代生人,与他们相比,李振宁是从“老八股”时代就投身于股市的老资格职业投资人,是国内最早做私募的人。
李振宁的自信有充分的底气,从理论到实践他哪样都不缺。1985年,李振宁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研究的就是股份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期间,曾经访问日本,跟日本的东京证券交易所、野村证券有过深入的交流。1987年,又被派往香港任客座研究员,研究的是香港股市制度。这也正是李青原极力举荐李振宁参与股改方案起草的原因。
曾经的学者,下海以后亦难以放下学者的情怀。李振宁乐于给政府提建议。他说:“这就跟赚钱一样,无论是帮自己赚钱,还是帮别人赚钱,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帮市场变得更好也是价值的实现。钱再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后也是捐给社会。”
除了自信、豪气,李振宁身上这种难得的平等观同样令人慨叹,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做一个全面的人。无论与谁交流,他都一样的和蔼、可亲,即便是面对一个实习生,他都会耐心平和地讲解。在公司里,员工们称呼他李老师;走出公司,在资本市场这个圈子里,人们称呼他李老师……这是他最乐意听到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