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报党多 浩气存千古
2009-08-11张步东
张步东
1938年春,华北正面抗日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日本侵略者将大批兵力投入华中战场,在华北战场的日军兵力相对减少,客观上为我军深入开展华北游击战争,开辟敌后平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时机。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以“毛洛胡”——毛泽东、洛甫(张闻天)、胡服(刘少奇)的名义对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作出了明确的指示。4月23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在辽县西河头师部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确定了具体的行动部署。4月26日,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率路东纵队,带着刘伯承师长“我等着你胜利的捷报”、邓小平政委“祝你旗开得胜,我们一定能在冀南见面”等祝福和嘱托,继八路军挺进纵队、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抗日游击纵队(下文简称“东进纵队”)、宋任穷骑兵团之后,从山西省辽县出发,经过韩王镇、东西喂马、松烟、将军墓、邢家湾、巨鹿,于5月5日(一说5月1日,一说5月7日)抵达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南宫县。
徐向前到达南宫后,创造性地提出在平原地区造“人山”①的军事战略思想,拉开了冀南平原抗日战争的序幕,导演了一出出开辟、建设、巩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好戏。“徐帅在冀南的时间不长,只有一年多。但是那一年多时间很关键,关系到决策能不能坚持平原游击战争这一大问题。徐帅到冀南后,掌握统一战线,军事、政治全盘筹划,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冀南的广大人民推动到抗日战线上来,造成了我军赖以依托的坚不可摧的‘人山。不仅使我军在平原地区站住了脚,而且开创了新的局面,并为进一步建设巩固和坚持冀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②
围点打援威力大逼走三县日伪军
当时,冀南的情况十分复杂。邯郸、邢台、威县、邱县、南和、临清等县城及其附近地区,均被日伪军占领;枣强、冀县、衡水、武邑、景县、阜城为地方武装赵云祥所部盘踞;南宫城附近及枣强、冀县、武强、清河等地有反动会道门“六离会”活动;还有一些非敌非友的杂牌武装……八路军仅占有南宫、巨鹿、武城、清河、广宗等县城及附近地区,行动受到极大限制。
在抵达南宫,进驻东进纵队司令部,听取陈再道、宋任穷和李菁玉等同志关于冀南的以上情况汇报后,徐向前坚定地说:“冀南根据地必须扩大!”他谈了三点看法:第一、八路军主力新到冀南,必须积极消灭可消灭的敌人,树立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人民与政府的抗日信心;第二、部队多了,活动地域小,不扩大根据地,后勤供给将发生困难;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是整个华北平原抗日的需要。
威县城位于南宫城南90华里处,临(清)邢(台)公路和北(平)大(名)公路在城内交汇,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由日、伪军各一部配备防守。只有攻占威县城,才能切断敌人的供给线,才能推动我抗日根据地向南挺进发展。徐向前精心拟定了在威县、临清、平乡交通线上打击敌人的策略——“围点打援”。具体部署是:韩先楚率六八九团袭击威县城,吸引日军出援;陈再道率骑兵团、东纵一团,设伏于威县城东临威公路附近,准备伏击临清方面援敌;七六九团和曾国华支队,设伏于威县城西的高阜镇,准备伏击邢台、平乡援敌。徐向前元帅特别强调,威县之战是一二九师主力部队到达冀南平原之后的第一仗,一定要打出我军的气势和威风!
