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小百科(七)
2009-08-12周雪
周 雪
说到圆舞曲,人们总会用“嘣嚓嚓、嘣嚓嚓”来概括它的节奏特点。这种优美的3拍子舞曲又称“华尔兹”(英文名Waltz),它是在奥地利古老的民间舞“连德勒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陕、优美,情绪热烈、欢快。
圆舞曲出现以前,在欧洲宫廷中流行的都是那种节奏四平八稳、配合着上层社会的小姐、太太拎着裙子屈膝行礼等动作呆板的舞曲。圆舞曲的出现,因它的鲜明节奏,热情奔放、感情充沛的音乐,加上庄重典雅、华丽多姿的舞姿,绐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所以很快就在欧洲的宫廷中传播开来。17世纪末,圆舞曲成了维也纳皇宫中的宫廷舞,18世纪后期开始盛行于维也纳,到19世纪40年代时已传遍全欧洲,成为欧洲上流社会交际舞会中重要的社交舞,也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
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陕,3/4拍或5/8、6/8拍,节奏常是“x x×或×-x |或x.×x |或x |×-×|×”,从第—拍或第三拍开始。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l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3/8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他和弦音。
圆舞曲的结构通常包含两个或三个段落,构成二段式或三段式。包含两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是第—段的继续发展和收束。包含三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也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可以是第—段的继续发展,也可以出现和第—段形成对比的另一个主题,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这种形式的圆舞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套曲,就是把三四首二段式或三段式的圆舞曲连缀在一起,加上引子和尾声,便成为一首大型的圆舞曲。
圆舞曲根据速度可划分为快慢两种,人们通常把快华尔兹称为维也纳华尔兹,而不加“维也纳”5个字的即为慢华尔兹,它是由快华尔兹演变而来的。快慢两种华尔兹都以旋转为主,因而有“圆舞”之称。
圆舞曲又可分为直接为舞蹈伴奏的圆舞曲、专供欣赏的音乐会圆舞曲以及具有圆舞曲风格的歌曲等多种类型。圆舞曲还常出现在歌剧、舞剧中,如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舞剧《天鹅湖》的第一幕第二场中《村民的圆舞曲》等,也曾作为交响曲的一个乐章出现,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等。
说到圆舞曲的奠基人大家一定会想起被誉为“圆舞曲之父”的老约翰·施特劳斯。他共写有500多首音乐作品。而他的儿子“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写过800多首圆舞曲,他创作的《蓝色的多瑙河》更是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音乐中旋律优雅绚丽、妩媚动人,节奏生机盎然,并具有浓厚的奥地利民间音乐色彩和鲜明生动的生活形象,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在全欧以及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一首不朽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