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罗兰散文
2009-08-11翟俊玉
翟俊玉
【导引】
罗兰,原名靳佩芬,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1988年深圳海天出版社首次向中国内地读者推介台湾作家罗兰和她的作品,其后继续出版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以及部分书信体文集和论文集,获得极大反响,在内地迅即形成“罗兰热”。2003年,她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其中《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热衷的“励志书”。
由于作者深厚文化传统的浸染,《罗兰小语》《罗兰散文》的内容从自然到社会,从现实到理想,从爱情到事业,从生活到修养,从生死到宇宙……娓娓叙述,处处流露出传统的美德与理念,充盈着一种昂扬向上、温婉可人的气息,焕发着智慧的光彩,“给人们以必要的抚慰、支持和帮助,使他们感到温暖、愉悦,感到爱与关怀”,从而引导读者走出人生困境。罗兰作品的语言清新而睿智,文笔简洁练达,是流淌在年轻人耳畔的涓涓细流。
【一号美文厅】
声音的联想
入春以来,在静寂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树梢。那轻俏的哨音,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鸣,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铃,如雨点,如珠串,流利晶莹。在树梢的谱表上,点着音符;小小的,加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那么活泼俏丽地跳过来,滑过去;又跳起来,又滑过去。这一串串的音符,就织成了一片蕴藏着生机的宁静。在这样的宁静里,一切的俗世纷争、名心利欲、得失忧患,都如旧梦般地淡去,只觉置身在简单淳朴的大自然,回返无知的天真。那一刻的宁静,不知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篇。
多年来,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音响——包括音乐会的音乐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它们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因此,我常捕捉远处偶尔传来的一声鸡啼。有时是在清晨,有时却在阴雨未晴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后,那一声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那生活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多量而俭朴的食粮,淡泊的襟怀,飘逸的想象。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不致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锐;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胀到使自己无法负荷的那么夸大与狂妄。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稳与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归真,在那亲切的泥土、葱茏的绿野、清洁的泉水、简单的衣着上去发现与世无争的安闲,去发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可笑和愚昧。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感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鸟语、鸡鸣,都象征着不受市声干扰的那难得的时刻,远人为,近自然,丢弃物质的征逐,发现精神和性灵,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宁静。这宁静,事实上是一种抛开征逐之后的安闲,放下贪欲之后的怡然。
我曾在关子岭度过两个极其宁静的夜晚,而造成静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铮铮琮琮似在我枕上流过。在梦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像是枕着青石,身上覆着坠叶与落花,一切尘间扰攘都随着清泉流远;一切烦乱忧虑,也随着清泉流远;一切名心利欲、得失恐惧,也随着清泉流远……在那样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随着清泉流远而入梦。而迎接我的是山中带雾的清晨与承载我流到这里来的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海潮的声音也曾带我入梦。在海滨那小楼上,在夏夜,我打开面海的窗子,睡在床上,听海浪拍岸的声音,那么宏壮而深沉的、带着远古的荒凉与寂寥的声音,述说着天地创造、大海沧桑的那声音,那低沉的、感慨的、雄浑的,那述说使你不得放弃你所执著、所迷惑、所恼怒、所牵恋的一切。你必须在海的沉雄的低语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欢轻轻放手在海流中。
自从我发现我是何等的喜爱这些属于自然的声音,我顿悟我近来为什么很少去听音乐会。我厌烦音乐会场的闷热,听众的嚣杂;我厌烦音乐的沉闷,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厌烦正襟危坐的约束,强作欣赏的虚伪。世间不是没有好的音乐,但好的太少。当作商品来传播的音乐和当作冠冕来装饰高贵的音乐,同样的是只相当于叫卖的市声和物质享受盖过精神文明的那机器齿轮与马达的交响。
阅读思考
1.在第一段中,作者描写鸟鸣的语言有何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2.如何理解“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3.第二段中作者写了都市中“人”的世界的嘈杂,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描写的有关关子岭和海滨小楼上的两幅画面有什么不同?作者描写这两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二号美文厅】
雨丝·绿海
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这小楼就像一只船。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于是,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望。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让你莹洁纤细的身体,没入那深深沉沉的绿海,去捕捉那柔柔细细的雨丝。
而当有风的时候,雨丝如珠帘般的,在淡灰的天幕前,畅快地斜斜地扫过去,扫过那波涛汹涌的稻浪,在那波峰上激起一片白濛濛的雾,给稻浪涂染上一抹梦痕。
你更会爱那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两朵深红的伞花,持伞的人没在深深的稻浪里,只有那两朵圆圆的深红,在浅绿的海面上飘着、飘着,慢慢地,不像是要到哪里去,而只是无目的地那么飘着,在斜风细雨里。
你能不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吗?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思想上的俗;让那无声的雨丝告诉你,那些躲在房中,关紧了门窗的人们,所永远不会了解的,雨丝和绿海那心底的爱,和永恒的诗。
多希望你来!来看看我未关的窗,来看看我被雨丝沾湿了的窗帘,来看看为爱那如丝的雨而不肯关窗的我。
阅读思考
1.文章第一段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描写窗外美景,这些比喻的喻体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说明。
2.文章第二段没有实写具体的雨景,是否多余,为什么?
