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研究

2009-08-13刘冬梅王栋达

师道·教研 2009年7期
关键词: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黄 波 刘冬梅 王栋达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1998年以来的200多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提出了如下建议:构建合理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调整理论课和技术课的比例,教育实习采用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形式,着重提高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的融合程度,培养高度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师资及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对200多名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相关问题调查。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图书馆查询相关期刊论文、专著,利用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论文库,检索有关研究资料。

(2)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访问主管体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及直接参与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修定工作的校内专家,获取现实的第一手的资料。

(3)问卷调查法

依照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大学期间课程设置评价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问卷效度检验,经8位社会学专家审阅,一致认为问卷具有研究的有效性。

对1998年以来毕业于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并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24份,回收率为89.6%,其中有效问卷21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3.75%。

(4)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数据利用Microsoft Excel20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1. 培养目标的定位

1997年国家教委办公厅下达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下简称《课程方案》)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是“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2003年《课程方案》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宽泛,其目的是希望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

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经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很清晰的占12%,认为比较清晰的有39%,认为不太清晰的有36%,认为不清晰的有13%。培养目标定位太泛或太专都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培养目标更注重充分显示时代性和前瞻性,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具备“211工程”重点大学及广东省“名牌”专业的优势和特点,结合所处珠江三角洲的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应明确定位为“培养高度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师资以及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这里的“多能一专”,不是指计划经济时代的“每一个项目都拿得起而有一项比较突出”,而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索质与专业的眼光、技能与智慧。

2. 人才培养规格的方向

培养21世纪高度专业化的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构建的目标,如何构建21世纪的体育课程决定于21世纪体育人才需求的规格,华师大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规格方向,面向中小学培养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的体育教师。

就运动技能的传授而言,体育教师肯定不如一个专业的教练员,甚至任何一个稍有体育特长的普通人都可能替代体育教师的工作。但是,如果谈到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就只有合格的体育教师才能胜任了。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独特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体育教师的职业也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体育教师成为不可替代的职业的过程,也就是体育教师高度专业化的过程。

3. 课程体系的分析

(1) 课程内容

通过对毕业生进行“您对本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1%的毕业生选择了“基本满意”,另有9%的毕业生选择了“很满意”,但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人数也达到了50%。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综合教育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四大类(见表1)。课程开设门数达到127门,几乎涵盖了体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学生修读门数、选择的弹性都超出《课程方案》的规定,这与师范学校比较注重教育类课程有关,充分发挥了师范院校的特点,设置了院系公共选修课,明确提倡与鼓励学生跨专业和跨系选读,其选修学分可以取代专业任选课学分,这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创新、广适应”。除此之外,华师大还明确要求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综合实践类”方向上选修128学时的课程,这对于夯实学生的基础有着更好的指向性。

但是,由于学科课程分科不但越来越细而且越来越多,课程安排挤得满满的,学生几乎没有自学自修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情况下须把相邻的、同类的、能合并的课程简化、整合,避免交叉、重复,这样,既可服从于课程的整体结构,又可保存一些必要的基础课程不至于因学时不足而被排除,更可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少而精地提高学习效率。

(2)课程结构

调查结果发现,有12%的毕业生对课程结构表示“很满意”,另有33%的人认为“基本满意”,选择“不满意”与“不太满意”两项中的人数超过了50%(不太满意占42%和不满意占13%),表明部分毕业生对课程的结构存在异议,主要认为课程的设置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建议课程改革能使学生的专业的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课程结构改革的误区在于只满足数量上的“加加减减”,而缺乏对课程价值取向的根本把握。学生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于社会之中,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发挥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不能不受社会要求的制约,同时,学生作为独立实体的个人又存在着个体差异,又有其自身发展的不同需求。因此,教育除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外,也必须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将三种要素结合起来是我们考虑体育课程结构价值主要取向。

