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神
2009-08-07姬大鹏
姬大鹏
“他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已不再是乞丐和贫儿!他把俄国改造成什么样子,它便永远是什么样子;他为善良的人们把俄国变成了可爱的国家,它便永远是可爱的国家;他使敌人对俄国胆颤心惊,敌人便永远对它胆颤心惊;他在全世界赢得了光荣,光荣便永放光辉!”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如泣如诉的悼词回荡在1725年3月8日那个令整个俄国痛彻心扉的凄冷早晨。数十年来已经习惯于接受从彼得堡、莫斯科和帝国的任何一条官道上发出的急迫而细腻的敕令一涵盖了从征讨杀伐到穿衣吃饭——作为行止规范的农奴市民和勋爵贵胄,永远失去了他们威严而又慈爱的帝国保姆一彼得大帝。将要独立面对无知未来的无助感把人们的思绪带回了曾经同样令人迷茫焦虑的1670年代。
作为一个强敌环伺的内陆国家,其时的俄国拥有庞大但孱弱的体量。仍然奉行农奴制的陈腐思想使得俄国不仅远远落后于已经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和荷兰,相较于封建国家法国、瑞典、奥地利和普鲁士也明显落后。而作为近邻的土耳其、波斯都能构成对俄国的强大威胁的严酷现实,奠定了生活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的17世纪的俄国所必须直面的弱肉强食的时代格局。绝大部分工业制造品仰仗从西方进口的路径依赖,不仅扼杀了工商业自我孵化催生的机遇,辗转外国港口带来的高昂运输成本也限制了工业品作为技术启蒙力量的引擎价值。寂静而荒蛮的俄罗斯大地上还没有出现过烟囱,东正教仍然凭借着“沙皇管理人间、教会则管理人间和天庭”的说辞扮演着历史的主角。
在这个“从古代史向现代史过渡”的轴心时刻,已经处于苏醒边缘的俄罗斯在等待一个真正的领袖,他必须深刻领会特定时代提出的成熟需求,并以自己一往无前的勇气与野蛮和僵化进行殊死的搏斗,以引领自己的国度向着绝大多数人并不明了却将世代受益的彼岸栉风洙雨地前进,中途的危险不仅有国际敌对势力的凶残压制、国内腐朽阶层的强硬反抗,更要忍受来自最亲密的朋友甚至亲人的背叛所带来的巨大心灵煎熬。上帝能够把这样一个历史骄子赏赐给苦难深重的俄罗斯吗?
应时而生的彼得在皇室充满冷血的复杂争斗中长大。短寿的父亲阿列克谢和哥哥费多尔给彼得留下了一强一弱两个竞争对手:蛮霸的姐姐索菲娅和呆滞的哥哥伊凡。长期被姐姐压制和两次射击军的叛乱给了少年彼得适度的绝望感和紧迫感——这促使他在未来的岁月中以只争朝夕的拼搏心态推动他的帝国进行猛烈变革,而令人窒息的环境和边缘化的位置给了他打破陈规的心灵诱因和全力创新的着力点。从彼得不在克里姆林宫而主要在莫斯科外侨区结交朋友就可以看出童年生活给他的巨大影响,那些出身贫困的“彼得帮”的重要成员在他未来的改革大业中都大显身手,从而成为俄国历史上不可一世的人物。
拥有极大热情而从不循规蹈矩的彼得在击败了姐姐的挑战后,以他天赋的使命感开始了“使俄国腾空而起”的剧烈改革。看出没有一个重要帝国能够在没有出海口的状况下雏系的彼得下定决心把打通出海口作为帝国新政的肇始,但强大海军不能靠购买而只能靠建造的长远思考驱动彼得带领大批随员到欧洲强国进行系统学习。他认真研究了造船、铸炮和冶炼、印刷等技术层面的工作,并对支持西欧诸国得以研发出这种科研能力的社会管理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甫一回国就激烈裁剪贵族胡须和长袍的举动说明:彼得的新政不仅是政治层面的,更是生活层面的——他希望自己的帝国在一夜之间就挤入“强国俱乐部”。
与土耳其和瑞典的战争按照沙皇的规划按部就班地展开。尽管俄军由于训练和装备的低下屡遭败绩,但对于彼得而言,失利恰恰是建设军队的垫脚石。在戎马倥偬的岁月中沙皇一面以巨大的激情奔走在战斗前沿、补给中枢和兵员基地,一面关注着新都彼得堡、兵工厂、造船厂的建设。他亲手制订留学海外贵族青年的学习大纲,与造币厂工人研究车床的使用方法,督促宠臣们购买研究西方强国的典籍制度,还不忘提醒普通士兵用何种树木制作标枪。他对国际大势的关注与对刷墙工艺的挑剔并行不悖,他用空间换时间的大竞争战略和躬行垂范的精细督导使得俄军最终击败了欧洲最强的陆军——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军队,所缔结的和约为俄国成为海上大国永久奠定了基石。
沙皇的文治并不逊于他的武功,《海军条令》、《陆军条令》的制定以及元老院、政务院、科学院的设立为俄国保护改革成果提供了制度保证。尽管贵族们议论汹汹,但彼得的离世并没有导致俄国新政的逆转,他用“野蛮手段对付野蛮”、不惜处死力图全盘否定新政的太子以警示复辟派的做法获得了空前的成效。尽管今天看来彼得的改革背离了自由,但也许两个迥然不同的历史命题无法由一代人独立完成。
为俄国贴上一流主义标签的彼得大帝用他一生与环境艰辛的抗争史给了我们超越方法而直达灵魂的深刻启迪:在充满反对和压力的险恶境况中,唯有倾听心灵的召唤、“做自己的神”——才能突破现实和未来之间的瓶颈。从“他励”到“自励”是心灵发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那些对恶劣舆论缺乏免疫力的“他励型”选手,最终会落入进退维谷的“无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