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过眼
2009-08-07
“权力与责任”和“中国不高兴”
李东屹
近期,由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的《权力与责任:构建跨国威胁时代的国际秩序》中文版研讨暨新书发布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俱乐部举行。该书三位作者中的两位——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副会长卡洛斯·帕斯夸尔和美国纽约大学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布鲁斯·琼斯出席发布会,来自北京和上海多家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学者和相关媒体的记者等近百人参加此次活动。
本书中文版序言的作者,前驻法大使、国际展览局主席、前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首先致辞。他说,在“世界将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上,国际上存在很多种观点,但是在当前世界形势下,建立单极世界甚或“民主国家联盟”等想法都不切实际祸害无穷,相比之下,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可能是21世纪世界的最佳选择。
在两位本书作者先后发言介绍本书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发言表示同意本书的观点,认为需要一种应对跨国威胁的国际秩序。他表达了和本书作者相似的看法,即针对诸如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核安全控制等一系列紧急的跨国问题,加强国际机制和大国合作是理所当然而且会有成效的做法。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袁明对本书的主题表示赞赏,认为本书回到了“常识”上来。她解释说,常识就是关于人们应当如何求得生存的道理,研究应当关注的就是生存的问题,如生活、教育、污染等等,而中国正面临着这些问题。她总结说,回归常识,就是回归如何生存,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和立足点。本书能够回归到常识,对美国正确认识世界、制定合理对外政策意义重大。
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本书的译者之一秦亚青认为,本书的意思可以总结为平等对话,即国家间关系、国际制度、国际社会都应当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本书的意见会是非常有意义且实用的。他还提出,中国可以对国际制度的建立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应当思索可以从丰富的精神遗产中找到什么样的适用于治理的理念或概念。
《中国青年报》记者就近期中国出版的《中国不高兴》一书和过去的《中国可以说“不”》,问卡洛斯和同事们如何看待中国大陆的民族主义。
卡洛斯坦言,美国若干年来经历的民族主义方式被证明是一种失败的方式,它使美国自以为可以单独行动,可以不重视其他国家,不管国际社会的意见。他表示,如果人们表达对自己国家的骄傲这是正常的,做一名爱国者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人们开始觉得自己可以忽视国际体系的其他人的重要性,认为自己单独行动就可以获得成功,那么这种行为方式必然导向失败。
袁明教授接着表示,在现今的全球性问题上,民族主义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她提到,以往美国总把自己的观点说成是国际观点,用自己的硬力量和软力量处理国际议题,给世界带来了很多麻烦。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谈到国际关系、国际秩序中的常识,表示认同中美需要合作。他还就秦亚青教授提出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有益智慧的观点评论说,中国人传统上并没有认为民族主义有多重要,而总是把家和世界看做一回事,认为把个别利益放到世界层次上来解释是很有价值的,他认为这一点很有意义。
一名记者提出,鉴于美国承担责任所受到的诸多限制,本书对美国该如何行使负责任的权力的问题是否提出什么计划,另外,中国人如何能对美国有信心。
卡洛斯回复说,责任很重要的基础是国际体系的规则——所有国家都应当遵循的规则。所以本书提出的计划是,美国要考虑承担责任,就要思考如何能恢复在国际体系中的声誉,即表明它是一个受规则约束的国家。在书中作者反复呼吁,美国需要提醒自己遵守关系到国际社会信心的国际条约。如果美国以追求法治规则作为其国际政策的基础,这会使得美国更强大。美国会因此得到尊重且拥有国际伙伴,并使国际体系中一切都具有可预测性。
琼斯补充说,其实本书正是回答了“中国不高兴”的问题。他谈到中国人对美国的矛盾感情,正是因为类似的现象,在本书中,作者们投入了很多努力以修正美国的政策,使美国认真地倾听世界其他国家的意见,认真地与他国协商,并且一起努力解决共同的问题。他认为这就是袁明教授所说的常识性原则,如果各国能一起努力建立国际秩序,增强相互尊重、正义等原则,就可望克服共同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的林甦教授等学者以及《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记者,也就本书涉及的若干问题与两位作者进行了探讨。最后卡洛斯再次重申了本书的主题:如果要别人对自己好,自己也要对别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