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把握住体育课程结构价值主要取向,优化课程结构,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科类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多样化的整体。根据体育课程的功能和目前课程类型的现状,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3)必修课与选修课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实际上标明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外体育专业必修课一般在60%~80%,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美日等国甚至低于60%。[1]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内总学时和学分是2651学时、168.5学分(见表2),按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类别来进行设置的,学时比为70.6∶19.9∶9.5,必修课比例70.6%高于彭健民(2005年)对不同地域8所学校调查必修课所占比例的平均数(67.3%),[3]而任选课(9.5%)又低于8所学校的平均数(14.6%), 显然必修课占总课时的比重偏大。

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既保证了学生所学选修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保证了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机会,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华师大是“211工程”重点师范院校,作为广东省的教育“龙头”,具有地方其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教育类课程是体现体育教育的支撑学科,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来看,这类课程也是他们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从教技能的主要来源,但华师大目前教育类课程只局限在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学技能训练4门基础理论课,占总学时的6.64%,与国外的15%~40%相比,明显表现出课时较少,由于课时、科目不足,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师范院校的特色,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应提高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的融合程度,既要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还要重视专项技术原理和方法等体育专业课程,更要重视两者的结合点,多设置综合化、小型化、专题化的学科专业教育选修课程,突出自身办学特色。

(4)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与术科类课程比例经过4次调整,总体趋势是学科类学时比例增加,术科类学时比例下降,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的比例从过去的4.5∶5.5发展到现在的6.3∶3.7,华师大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的比例6.12∶3.88。在毕业生调查问卷中的学、术科的学时比趋向于5:5的比例选择,毕业生认为应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术科在体育教育中还应占重要的地位。

体育的特点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亲身体会,才会领悟和理解学科的理论。术科和学科的课程应该按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开课,技术技能好的,应加大学科的比例,加强学科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技术技能差的应增加术科的比例,增加术科的学分和学时要求,完成术科的学习任务,要求达到二级运动员的标准,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学科学习的要求。所以学科和术科比例的制定,一定要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设置,控制好两者之间的比例,更好地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5)特殊课程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有49.67%赞同教育实习采用分阶段进行,采用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在被问及“您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时,58.5%的学生选择不太满意,8.3%的学生选择很不满意,两项合计高达66.8%,选择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只占学生总数的33.2%,这表明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满意。

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在实践摸索阶段,大多数还停留在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开设讲座这一层次。缺少对学生个案的指导、就业心理的辅导以及市场化的操作,是目前就业指导工作最大的弊病。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就业指导体系己经相当完备,已经形成了从中学到大学,从职业介绍、个性认识、人员匹配、就业技巧训练到就业后培训、服务等的一个严密就业指导主体。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都是就业指导的主体,就业指导的内容也很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弥补原有工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来说,要增加危机意识,抓紧时间学知识、学技能,避免上课是为了“点名”,选课是冲着“学分”,其学习动机主要是“实用”与“爱好”,其结果是非专业方面的能力一届比一届强,而教师教育专业方面的能力,给人们的印象是“一届不如一届”,如教学能力、育人能力、运动能力、指导健身的能力等。这种差强人意的“学风”和“能力结构”,必然遭到用人单位的“弃用”。

(6)毕业生工作适应度

在对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否满足目前工作需要的调查中,能满足的占32%;基本满足的占47%;不能满足的占5%;说不清楚的占16%。从以上调查表明,目前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现在的中学体育师资状况仅仅是基本适应,与21世纪多元化的中学体育教学发展方向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机制,从源头将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正在改革中的学校体育教学相配套,真正能体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论与建议

1. 根据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度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师资及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2. 优化课程结构,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增加教育类选修课,提高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的融合程度;调整学科和术科的学时比例为5∶5,运动技能有通级的要求。

3. 提高学生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教育实习采用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借鉴国外大学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4. 课程设置需根据自己的师资水平、学校的优势和特点以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面向市场需求,应该早着手进行课程设置整合和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Z].北京:1997.

[3]彭健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9-131.

[4]黄汉升,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1-4.

[5]杜云,等.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2008(3):29-30.

[6] 杨海林.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23-24.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基于“数学导游图”的章起始课教学设计——以华师大版“图形的相似”为例
刍议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教材一题“思考与讨论”
浅析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以华师大版《巴黎和会》一课为例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从科研产出看华南师范大学科研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