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希望之灯
2009-08-13王亚琦
王亚琦
1988年3月13日(俄历3月1日),马卡连柯出生在沙皇统治下乌克兰别洛波里城的一个工人家庭。1900年,他12岁时,全家随父亲所在的工厂迁到克列勉秋格城。在那里,马卡连柯进了一所四年制学校学习。凭借着聪慧与勤奋,马卡连柯以各门功课满分的优异成绩毕业。接着,他进入该校附设的一年制师资训练班。
人们常说才华需要机遇的结合。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时这所学校没有这样一个师资训练班,那么马卡连柯毕业了,也许会到父亲的工厂上班,成为一名工人;也许会从事别的工作。不管怎样,在十九世纪末期,沙皇政权既不愿听命于保守贵族、也不能容忍革命运动和农民运动、俄国正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在俄国的教育十分落后的时候,马卡连柯从事教育的可能性是多少呢?最后他可能成为著名的工程师、律师、作家等等。
然而,事实不是我们设想的样子。事实是马卡连柯成为了一名教师。于是,这就成了俄国教育史上的幸事,成了世界教育史的幸事。
一
1905年,马卡连柯从师资训练班毕业,在克留科夫城的一所铁路小学担任高年级教师。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教学和带领学生劳动。
当时,俄国的第一次革命正处于高潮,工人的罢工运动汹涌澎湃,震撼了许多城市,并发展为全国性的政治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布尔什维克的宣传深入城乡,以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开始流传。
马卡连柯生长在俄国南部工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时又执教于铁路小学。学生家长多为铁路员工,他自己又出身于这一阶层。这就使他与工人群众更多地建立并保持着经常的联系,接受着他们革命情绪的影响。他十分热衷于阅读高尔基的作品。在这样的情形中,形成了年轻的马卡连柯的世界观。
马卡连柯在小学一共工作了十年。工作与课外活动中的与社会、家长、学生的接触,很好地锻炼了他。这十年对于马卡连柯来说,是他一生教育事业的起点,也是他一生教育研究的基点。专于教育工作,又善于总结思考的性格,使他在十年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期间,也产生了许多教育的困惑。
1914年,马卡连柯进入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深造,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并且,他还刻苦地钻研了自然科学,反复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他熟悉施米特(苏联学者和国务活动家,在数学和地球物理学方面作出过贡献)和季米利亚捷夫(俄国自然科学家)的著作;熟悉达尔文主义者的最新论述,还读了其他一些生物学家的书:他熟悉化学的一般原理和近代化学哲学;读过门德列耶夫、莫罗佐夫(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撰写有化学、物理、天文、数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拉姆塞(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著作:广泛涉猎了地理学方面的著作;马卡连柯热爱文艺书籍,阅读了许多世界文豪,如莎士比亚和一些俄国文学家的作品;在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史和哲学方面,也读了许多书,并且有很多思考。
这些广泛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卡连柯日后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概括和文学创作无疑是莫大的裨益。
此外,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长,对马卡连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的教育发展中。他使我获得了最主要的原则和精神修养。我从他那里吸取了我的教育信念的主要原则: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全集》第7卷,第490页。)
1917年毕业时,马卡连柯因教育论文《现代教育学的危机》而获得金质奖章。随后,被任命为克留科夫高级小学校长。
马卡连柯在十月革命前的全部生活、工作、学习与思考,决定了他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十月革命。而革命,一方面对他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为他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施展抱负创造了客观的物质前提,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二
夏天,一批新从火车站接来的流浪儿童,被带到公社浴室门前的院子里,马卡连柯告诉他们:屋里有洗澡、理发间,请洗澡理发后,换上为大家准备的新制服、皮鞋和马裤。
新来的儿童走进浴室,脱得赤裸裸的。马卡连柯让其他学生把新学生脱下的破旧衣物装在小车上。刚才要大伙注意纪律所提出的格外严格的要求,已使新人们脸儿发红了;现在把旧衣服拿走的举动,更使这些人局促不安。他们洗理完毕,穿上新服装,被领到了公社花坛中间的广场上。这时他们的旧衣物已堆了一大堆,正被人洒上煤油当众烧毁。随后,马卡连柯让一个学生拿着扫帚和桶,将油垢蓬松的灰尘扫得干干净净,并向最靠近的新学生说:
“你们所有的经历都烧完了。现在你们换上了‘新装,开始了新的生活。”
工学团学生们哈哈大笑,而新学生们有的胆怯地环顾着,有的似乎感到“穿新装”的不自在……
这种别具一格的欢迎新人公社的流浪儿童的活动,象征着旧生活、旧思想、坏作风从此在这些流浪儿身上永远完结了。这种洗、理和换上新装的举动,是对新学生的一次美的熏陶。
十月革命后不久,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结果,国内许多儿童失去父母。流浪街头,有些甚至成了罪犯。新生的政权,面临着教育的重大抉择与困难。这一代的儿童,将来对国家是否有益,是否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完全取决于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1920年9月,马卡连柯开始为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组织工学团,他表示“要按新方法造就新人”(《马卡连柯全集》第7卷,第173页)。在马卡连柯的主持下,“波尔塔瓦少年违法者工学团”创立,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
工学团创办之初,马卡连柯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国家经济在战后处于困难时期,师生在生活上十分艰难,几乎处于挨饿受冻的境地。吃的是小米粥,穿的是破破烂烂的衣服。教师们基本上不领工资。马卡连柯甚至连修靴子的钱都没有。工学团的校舍,也都是破旧的房屋,缺乏必要的设施。教师除马卡连柯自己外。还有另外两名及一名年老的总务主任。而他们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流浪甚至犯罪的少年。这些少年,对教师傲慢无礼,粗暴野蛮,蛮横地拒绝和破坏工学团一切自我服务的规则。
