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灾,人类长久之痛

2009-08-12

环球时报 2009-08-12
关键词:风灾热带风暴拉克

三大台风地带折磨世界 超十万人死亡已有八次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本报记者 郭芳 李虹● 王盼盼 汪析

台风(typhoon)在希腊神话中指的是一个长有一百个龙头的魔鬼,接连几天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及台湾地区肆虐的“莫拉克”台风再次让世界目睹了这个魔鬼的恐怖。在世界各大电视台的画面中,频闪最多的是台湾6层酒店在风灾中轰然倒塌,以及闽浙一带民众躲避风雨、港口一片萧条的画面。被法新社称为“世界末日降至”的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全世界22万人丧命,其中热带飓风是最残酷的一个。令人尴尬的是,从1870年美国军方开始用气象台测报气象以来,如今人类仍没有发展出足够的技术能力应对极端自然灾害。

西方关注中国风灾

11日,多家西方媒体都报道了中国民政部发布的一组数据。英国《泰晤士报》称,根据中国的统计数字,截至10日晚,台风“莫拉克”共造成6人死亡,3人失踪,超过88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已超过91亿元人民币。美联社10日称,“莫拉克”迫使近100万中国人撤离。路透社11日称,“莫拉克”肆虐的是中国商业最繁荣的东南沿海地区,整个东部沿海出口地区的企业、渔业和航运很可能遭到严重破坏。路透社还提到,此前刚过去的热带风暴“天鹅”已致使海南省4人死亡。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日说,“莫拉克”是在重创台湾后登陆中国大陆的。台湾是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每日电讯报》称,“莫拉克”给台湾带来了50年不遇的洪水灾害,截至11日上午,台湾已有41人死亡。路透社还引述专家的警告说,虽然“莫拉克”已经减弱,但其携带的降雨天气仍将持续影响中国东南和南部地区,必须要防范洪灾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日本《朝日新闻》也称,中国大陆受灾范围还将扩大。

台风“莫拉克”也给日本造成了巨大伤害,但在日本,此次“莫拉克”台风被称为“8号台风”。日本《每日新闻》11日称,8号台风和随后的9号台风交加袭击日本,已造成日本14人死亡,近5万人被迫撤离。日本首相官邸设置了情报联络室,自卫队也开始参加救援。而在此前的5日至7日,“莫拉克”还在菲律宾造成了22人死亡,4人失踪。

出现了“一个可怕的趋势”

“最近几年,亚太地区自然灾害不断,尤其是像‘莫拉克这样的强烈风灾,”这几天持续关注中国风灾的英国气象局亚太区研究员理查德森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类似风暴越来越猛烈,持续时间长,与历史上的相同周期相比,风暴来袭时间也提前了,并且更具杀伤力。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

法新社去年底的一篇报道与这位英国气象专家的说法非常一致。在那篇报道中,法新社甚至以“世界末日将至”来形容自然灾害频发的2008年,而在去年造成全世界22万人丧命的自然灾害中,热带飓风是最残酷的一个。法新社的报道称,最具破坏性的是5月份席卷缅甸的“纳吉斯”飓风,它致使14万人丧命,100万人无家可归;随后,八九月份的“风神”台风夺走了557个中国及菲律宾人的性命;当年还有6股热带飓风席卷了美国,造成近100亿美元的损失;在欧洲,“爱玛”低压旋风也造成了约20亿美元的损失。该报道称,飓风总量在2008年达到了有可靠数据记载以来的历史第四高度。

飓风、台风和热带风暴其实是对同一种现象发生在世界不同区域时的不同表述。据说,飓风(hurricane)一词源自加勒比海的恶魔“Hurican”,也有人说它是玛雅人神话中创世众神中的雷暴与旋风之神“Hurakan”。而台风(typhoon)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大地之母”盖亚之子“Typhon”,这个长有一百个龙头的魔鬼,其孩子就是可怕的大风。至于中文“台风”一词,有人说源自日语,也有人说来自中国。很早以前,中国东南沿海经常有风暴,当地渔民统称其为“大风”,后来变成台风。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向《环球时报》记者解释说,飓风和台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一般来说,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部上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作飓风,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作台风,在南半球称旋风,在印度洋地区称为热带风暴。据介绍,热带气旋产生的动力大概在2000万兆瓦左右,相当于几颗原子弹的能量。钱传海说,全世界平均每年有近90个风力达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产生,西北太平洋、南海是全球台风最活跃和集中的区域,约有1/3的台风发生在这里,而中国是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他说,世界上主要的台风分布带有3个:北大西洋、墨西哥湾;西北太平洋、南海;东北太平洋。另外,北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太平洋,澳大利亚热带地区也是多发地带。

