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能不能“时尚”化
2009-08-11许民彤
许民彤
读书界似乎总在“创造”着一个个阅读热点、学术“新发现”。近日,某时尚媒体的一位主编出版了一部红学研究方面的新书《非常品红楼》,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花瓶红学”的学术概念,以时尚、调侃、娱乐的笔触抛出了“黛玉宝钗原型本是男儿身”、“黛玉原是女首富”、“黛玉适合进入娱乐圈”等观点。现在,文化媒体已经把这部书称为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本“年轻态”红学著作,观点惊人……
其实,如果我们全面了解作者在这部“红学研究”新著作中提出的这些学术观点之后,就会明白,这不过是作者以带着时代色彩的娱乐思维模式、消费文化的心态和时尚的审美趣味,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了一番新的解读,其中评价黛玉、宝钗时使用的所谓“绯闻情人”、“美男”恋人、“女首富”、“娱乐圈”等等,不都是如今时尚娱乐文化的一些流行符号?当然,这有多少是严谨、深刻的学术思想,有多少文化价值,弘扬了多少文化的理性精神,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不过,作者所说的“让学术文章时尚化、青春化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一大方向”,却是能够给人带来一些新意。这让人思考的是,传统与时尚,是不是矛盾的、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传统文化与时尚的关系的探讨,其实从这几年易中天的时尚解读历史,于丹的时尚解读经典便已开始了。尽管,对这两位“新明星学者”如此时尚化地向大众解释传统文化,把时尚因素与传统、文化、经典联系在一起,充满了争论,让人难以服膺一种看法,但现实的情况是,传统与时尚联系越来越密切,传统文化充满时尚元素的新的文化模式,却是已经大量存在……
去年,河南商丘虞城县邀请某明星出任“中国新农村工程木兰文化爱心大使”;南方的一家公司为了搞促销,让孔子和老子 “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在老子故里周口鹿邑,为了举办“2008·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节”,面向全国通过“选秀”的时尚形式,海选美貌、睿智的青年来做国际老子文化节的形象大使……
“昆曲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曾在中国制造过长达200年的社会性痴迷,而且人们对它的痴迷程度几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这是中国戏剧史上其他戏剧范型所不可比拟的。”这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对昆曲的高度评价。但“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艺术品位,也使昆曲走入曲高和寡、脱离观众的境地,因而昆曲的一些传人如蔡正仁先生表示昆曲也可以时尚化。文化名人于丹也曾思考昆曲对现代时尚的价值,她在《昆曲心得》中就这样说,昆曲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它本身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不少评论家、文化名人盛赞周杰伦的如《菊花台》、《青花瓷》等一些流行歌曲中特有的“中国风”,主要也是因为他将时尚元素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成功的融合……
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中结合了时尚因子的模式,已经成为目前文化发展的一种力量,甚至正在成为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
我们每个人都被镶嵌于传统之中,但传统存在着裂缝,不可能支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传统也不是绝对清晰明了的,它需要解释;传统不是僵化的,它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所以,要使传统保持生命力,要拉近与当代人的感情距离,要深入当代社会的生活之中,传统就要和时代、和现实、和时尚结合起来。事实上,如今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就是靠着时尚来引起注意并进行传播的,也因此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时尚与传统的结合中,时尚应该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传统文化才是“灵魂”,以时尚之形,传传统文化之神。至于什么大禹有“婚外情”、李清照纵情酒色之类的“时尚学术”,不仅严重地偏离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落入了纯粹的游戏和荒诞的行为之中,这让我们感到它们“除了浅薄和轻浮的趣味以外就不可能创造出什么东西来”,我们不需要这种以时尚的名义来对待传统文化的商业态度。
法国文化学家路易·多洛在《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中说:“人类正在面临着一个渴望更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价值观念的尺度已经完全改变。面对此种情况,人类便试图再创立一种新的文化模式。显然,新的文化模式需要在某些互相冲突而且有时是互不相容的倾向和愿望中追求不易达到的平衡,这比以往更应如此。”在处理传统文化与时尚的关系时,这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