10日拂晓,战斗打响。在六八九团开始向威县发起攻击后,守城日军头领清水惊恐万状,先向邢台求援,没有结果,随即派出两名日军骑马去临清送信求援,结果被埋伏在公路附近的东纵一团战士击毙。当他们从日军的尸体上搜出求援信时,方感后悔。之后,因没能及时想出更好的其他诱敌出援之法,导致打援计划最终“流产”。
这次战斗尽管没能实现初定目标,但给驻临清、威县、平乡三个县城的日伪军以心理上巨大震慑,到15日,三县城的日军高桥部、清水部及伪军高德林部相继逃窜到邢台。威县城不攻自破,为我冀南抗日根据地向南发展铲除了障碍,冀南腹心地带全为我军控制。
平息“六离会”判乱站稳根据地脚跟
“六离会”是七七事变后由清河县传入南宫县境内的带有封建迷信性质的反动会道门组织。其上层分子受大汉奸李耀庭操纵,时常制造事端,对我军进行挑衅。
威县之战的第二天,5月11日,受蛊惑的“六离会”会员在南宫县小屯、张马村附近杀害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政委王育民等24人,并抢去电台、马匹等物品,时称“小屯、张马事件”。
事发后,徐向前立即将情况及拟采取对策发电至师部刘伯承、邓小平和总部朱德总司令(当天下午及第二天分别得到支持和指示性回电)。13日,徐向前同陈再道、宋任穷等在李张马村召开八个张马村村长会,责令他们:(一)叫回外逃群众;(二)赔偿八路军的一切损失;(三)将此次事件的祸首高大奎捉捕归案。
受李耀庭煽动,“六离会”叛乱分子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大造谣言,说“八路军要共产,到处抢东西”、“八路军是土匪”等,扬言要“打进南宫城,赶走八路军”。并于15日晚在南宫县城东南的孙村、甘狼冢、大高村、西高村一带,暗自集结了2万余人,“要与东进纵队决一雌雄”。
面对“六离会”的嚣张气焰,徐向前决定用武力予以还击。他在动员会上说:“同志们!‘六离会不去打日寇,却猖狂杀害我军干部战士,我们决定用武力予以还击,对敢于抵抗的,要坚决消灭!但打‘六离会不能像打日本人那样铁匠打石匠——实打实地干。要知道,‘六离会的人大多是本地的老百姓,有被迫的,有受骗的,他们的亲戚朋友都是我们抗日团结的对象,打死一个就会得罪一家,就会削弱抗日力量。我们要采取‘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办法,即要多做反正的工作,多做瓦解的工作,万不得已再用武力镇压。”
针对“六离会”会员没枪没炮,依仗群团进行一窝蜂冲击的特点,徐向前采取了西方古战场上常见的方队防御方法:一连或一营为一方队,待“六离会”叛乱分子冲来时枪炮齐发,把他们击退,但不追杀。没有真正打过仗,没有见过真枪真炮的叛乱分子,经过几个回合,不到两个小时,大多扔掉大刀、红樱枪,逃之夭夭了。
战斗结束后,八路军在孙村召开了万人群众大会,开展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取缔六离会,建立自卫队”的口号。向群众散发了《为解散六离会告民众书》。汉奸李耀庭及“小屯、张马事件”祸首高大奎在纪念七七事变一周年群众大会上被正法。
平息“六离会”叛乱,对顺利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改造地方散杂武装产生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冀南抗日斗争的全面开展。
对症下药抗日队伍增添新军
国民党军队败走后,冀南各地处于无政府状态,局面一片混乱。各色武装趁机蜂起,他们巧立番号,独树旗帜,自称司令。用“司令如牛毛,土匪满天下”形容当时的冀南,一点也不为过。
中共中央领导高瞻远瞩,及时向徐向前发出对杂色武装“必须设法改造或收编,以免被日寇及其他人利用”的指示。
徐向前认为:杂色武装“政治目标杂,组织成份杂,内外关系杂,是敌我友三方都在争取的力量。我们应采取以下收编、改编策略:(一)与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同等待遇,一视同仁;(二)不缴枪;(三)不改编,保持其原有干部与编制,必须作出调整时,先要取得他们同意,不应勉强;(四)帮助其进步”。
这一原则的出台,在杂色武装内部立即产生了很大震动,多数武装愿意接受改编,加入八路军。收编、改编以段海洲为首的“青年抗日义勇军”③和赵辉楼为首的“民众抗日自卫军”④都是成功的例子。收编段部后,刘伯承师长高兴地说:“向前真有办法,去了不到半个月,就有两个捷报,光这一次,就增加4000人的抗日力量,成绩不小啊!”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有大小数十股伪军、土匪、游杂武装和20余县的民团、保安队被编入了八路军的队伍,东进纵队人员升至1.85万,枪支超过了1.15万。冀南抗日根据地像燎原的星火,迅速向四周扩展——向西逼近平汉铁路,向南扩到漳河北岸,向北延伸到石家庄、藁城、晋县一带,东北方向延伸到南皮、乐陵、庆云区域,向东到恩县、高唐,连接到了山东聊城。
三年后,徐向前在《在建军中怎样争取和团结旧式地方武装》中,全面论述了收编各色武装的经验。
制造“人山”军事战略自出机杼
八路军对山地游击战可谓路熟车轻,转入平原游击战后,许多干部对此缺乏信心:冀南平原广漠无垠,林木稀疏,难以隐蔽,怎样以游击的形式在这里进行持久抗战?“平原游击战争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大家脑子里有问号。因为从红军时代起,我们就是靠山起家,靠山吃饭的。在平原地区搞游击战争,干部缺乏经验,信心不足。不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冀南的局面就难以巩固和发展。”(见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一文)
徐向前通过和当地干部群众交谈,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冀南的地形、民情、民俗和敌人的活动规律,分析当地作战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写成了《开展河北的游击战争》一文,开创性地提出了在平原建造“人山”,坚决开展平原游击战的战略思想。
怎样去创造“人山”?徐向前元帅在文章中说:“必须在人民中进行广泛的深入的教育说服、宣传组织等艰苦工作,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政治觉悟,使人民本身的利益与抗日的利益联系起来,使每个人认识到想自己不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就只有为中华民族的自卫战争而牺牲一切,为民族的生存而奋斗到底.”
