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居环境改善调查研究

2009-08-11张国涛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0期
关键词:生活质量民生环境

张国涛 陈 阳

摘 要:通过对哈尔滨道外区和谐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为哈尔滨市以及其他地区的城市建设提供成熟的经验借鉴,也顺应了国际建设发展趋势。同时为彰显哈尔滨城市建设新形象提供了良好平台。

关键词:环境;民生;生活质量

引言

哈尔滨市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北方城市,道外区是哈尔滨市历史悠久的老城区之一,地处哈尔滨市的中北部,总面积为4.17平方公里。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复杂,降低人口密度,改善人居环境已迫在眉睫。为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为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针对道外核心区的更新改造进行了一系列实施工作。

1 道外核心区发展建设背景

依据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多项国策方针,按照建设“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文明城市宏伟目标,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为主线,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道外区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的建设。

近年来,道外核心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滨江道署历史文化公园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竣工,道外区再次迸发出新活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速轨道。

2 道外核心区规划建设的整体理念

针对道外核心区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以规划为指导,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先进理念与道外核心区城市改造相结合,是道外核心区改造的基础。

体现“四增四减”的理念。提出增加绿化,增加开放空间,增加高品位第三产业、现代服务设施,增加历史文化名城古为今用的功效;减少人口密度,减少建筑密度,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污染工业企业,达到盘活道外核心区,实现道外城市复兴的战略目标。工业空间调整实施“退二进三、退二进绿”的策略。通过工业企业搬迁,增加第三产业和公共绿地的调整实现道外核心区城市功能转型、提升环境质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采用 “保用结合”的思路。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整治,对可以利用的历史建筑的保护,采取“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赋予历史建筑新内涵;对新建建筑,传承了历史文脉,使其与周边历史建筑相协调,弘扬了城市整体风貌特色。明确“3个1/3”原则,加大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力度。在道外核心区的居住区建设中,在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标准,确保各类建设项目的绿地率、容积率等各项指标的同时,用地利用上达到1/3建设用地、1/3绿化景观用地、1/3道路广场用地。努力实现建设“三个适宜”的城市改造目标。

3 道外核心区规划实施效果显著

3.1 深化老工业基地调整,推动城市功能更新

五年来道外核心区搬迁10家企业,改造工业用地25.83万平方米。通过工业用地的改造,道外核心区新增居住用地9.64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3.62万平方米,新增道路广场用地2.57万平方米。工业企业的搬迁,盘活了道外核心区的土地资源,使原有企业脱离了困境,获得土地出让金10多亿元,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经济支持。

3.2 加速旧城改造步伐,打造高品质生活质量

一是危棚房改造速度较快,“九五”期末,道外核心区的危棚房共计66片,总占地面积达158.28公顷。“十五”期间,道外核心区共改造危棚房26片,拆除危棚房面积101.48万平方米,改造面积占总危棚房面积的64.11%。形成了保障华庭小区、正大龙生家园、太古新天地小区、北兴教育小区等一大批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小区。通过危棚房的改造,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人居质量得到较大提升。二是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期末,道外核心区住宅建设规模达710.5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28.5%。道外核心区完成住宅建设投资17亿元,住宅建设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高于全市投资的6.2%水平,住宅建设的持续、快速增长,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三是人均居住面积有了较快增长,居住水平有较大提高,道外核心区的人均居住面积由过去的3平方米增加到8.6平方米,人均增长5.6平方米,提高了2.87倍。四是住宅综合质量不断改进,新建小区更加注重环境功能和质量,旧居住区的改造充分体现不同的传统文化,“十五”期间,建成了一批质量高、功能全、环境优、服务好的居住小区,住宅综合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五是积极推进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十五”期间,新建小区全部实行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物业管理,同时加强整治旧的居住小区,使旧的居住小区同样实行物业管理。六是建立了完善的住房政策,为居民住房提供了保障体系,市政府以规划为龙头,在改造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划法规,为道外的城市建设提供有利的改造政策和改造环境,并且建立了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启动了廉租住房政策;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得到有效启动。

总之,道外核心区按着旧城改造规划,住宅建设规划,小区规划,通过大面积的旧城改造,严格执行各项住宅政策法规,使道外核心区居住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提高,小区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3 辟建绿地和休闲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1999年末,道外核心区的公共绿地总面积仅有15.66万平方米,2008年底,道外核心区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41.59万平方米,改造新增绿地118块,建设大型公共绿地和广场5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2%,比1999年翻了一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翻了四番;大型广场和公园绿地服务率由原来的35%提升到84%。绿地与广场空间实现了每500米服务半径有一处的规划目标,同时通过绿地面积的增加,改善了局部小气候,使道外核心区城市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人居生活环境、休闲娱乐场所得到极大改善。

3.4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城市文化魅力

道外区是哈尔滨发展较早、历史悠久的城区之一,充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旧城改造的原则之一。道外清真寺、滨江道署、道外传统商市等均是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历史文化遗产。道外清真寺有着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是省内较大的一座阿拉伯式清真寺,是哈市广大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市政府投资1.5亿对清真寺进行保护更新,建设清真寺广场,以前是一片棚户区,改造后的清真寺广场3.67万平方米;滨江道署原为哈尔滨市第一任道台的官署,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建筑已破败不堪,市政府投资1.7亿元拆除与历史无关的建筑,建成了滨江道署遗址公园。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同时注重其周边环境整治,创造既有民俗文化氛围又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中心,为市民提供健身、娱乐、集会的休闲场所,同时,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彰显了城市特色,增强了城市的文化魅力。

3.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载体功能

近年来,道外核心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城区的载体功能。一是道路通行能力增强,十年间,改造维修道路97条,共计23.3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32.15万平方米,至2008年底,道外核心区道路长度78.75千米,完好率达92%,综合铺装率达97%,道路通达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改善了区内居民的出行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二是给水、排水设施逐步完善,供水普及率由“九五”期末64%提高到95%,新增排水管线50公里,排水管网服务面积普及率由“九五”期末的59%提高到64%。三是供热、燃气设施较大提高,集中供热率由“九五”期末的68%提高到92%,燃气普及率由“九五”期末42%提高到83%,基本覆盖中心区域。

4 道外核心区规划建设经验和影响

道外核心区按照规划的城市复兴目标,已初见成效,尽管还有许多项目仍在实施中,但短短几年的更新改造,已将一个道路泥泞、危棚遍及、污水四溢,无绿地、无公共空间、环境恶劣的旧城区,改造成了房前屋后绿地雕塑,居民就近休闲,公共绿地、公共空间布局均匀,配套设施齐全,居住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新城区。通过更新改造激活了沉寂空间、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增长、实现了结构调整、扩大了税源基础、拉动了房地产市场发展、加速了建筑更新、实现了土地功能调整、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了对优秀建筑风貌的保护、带动了市政和环境建设。道外核心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提高,百年老城区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张国涛(1975-),男,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副所长,注册城市规划师

陈阳(1975-),男,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所,注册城市规划师

猜你喜欢

生活质量民生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