在困境中,马卡连柯每天工作15-16小时,有时甚至到了要隔一夜才睡一次的地步。他细心地分析现状。精心地研究对策,逐步形成了坚定的信念:失足少年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应当采取既严格要求。又满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通过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劳动。把他们引导到正常的广阔的生活大道上去。
于是,马卡连柯对学生提出服从纪律、热爱劳动、建立和健全生活制度的要求。率领学生到附近森林中去砍伐树木。利用农庄和学生一起耕种土地。先后建立了铁工厂、木工厂、制鞋厂、面包房,办起了养猪场和放牧场。工学团的生活日益丰富和富裕起来,学生的精神面貌也逐渐变化:好吃懒做,唯利是图的劣习消失了。
马卡连柯在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从不把他们当作
流浪者和违法者看待,而是当作具有积极因素和发展可能的人。在他看来,尊重与信任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有一次,马卡连柯到监狱去领一名叫卡拉巴林的学生。当马卡连柯和监狱长一起替卡拉巴林办理出狱手续时,马卡连柯亲切地要他暂时离开办公室。当时。卡拉巴林并不理解这种做法。十年后,卡拉巴林成为了教师时,马卡连柯才告诉他说:“我当时叫你走出监狱长的办公室,是为了使你看不见担保你出去的条子。因为这个手续,可能会侮辱你的人格。”在他俩从监狱出来的路上,马卡连柯与他并肩而行,跟他说话。谈的都是关于工学团的事,只字不提监狱的情况和他的过去。卡拉巴林表示自己不打算逃跑。
后来,卡拉巴林问马卡连柯:“请您直爽地告诉我,您相信我吗?”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过去的事不必提了,‘相信我知道你这个人是跟我一样诚实。”
马卡连柯以尊重与信任,医治了像卡拉巴林一样众多的受伤工学团学生的心灵,引领了像叶夫斯基格尼耶一样的众多有缺憾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懂得了人的尊严,认识了人的价值,并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追求的火光。
马卡连柯通过工学团与公社的教育实践,使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都变成了有文化有道德的苏联公民。其中不少人后来上了大学,成了教师、医生与科学技术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有些人成了勋章获得者、先进生产者和卫国战争中的英雄。
马卡连柯创造奇迹的奥妙何在?一言以蔽之:集体教育。描写了捷尔任斯基公社的各种学习与活动的情况的中篇小说《1930年进行曲》(1932)及体现了马卡连柯教育流浪儿的工作经验及其教育方法和主张的《教育诗》(1935年全部完成)展现了他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个别老师的方法,甚至不是整个学校的方法,而是学校和集体的组织。他提出了著名的“平行教育影响”,即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在这里,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他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的,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他还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指出美好前景,吸引学生集体中的每一成员,为完成新的任务,实现新的前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的原始满足发展到最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朝气蓬勃,永葆青春。这个原则又称为“明日欢乐论”。
马卡连柯所说的集体,不仅包括学生集体,同样包括教师集体。马卡连柯认为以往的教育看重好教师,排斥“庸碌无为”的老师,然而哪有那么多“好教师”呢?他提出了“教师集体”的理念和思路。他认为,无论哪个教师“都不能单独地进行工作,不能作个人冒险,不能要求个人负责”,而应当成为“教师集体的一分子”。“如果有5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就要比10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教师集体应该“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不追求学生对自己的爱戴”。而且,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并不是两个集体,而是一个集体,而且是一个教育集体”。
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度流行于我国,从新课标的课程观来看,又开始逐渐打破学科界限,注重课程组,注重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协作进行教学活动。在这种背景之下,重新发掘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三
多年的超负荷工作,严重侵害了马卡连柯的身体,他已不适合在教育第一线继续工作。1935年7月,他被委任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公社管理局的副局长。离开教育第一线,并没有离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之后的几年。他仍旧花费巨大的精力,孜孜不倦地工作着,进一步确定了共产主义教育体系。令人万分遗憾的是,1939年4月1日,马卡连柯因心脏病突发而猝然长逝。这一年,他仅51岁。
马卡连柯一生为教育事业而奋斗,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
马卡连柯出色地研究了共产主义教育的方法。对自觉纪律教育、儿童集体的巩固、学校中建立明确的制度、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惩罚与表扬等等提供了宝贵经验。
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民教育家,他善于把自己的思想以浅显易懂的形式灌输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他是一位诗人教育家,写了大量的教育文学作品,生动地概括自己的教育经验,并使之广泛传播。他用艺术的语言诠释教育,也用温情的心灵善待每一位孩子,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永不磨灭的榜样。
但马卡连柯一生却非常谦虚。他把自己成功的经验无私地奉献给大家,却不断地这样说着:
“请大家不要把我的话当做万应灵丹,当做法则,当做结论。我的经验和做法,显然与你们的经验和做法一样,仍然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许多问题的解决上,我也许还要请你们或其他同志予以帮助。”(《马卡连柯教育文集》,128页,《关于我的经验》)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这是马卡连柯众多的教育名言中我最喜欢的一句。
在马卡连柯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这句话。在条件最为艰苦的时候,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孩子充满了希望。他把希望的种子一颗颗种在孩子的心中,又一点点地呵护着它生根发芽。在多少流浪的孩子、失足的少年心中,希望的大树直入云霄。
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一切教育皆有可能。这就是马卡连柯告诉我们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