“无论从主观上客观上说来,造成‘人山的条件是具备的。但是必须指出,一切的游击队必须有良好的纪律,具有抗日的高度积极性,在一切行动中,真正表现自己是为民族利益而斗争,真正站在保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才能造成‘人山,这是政治上最主要的工作。”
“假如我们能在河北平原地上,把广大的人民造成游击队的‘人山,我想不管什么样的山,也没有这样的山好。”
在徐向前创造“人山”口号的感召下,各种抗日群众组织迅猛地扩展,仅南宫县在一个月内就成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店员抗日救国会、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文化界抗日救国会、民族解放先锋队等团体,拥有数十万会员。学习了徐向前的文章后,军队上下有了正确的方法,树立了坚定的抗日必胜信念。1983年,汪乃贵老将军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深情地说:“徐帅当年改编杂色武装,提出平原地创造‘人山的战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会见卡尔逊感动全世界
为进一步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能了解到中国的抗战状况,1938年5月,毛泽东主席指定在延安的刘白羽、欧阳山尊、金肇野、林山、汪洋五位青年作家组成“延安文艺工作组”,陪同美国驻华大使馆海军武官伊万斯·福代斯·卡尔逊(此时,卡的身份是中国游击区观察员和情报员),到华北敌后晋绥、晋察冀、冀中、冀南、鲁西北等抗日根据地巡行。
7月16日,卡尔逊一行到达南宫,和徐向前再次会面。(1938年1月7日,卡尔逊在山西辽县拜会过徐向前。那次会见时间很短,徐向前谈话中曾说:“有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和依靠民众的游击战争这两个法宝,最后胜利一定是中国人民的!”给卡尔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三天,他们同住在东进纵队司令部,继续了他们在辽县的话题。
徐向前对卡尔逊详细谈了响堂铺怎样打败日军的战斗经过,然后又谈了创建冀南根据地的情况,特别详谈了怎样收编地方各种武装,如何壮大革命队伍的情况,当徐向前说到,仅冀南地区,就有5000多名杂色武装人员加入八路军后,卡尔逊禁不住连连竖起大拇指,夸奖徐向前思想政治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并深为八路军的抗日热忱、游击战术、军事素养所感动:“他们的主张是肯定和明确的,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军事战略和自己运用这个战略的能力,也具有无限的信心。”⑥
卡尔逊一行离开南宫时,徐向前还赠送了他们50元路费及每人一双草鞋、一个水壶,还给他们做了衣服。徐向前还特别送了卡尔逊许多罐头,并对他说:“延安太苦了,这里好一些,以后有什么困难再来找我。”
1939年,卡尔逊辞职回国,撰写了《中国的游击战争》,发表在《太平洋》月刊上,详细介绍了他巡视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情况;1940年又出版了《中国的双星》《大兵》两本书,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各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
反对磨擦共商冀鲁联合抗日大计
正当冀南抗日根据地日臻巩固、各项工作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时候,1938年9月15日,蒋介石委派的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打着抗日的旗号,来到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南宫。为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争取鹿钟麟抗日,徐向前对鹿的到来表示了欢迎。18日,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还对鹿钟麟的到来举行了群众欢迎大会。徐向前与鹿钟麟进行了合作性会谈。会谈的主要问题是:双方应坦诚合作,团结抗战;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是冀南唯一的政权机构;行署、专署和各县领导人,可由鹿以“省府主席”的名义正式委任等。
鹿钟麟表面没有表态,暗地却四处搜罗反共武装,任命反共急先锋张荫梧为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兼河北民军总指挥,将一些反共游杂土匪武装如赵云祥、胡和道等部拉过去,并和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结成“冀鲁联防”,等等,与共产党、八路军搞“磨擦”,相对抗。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徐向前多次向战友们说:“磨擦与反磨擦的斗争,直接关系到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关系到平原‘人山的建设,必须同蒋介石针锋相对,绝不退让。”
