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代人与一条路

2009-08-13洪庆任

金山 2009年7期
关键词:肩挑山里人条路

洪庆任

9年前,一纸“入伍通知书”让我穿上了心仪已久的绿军装,离开家乡的那天早上,乡亲们敲锣打鼓、举着火把,走了二十几里山路把我送到了镇武装部。临别时,父亲拉着我的手说:“孩子,到队伍上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住到城里去,咱山里这条路啊,太难走……”

山里的路确实难走。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过日本”的时候,我们那个地方日本鬼子是不敢去的,为啥?车进不去,人进去了保证他出不来——几十里山路,全在半山腰上,熟悉地形的山里人,只需几块大石头就能让装备精良的小鬼子葬身谷底……没有经历过那个苦难的年代,我自然无法体会爷爷当时的心情。而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爷爷,却是希望我走出这条路的,老人家的眼里,路的那头有他想要而没有拥有的幸福生活。它虽然在炮火硝烟中让这里的人民免遭劫难,却在和平年代,绊住了人们走向富裕的脚步。

在庄稼人重复简单日子的岁月里,山的外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的春风让亿万中国人从贫穷走向了富裕,而这一切,山里人浑然不知。直到有一天,政府炸山开路。隆隆的炮声中,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一条宽约三米的机耕土路,摩托车、拖拉机第一次开进了村里。这在老辈人眼里,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可这样的喜悦并没能持续多久,路是有了,可是山路崎岖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父亲对此有自己别样的感受:1991年,家里造新房,由于货车无法进来,石灰、沙子等建筑材料全靠肩挑人扛,走山路,一个上好劳力一次最多也只能挑一百来斤,从二十里开外的镇上将三间瓦房所需的建筑材料挑进来,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而它,就这样真实地发生在我的身边,在那个小山村,与父亲有同样经历的绝不止一两个。也正因为目睹了这些,去部队的那天,我走在曾经无数次走过的那条路上,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走出这里,这条路,祖祖辈辈走下来,记忆中除了心酸就是无奈,难道我还要继续走下去吗?

当兵以后,来到了大城市,四通八达的水泥马路、高速公路让故乡的那条山路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前两年,父母在信中告诉我,家乡又开始修路了。我没有过多的欣喜,崇山峻岭之中,真要修出一条像样的路来谈何容易?

去年春节,我回到了阔别四年有余的故乡,到镇上下车后,我又准备像往常一样,走二十几里山路回家,突然看到一辆贴着“农村客运”的公交车上赫然写着那个我熟悉的地名,一打听,果然是开往我们村的。坐在整洁舒适的公交车里,我与年轻的售票员聊起了家常,她告诉我,“村村通”工程让我们那个闭塞的小山村也修起了水泥马路,现在,公交车可以直达家门口,县里还准备在村里办厂,以往肩挑人扛卖山货的历史已经结束了……我听得渐渐入迷,竟不知车窗外已站着笑脸相迎的父母。

免去了这一路跋涉的我,回望身后这条宽阔的水泥马路,不禁感慨万千,从爷爷讲述的小鬼子不敢进村的故事,到父亲肩挑人扛运送建筑材料、卖山货,往事一一在我脑海中浮现,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山里人终于拥有了老辈人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看着乡亲们时髦的着装、不时从身边飞驰而过的小轿车,我突然间觉得,幸福生活已不仅仅只有路的那头有了,这条水泥马路已将庄稼人与城里人的距离拉近了,它的两头都是人间的天堂!

晚饭时,我向父亲说出了这番感悟。一向不关心政治的父亲竟然脱口而出:“如今农村胜城市,国家富强了,咱老百姓的日子有奔头!”随即拿出一瓶好酒。那晚,我们父子都醉了……■

(作者单位:73045部队宣传股)

猜你喜欢

肩挑山里人条路
这条路
脱贫致富的山里人
“一肩挑”后如何走稳?——基层对“一肩挑”的感触
“一肩挑”挑得可好?——“一肩挑”运行状态观察
我是山里人
徐丽红:柔肩挑起“千斤担”
这条路
肩挑希望
草地养土鸡 致富山里人
六年扶持 茶叶富了山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