3.文章第三段中画线的“斜斜地”能否删去,为什么?
【三号美文厅】
读书之乐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可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忙,或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使他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读书。而这些琐碎生活项目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思想肤浅庸俗形之于外的时候,言语就自然无味,面目也必随之可憎了。
我们固然不能脱离现实而生存,但每天抽出小部分时间来看看书,却可以使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思想的灵活。
古诗中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和“可憎”了。
一个人说他忙得没有功夫读书,实在是一件很不幸的事。而偏偏我们大多数人又都很忙,好像一天把必须赶完的工作赶完之后,就已经精疲力竭了似的。不过,我们仍可承认,一个人无论怎样忙,一天之中,10分钟20分钟的时间总还是可以抽得出来的。问题只是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手边不一定有适当的书可看,想到还要费事去翻书橱,就懒得动了。
因此,为了让我们随时可以利用短短的空闲时间来看书,我们不妨经常把一两本打算看的书放在手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比如你是一位每天上班8小时的公务员,下班之后,吃过晚饭,你总会有一点时间坐在沙发上或藤椅上休息。这时如果你的书就放在旁边茶几下面,不必起来,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你就自然愿意一面抽烟喝茶,一面看书了。
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会是一种解脱。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固然可以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忘忧。
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你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你认真了!
书本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
林语堂博士在《生活的艺术》中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世人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话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而且他给你一些启示,叫你认识你自己狭小天地以外的世界;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己朋友一般的快乐。
如果幸而你不是个“忙人”,那么,在寂寞的雨天,在长长的下午,在无法排遣的星期假日,找一本自己最能领会的书来浏览一番,真会有一种“如对故人”的快乐。
世上有人喜欢储蓄金钱,有人喜欢收藏古董,有人喜欢搜集邮票珍玩,也有人喜欢把书本上的嘉言名句储存脑中。我认为最后这种储存是最富经济价值且又最安全的。因为它一不怕盗窃,二不怕丢失,而且携带方便,取用简单。
尤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它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的堆金积玉;而它能使人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更绝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所可比拟。
阅读思考
1.第二段写的“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2.按照作者的说法,读书最大的功用在于什么?
3.文章开头引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之说,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品读罗兰散文》
一号美文厅:
1.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摹出鸟儿鸣叫的声音变化,时大时小,清脆流利,衬托出环境的宁静,给人以联想和美的享受。2.“人”的世界指的是充满物欲的都市,生活在这都市中的人为名为利而忙忙碌碌,这种人已经沦为“物欲”的奴隶,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他们只是像机器一样机械而麻木地运转着、奔波着。3.与来自大自然中的鸟鸣、鸡啼、流泉、海潮悠然的鸣声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作者对淳朴大自然的热爱,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厌倦。4.有关关子岭的画面具有一种幽美的静,具有阴柔之美;有关海滨小楼上的画面深沉阔大,具有一种阳刚之美。作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大自然声音的作用,说明大自然能使人摆脱因名心利欲、得失恐惧而带来的生存困惑。
二号美文厅:
1.这些比喻都是紧扣“绿海”而设喻,因为有了海,才有了船、岛屿、云彩和帆樯。2.不多余。因为它是从作者的感受正面衬托景色之美,构思巧妙。3.不能。因为“斜斜”照应前文“有风的时候”,它形象地写出了有风时雨丝的状态。
三号美文厅:
1.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心思分散,没时间读书。2.读书最大的功用在于改变一个人的气质。3.目的是为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出论题。其好处是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