为了推动冀南与鲁西北各派政治力量合作抗战,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9月23日,经东进纵队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联合组织,在南宫召开了冀鲁两省军政联席会议。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朱瑞,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杨秀峰,冀南区党委书记李菁玉,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鲁西北专员范筑先等30余人参加了大会。
会上,徐向前讲了话,主要内容是如何执行国民政府“抗日建国纲领”,改善人民生活,及正确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问题。国共双方制定了《冀南与鲁西北根据地协作方案》,就加强政治工作、整军、动员群众、合理负担、干部学习等问题交换了意见。25日,徐向前等还陪同范筑先将军率领的政治、军事两个参观团进行了参观。
通过这次大会,扩大了共产党与八路军的政治影响,促进了冀鲁两省各派政治力量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形成。范筑先不无感触地说:“过去鲁西地是孤军抗战,现在来了朋友八路军,与我们守望相助,团结御倭,增加了我们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信心。”
反“扫荡”坚守平原根据地
1938年9月中旬,徐向前参加了冀南区党委在韩家庄召开的地县级党的统一活动分子大会,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会上,徐向前特别作了《广泛深入群众,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动员报告,克服了一些同志的某些糊涂观念,坚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10月,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破灭,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逐步将其主力转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反复“扫荡”,妄图把我根据地变成其以战养战的“兵站基地”。
10月下旬,徐向前在东进纵队司令部院内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专门布置反“扫荡”的准备工作:(一)尽快筹集大批粮食、衣物、款项,做好物资准备;(二)采用多挖路沟、设路障、破坏道路、空舍清野的方法,迟滞敌人;(三)分散作战、灵活制敌。不要死守县城和村落,而是依托广大乡村,分散游击,与敌周旋,会躲会藏会打,不打则已,打则必胜,昼伏夜袭,打了就走;(四)坚决镇压汉奸,警惕国民党制造磨擦,防止新编杂色武装倒戈等。
11月14日(一说15日),日军出动兵力3700多人,分四路开始了对冀南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次“扫荡”,目标直指南宫,17日,南宫县城沦陷。冀南军民按照徐向前确定的方针,空舍清野,化整为零,活跃在广大平原乡村中,运用伏击、袭击、破坏道路以迟滞日军等游击战术,弄得敌军疲于奔命,至月底不得不仓皇撤军。这次反“扫荡”,历时16天,作战28次,共毙俘敌伪军600余人,迫使日军撤出冀南中心地区,史称“十一月反‘扫荡”。
1939年1月,日军第二次更大的“扫荡”开始了,他们动用3万多人的兵力,分11路向冀南中心区合围,企图消灭或驱逐冀南八路军,控制冀南枢纽地带。这时,刘伯承、邓小平均在南宫(1938年12月21日,刘、邓来到南宫)。他们认为,“目前冀南整个局面正处于严重关头”,商定采取“先溃后收拾”的方针,即让出主要的县城、据点,避实击虚,经过一段消耗敌人的时间,再转入反攻;将冀南和进入山东的部队分成五个战斗集团,“完全以游击姿势,分区活动,在保持有生力量的原则下,经常以小部队保持与敌接触,但不放松有利时机消灭敌人”。至5月间,大小战斗达400多次,杀伤日伪军5000多人,坚持住了冀南平原根据地的抗日斗争。
1939年6月7日,在冀南领导战斗了13个月的徐向前离开南宫,奉中共中央指示,踏上了赴山东领导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新征程……
注释:
①人山:指发动和武装群众,建立抗日的坚强阵地。
②《宋任穷回忆录》第73页,解放军出版社。
③段海洲“青年抗日义勇军”:是活动在南宫县城东北安平、深县、饶阳、武强一带的地方武装。在我积极争取及冀南形势影响下,表示愿意参加八路军。5月15日,段部3000余人在南宫苏村被改编为“一二九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简称“青纵”)。在抗日战争中,这支军队转战冀南豫北广大地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显著贡献。
④赵辉楼“民众抗日自卫军”:赵辉楼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旧军人。七七事变后,为保家护村,抵御土匪骚扰,组织起束鹿、赵县、藁城、栾城、晋县五个县的联庄会。其成员大部分是农民。为争取赵辉楼共同抗日,中共当地党组织派人去做工作。1938年初,五县联庄会改编为“民众抗日自卫军”。八路军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后,赵辉楼主动提出要将其部队改编为八路军。赵辉楼不断要求进步,不久就加入了共产党。赵部后来调给三八五旅,成了一支骨干力量,赵担任副旅长。
⑤齐继林、刘秉禄著《烽火冀南》,第91页,河北省新闻出版局,1995年版。
⑥美伊·福·卡尔逊著、李士钊译《在南宫会见徐向前和邓小平》,《南宫风云录》第二辑,第94页。
(责编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