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困生”的解困之道
2009-08-11马玉楼
马玉楼
在数学教学中,“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一直是基础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着眼于“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融洽关系、培养兴趣;分析成因、及时纠正;收获成功、增强信心;重视习惯、一以贯之”四个方面论述了“学困生”转化的具体做法,应有一定借鉴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学困生”的成因更是多样的,即使是非智力因素这一个方面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一直是基础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人以为“学困生”的解困之道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教师的亲和力上下功夫;平时细致观察每一个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珍视自信,让学生享受成功;长期坚持,重视习惯养成……
一、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爱某位教师,就会喜欢某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人的情感迁移功能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教师要调整好心态进课堂,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虽是普通的人,但职业要求我们要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记住“我是教师”,要让烦恼止步于教室门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走进课堂,以教师特有的激情来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师亲切的目光、友好的眼神可以于无形中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是关心体贴“学困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同情与呵护,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的关心可以使“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从而增进师生情感。
二、分析“学困”成因,及时纠偏扶正
“学困生”并不都是先天学习就有困难,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后天各种主客观条件影响造成的。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必须因人而异地分析成因,有针对性地抓住每个“学困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 “学困生”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大都表现为遇事畏缩、老实,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存在较强的自卑、沮丧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对这类学生应采取优先照顾的措施,即备课时就应优先考虑到这部分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表现自己;具体就是提问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激励性评价优先——其目的就是帮助他们一点一滴地建立起自信,慢慢克服自卑心理。
2. “学困生”自制力相对较差。这类学生智力并不差,大多数很聪明,接受知识也比较快。但由于他们自制力相对较差,注意力指向难以持久,学习效率较低以致成为“学困生”。他们上课时往往表现为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搞小动作,兴趣易迁移,学习不求甚解……这些不良行为一但得不到及时矫正就会成为习惯,积习难改使他们对学习渐渐失去信心。对这类学生教师应采取课堂随时警醒(主要是通过眼神告知“老师在时刻关注着”)的方法提醒他们集中注意力,辅以课后多交谈、平时多肯定的方式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逐步矫正不良习惯。只要方法得当,这类“学困生”一般都可以得到较快转化。
三、收获成功,增强自信
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消除“学困生”内心对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作为教师要为“学困生”获得成功创造机会,从而增强学困生本已脆弱的自信心,为他们获取新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
1. 注意观察“学困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他们相对降低要求,课堂上的提问尽量选择较容易问题让其回答,当学生正确回答后要给予适当地表扬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我也行!”
2. 与“学困生”经常进行情感交流,在交流时帮助解决一些课堂上没有及时掌握的内容,同时提出希望。对学困生的作业尽可能面批,以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持久关注,养成习惯
学生之所以成绩差,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困生”学习差主要原因。小学阶段是养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受益——这需要教师一以贯之的长期坚持。
1. 养成预习及温习课本习惯。对学困生课堂预习要有明确要求及预习范围,不可漫无边际。教师可以像电视剧下集预告那样在每节课结束前提出下节课所学内容,以便让学生了解预习内容及范围。课后温习要与课前预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温故知新。培养学生预习、温习课本的习惯,教师要坚持长期反复强化训练,才能变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
2. 培养有计划的学习习惯。首先按时、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其次要有步骤地完成作业,能根据作业题特点,自觉地阅读复习,加深理解和感受;读题要仔细,弄清条件与问题,再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
3. 培养学生认真自觉的学习习惯。智力水平相近的学生,在同一堂课里收获不同,这和他们的当堂学习是否自觉、主动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培养“学困生”自觉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首先是认真学习,善于自我控制,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课堂听讲要积极主动,边听边记忆,不东张西望,不搞小动作;合作、探究问题要一丝不苟,不囫囵吞枣,不马虎应付,要善始善终。其次是自觉学习,要目的明确,能根据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钻研问题。
总之,学生的努力需要教师的及时肯定,学生的信心更需要教师信心的坚定支持……作为教师只要坚信绝大部分“学困生”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是可以转化的,那么这绝大部分“学困生”就一定能够得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