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思考
2009-08-11季秀杰刘永刚
季秀杰 刘永刚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急速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规模,高等教育机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学习兴趣;缺失;教师;思考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加强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学习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
1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习兴趣是以学生有所收获为前提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每学到新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而且收获愈多,兴趣愈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1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兴趣的广泛性和稳定性,使正常的学习有了可靠保障,也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兴趣会引发大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得以不断完善,为实现自我价值作好充分准备。
1.2学习兴趣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降低疲劳度
兴趣可使学习者对知识充满热情,形成积极的探求欲望。学习中无须调动太多的有意注意,这正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提出的自主、愉快学习的状态。
1.3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向导,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
学习兴趣往往决定着学习活动的前进方向。在大学生的学习中,不同的学生由于兴趣不同,对同一学科知识的理解也会有所侧重,这也是学习兴趣的导向所致。学习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动力,推动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浓厚的兴趣使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1.4学习兴趣可激发潜能,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们的潜能能否被激发,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某事物的兴趣。浓厚的兴趣对激发大学生的潜能、灵感等方面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1.5学习兴趣可提高认知的质量
学习兴趣可使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产生内驱力,成为动机的重要来源,这种内驱力使中枢神经的活动异常活跃,并趋向于引发兴趣。
2大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兴趣具有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的特征。一个人的兴趣不可能包括所有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难免会出现个人学习兴趣与教育目的不相符的现象。
2.1大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表现
在部分地方院校中,学习兴趣淡漠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地方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低下,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升学考分较低,无法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院校和专业;部分学生在填写志愿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追求热门专业,入学后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专业之间的偏离。
学生的学业基础下降。调查表明,约45%的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持不满意态度,并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业基础的薄弱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进度;
学生的学习参与出现下降的趋势。学生在参与学习方面存在不足,群体学习素质下降,学习成就感不足。
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调查研究表明,报答父母、找好工作成为本、专科学生的学习主要目标,出现明显分化和差异的倾向,与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获取成功形成矛盾。
2.2大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
学习动机不明。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不是特别满意,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融合,造成自身发展方向的迷失。
学习目标模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就不能稳定持久,学习需要不强烈,不容易发现和感觉到自己的收获和成功,缺乏学习成就感的激励和推动,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主体意识淡化。部分大学生把学习错误地视为社会、家庭和老师强加的任务,没有把自我发展作为学习的需要,主体意识淡化,没有形成实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自觉性,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机落差。考上大学的目标一旦实现,容易产生松懈心理,没有及时树立起进一步的目标,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兴趣狭窄,一进入大学就迫切地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而对学习却逐渐失去了兴趣。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还有的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觉得读书无用,导致学习兴趣不足。
3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考
兴趣的产生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和客观条件有关。因此,在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上,要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入手。
3.1从高校的角度
课程设置方面。高校要向学生提供具有宽泛性的课程学习框架,完善课程内容。增设有助于学生确立未来职业规划的职场体验环节,让学生懂得,不论是自主创业还是受聘就业,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事业有成。长期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吸纳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知识。高校教育中应当对成绩考核机制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此外,应让大学生尽早接触专业课程,从一入学起,让学生感受专业的气息和氛围,逐渐对专业产生感觉,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制度建设方面。需要构建包括选修课、学科转换等要素在内的灵活的学习制度框架。扩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提供寻求学习兴趣的契机,形成学科、院系间的合作机制,强化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和融合。
强化支撑教育质量的经费基础。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招是在高校经费增长滞后的状态下实现的,这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的低成本规模扩增势必给高校教学质量的维持和提升带来严峻的挑战。
清除兴趣污染源。学习兴趣是在不断排除各种干扰的过程中形成的,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大学学习,才能为将来事业的发展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能力。不管什么学习兴趣污染源,都要自觉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
3.2从教师对学生的角度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要善于自我创设问题的情境,积极开展自主性思维,增加学习内容的兴趣含量。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要站在较高层次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大胆尝试。自我成就感越大,学习兴趣也就越浓。
使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倾向,求知欲则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一种欲望。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是全新的领域,适于激发其积极探索的好奇心,发展他们良好的求知兴趣。
适当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习中取得成效时,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激发,学习兴趣又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获得更大的学业进步,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形成良性循环。
3.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
转变教学观念,改善师生关系。教学观念的改变,对于改善师生关系进而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师生的平等,有助于彼此融洽、寓情于教,有利于扩大交流,拓展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助于学生从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提升学习兴趣。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吸引力。教学环节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衡量教学方法好坏的重要标准。教师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下功夫。在讲授技巧上要注意方法灵活多样,突出启发性。在语言表达上要力求准确、生动,全身心投人,这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师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熟悉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飞晓: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吉林教育科学,2000(6)
[2]马本和: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3]王付全,柴红: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之探讨,科技信息,2007(1)
[4]郑庆柱: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论析,社会科学家,2007(3)
作者简介:季秀杰: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教师,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刘永刚: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投资保险系教师,讲师,经济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