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

2009-08-13万英慧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现代化

万英慧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作出的新贡献。

[关键词]现代化;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期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成果的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成功地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他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并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邓小平用“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代替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使现代化的内涵更加科学、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更加明确。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这种全面发展观表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这种科学发展观倡导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社会转型,表明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新飞跃。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曲折和艰难的过程,发展观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既是对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西方各种发展观念的一种历史性超越。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思想的创新

1、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新战略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果断而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实现了从单纯经济发展中心论到社会全面发展论,从发展主义中心论到现代性社会结构全面构建论;把握住了中国现代化现代性问题的脉络与逻辑,即从社会结构内部子系统的协调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从物的发展到人的发展;从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到现代性自身内在的矛盾;从国内的社会矛盾到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的流动性的风险性问题的反思认识,层层深入,不断推广。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理论全面深刻总结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推进与全面创新,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基本理念的全面改变。这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中国化”提出了新的方向。

2、科学发展观是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

任何一种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理论基础。从世界、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可以看出,各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但根据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矛盾不同,可以将众多不同的发展模式归并为“先发内源型”和“后发外源型“两大类型。前者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最先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走在现代化国家的前列。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切都自发地演进,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内部,主要由民间基层的内在需要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由于它有时间上的保障,能充分获取廉价劳动力、各种自然资源和广阔的世界市场,通过殖民掠夺和征服统治,赢得了巨大的剩余价值和垄断利润,同时也把自己所要承担的风险与代价转嫁给了殖民地人民。因此,先发国家的整个发展进程表现出缓慢而领先、稳步而主动、渐进而协调的特征,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要素在自发成长的渐进过程中也能不断地、从容地得以整合。

而以德、俄、日等为代表的后发国家,是现代化的“后来者”,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是在外来压力的挑战下向现代化目标奋进的。当他们启动现代化进程的时候,摆在他们面前的已是既成的不平等的竞争格局,后发国家只能在这种十分不利的格局和规则中艰难发展。并且在后发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以先发国家的模式做样板,先发国家就先入为主地成了后发国家进行现代化的参照物。和先发国家不一样,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同家与政府的组织和推动,由政治强力介入到经济事务和社会发展中。这样,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容易表现出冒进、快速、赶超等特征。由于实践的仓促、战略的偏颇以及后发国家往往以经济增长为现代化唯一要义的特点,会使后发国家在社会、政治、文化各领域出现滞后与失调。

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外源型”,它当然具有这一发展模式的普遍特征,如后发、赶超与政府主导等。但是,由于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全面性、辩证性、开放性和发展性,这些特征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中国现代化的性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建立之初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因此其社会发展就不仅包含着现代化的理想目标,而且还包含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当代中国现代的发展动力不仅仅是外部作用的结果,而且越来越转向内部的创新与改革,不但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还出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华西模式等。新的发展观念的提出与传播,通过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这一“中介”,作用于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使其减少偏差,更趋合理。

3、科学发展观是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现代化的最高追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动力和目标,按人的发展要求评价社会变革,把人的发展提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这是实现整体现代化指导思想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一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归根结底,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顺利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是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到1995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50亿元,大大超过原定的按照1990年价格为31000亿元的设想,提前五年实现了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且标。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404亿元(可折合为10081亿美元),全国人均约为850美元,有70%的人口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照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的发展目标更加全面,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要求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认识上的新飞跃。

马克思认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的新形势下,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汲取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依据中国发展实际提出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猜你喜欢

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