消灭飓风,还只是人类幻想

飓风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是触目惊心的。历史上造成10万人以上死亡的飓风灾难就有8次,其中1970年席卷孟加拉的飓风造成了30多万人死亡,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飓风灾难。近几年来,让人们印象深刻的飓风还有2005年8月在美国新奥尔良登陆的卡特里娜飓风,这个五级飓风造成了1800多人死亡,受灾范围几乎与英国国土面积相当。去年缅甸风灾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一百多年来,人类一直在尝试更快更准地预报飓风的来临。在第一条商用电报线路出现两年之后,1847年,人们第一次用电报传递了风暴警告,转年,《伦敦每日新闻》借助电报信息开始在报纸上向公众报道天气状况。1870年,美国总统格兰特签署决议,授权战争部长成立“商用气象电报和报告部”,要求全国各地军用气象台测报气象,并用电报及航海信号发布风暴警告,预报风暴的动向和强度。这个机构后来演变成现在的美国国家气象局。1870年11月8日正午,该机构发布了第一个风暴警报:“昨日,夏延尼(位于怀俄明州,编者注)和奥马哈(位于内布拉斯加州,编者注)全天刮强风……芝加哥、底特律、托莱多、克利夫兰、布法罗和罗切斯特气压下降、温度升高;沿湖一带可能有强风。”这份简单的预报显示出,当年人类的气象预报水平还是较为初级的。钱传海告诉记者,在过去20年,人类对台风预报的准确率已得到逐步提高,有效地减少了损失,但由于台风发生时间短,并带来强降水,在短时间内引发很多次生灾害,令人类无能为力。

如今,曾建立微软帝国的比尔·盖茨正想用科技消灭飓风。盖茨与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设想,主要是以人工降低海洋温度的方式减小飓风的威力,甚至令其消失。具体方法是,在飓风行径的路径上放200套大约150米长载具,这种载具有两根导管,一根把冷排水向上冲,一根把热排水向下送,如此就可以降低海水温度,改变海水流向,从而阻断飓风的能量来源,降低飓风形成的可能性。不过有科学家认为,这一方法理论上可行,但操作起来相当困难,因为飓风范围相当大,行径方向也难以预测。而大规模控制海洋温度,还可能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钱传海说,海洋的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8%,一些局部改变海洋的措施和想法都很难真正解决问题,未来,人类也许会有办法对付台风,但目前这还是一个幻想。他认为,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早进行台风预警,保持预警发布渠道的通畅,尽可能减少台风带来的危害。

对于此次“莫拉克”台风的强度,钱传海说,它其实并不是非常强的台风,但其特点是带来的降水量非常大,这也是造成此次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拿台湾阿里山地区来说,降水达到了3000多毫米,相当于北京5年全年降水量总和,是台湾几十年不遇的情况,另外,这次台风的又一特点是移动速度比较慢,一般台风从台湾海峡到大陆登陆为十几到二十个小时,这次却花了40个小时,在海峡上转了很久,而其一路向西逐渐增强。”

人类抗灾能力相形见绌

热带风暴为何会呈现越来越猛烈的趋势?西方学术界比较倾向于“全球气候变暖使然”的观点,因为地球变暖增强了使热带海洋表面水温升高的力量。去年,伦敦大学学院在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报告称,海洋表面温度每升高0.5摄氏度,将导致北大西洋的飓风数量增加40%。报告称,相对于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水平,在1996年至2005年间,大西洋的飓风活动更加频繁,其中40%的原因来自于当地海洋表面变暖。BBC也曾以“气候变暖使风暴更强”为题报道称,科学家们确认,随着世界海洋变暖,强热带风暴正变得愈加强劲,对卫星数据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但也有一些研究人员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台风强度增大更像是大西洋台风剧烈活动自然周期的结果。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皮尔科说,不论科学家把热带风暴强度的增加归因于全球变暖还是归因于自然周期,热带风暴强度加大的趋势仍将持续至少十年,“这是一个广泛的共识”。

与此同时,有个别西方媒体却在借风灾攻击中国的气候政策。“德国之声”10日称,今年已遭受6次台风侵袭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它将在12月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上作何表态引人关注。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庞军博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可否认的是,灾难性气候事件确实给中国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和伤害,这说明中国对自然灾害的应变能力是比较弱的,但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一直发出指责声音的西方国家。

中科院减灾中心专家王昂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台风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是不可反驳的事实,但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含义。一是台风本身破坏力的增强,包括风力级数、前进速度、覆盖范围、带来的降水等一系列指数;另一方面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在单位地区创造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大,使得每次台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加剧攀升,他说,对于中国来说,建立现代化的防灾抗灾救灾机制已经刻不容缓。英国气象局亚太区研究员理查德森认为,在频发的极端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抗灾能力并没有增强,即使是美国在卡特里娜飓风来袭时也是手忙脚乱。理查德森说,从这次以及往年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表现来看,信息的即时获取和政府各部门间的迅速互动非常重要,人类无法让这些自然灾害轻易消失,但可以将损失降低。▲

猜你喜欢

风灾热带风暴拉克
风灾对红枣产量的影响
回归
小狐狸拉克探长
低矮房屋抗风研究与发展
热带风暴中的老虎
“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