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友兰三兄妹及其墨迹

2009-08-07方继孝

收藏·拍卖 2009年7期
关键词:冯友兰

方继孝

冯友兰、冯景兰和冯沅君三兄妹,冯友兰居长,学术成就影响最大,是20世纪屈指可数的文化泰斗;其弟冯景兰是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界元老;其妹冯淑兰(沅君),30年代与冰心、丁玲等人齐名,为散文界著名女作家,后来她由文学而学术,遂成知名学者。本文作者因缘际会之下,收集齐冯氏三兄妹的于迹,自是珍贵难得。

当年的冯氏家族是中原的百年望族。至今河南省的唐河县祁仅镇还保存着冯家的故居。冯家祖籍是山西高平。冯友兰晚年在《三松堂自序》中说:“他听家里人传说,冯家祖上是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唐河祁仪经商,后落户于此的。”

冯家是一个书香之家。祖父冯玉文善诗文,父亲冯树侯为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伯父和叔父也都是秀才。

清光绪三十年(1907),父亲冯树侯做了湖北省崇阳县知县。据冯沅君回忆,在她只有六、七岁的那年,在她们的母亲吴夫人的带领下,同她的两个哥哥冯友兰、冯景兰赴湖北崇阳与父亲团聚。冯树侯先生是光绪二十四年进士,被分发到两湖总督张之洞幕下。此时,张正在武昌办洋务,其中一项就是办新式教育。冯树侯就被委派为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即外国语学校的总务长)。当时方言学堂的监督(相当于校长)是武昌知府梁鼎芬兼任,因公务繁忙,梁氏无暇顾及校内事务,实际校务均由冯树侯先生负责。由此可知,冯老先生对新式教育非常熟悉,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是极重视的。他在家设了书房,请了“教读师爷”给三个孩子上古文、算学、写字、作文课。

冯家三兄妹的母亲吴清芝,是一位通晓诗书,思想开朗的知识女性,曾担任过当地女子学校校长。吴夫人教子有方,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吴夫人除了对子女亲授诗书经传外,还特聘一位名师严加训练,对年龄最小的冯沅君,也从不因爱而废严。

1915年暑假,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1916年暑假,冯景兰考八北京大学预科。北太当时的学生,在学习上非常自由,冯友兰喜欢听著名教授黄侃的课,并作些古诗送给黄先生,黄先生也加圈加点,还写了赞赏的批语。冯友兰回忆:“我的这种课外学习,倒是在我家里发生了作用,那就是-我把我的一知半解传授给我的妹妹沅君,引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1923年夏,冯沅君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

兄妹三人同入北京大学,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而兄妹三人走出国门,更是少见。1918年夏天,冯景兰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1921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19年9月,大哥冯友兰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3年冯景兰获硕士学位,大哥冯友兰也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随后,兄弟二人和其他同学一起,经过加拿大回国。冯友兰从此走上了中国哲学的研究道路,成为一代宗师,冯景兰则从此终生献身于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察事业。这时候,小妹沅君正在北大读研究生,1925年夏天毕业后,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1930年与著名学者陆侃如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到1935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

因为兄妹三人各学的是哲学、地质学、文学,所以他们之间没有多少合作的机会。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大哥冯友兰和小妹冯沅君有过一次合作,他们共同校点了长篇小说《歧路灯》的前26回,1927年由北京朴印社排印出版。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两年,我曾在一个经营旧书的朋友家里见到过这部经冯家兄妹校点的稿本,原本是要卖给我的,但最终因价格原因,被别人买走了。至今,我也没弄明白这部书稿是怎样流落坊间的。这是题外话。

冯氏三兄妹在国外学成回国之后,大哥冯友兰和二哥冯景兰虽专业不同,但却总是形影不离。冯友兰和冯景兰最初都曾在河南省立大学中州大学任教,冯友兰任文科主任(相当于后来的文学院长),冯景兰任矿物地质学系主任。1925年暑假,冯友兰离开中州大学到广州的广东大学教书,很快又到了北京的燕京大学。到了燕京大学以后,冯友兰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又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书,一级教授,最后归宿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冯景兰则于1927年到了广州任两广地质调查所(广州)技正,1929年转任天津北洋大学教授,1933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地学系,不久任系主任,解放后,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7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一级教授,他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研究生导师。

小妹冯沅君却一直远离两位兄长,独自一人闯荡,当然,她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丈夫陆侃如陪伴。1935年底,冯沅君和陆侃如双双取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经莫斯科回国。陆侃如任燕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冯沅君应聘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冯沅君南下广东、四川,先后在中山大学和南迁的东北大学任职。1945年7月,他们随东北大学回迁沈阳,继续在中文系任教。1947年秋,应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先生的邀请,冯沅君和陆侃如到青岛山东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任教。建国后,冯沅君先后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等职。

哲学大师冯友兰

冯友兰,字芝生。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太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至1949年初,任清华太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先生从1939年到1946年,七年间,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冯友兰先生正是通过“贞元六书”,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冯友兰是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他筚路蓝缕,前驱先路,第一个写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把中国哲学史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他志道精思,殚精竭虑,写成《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著作,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说,冯友兰以中西哲学互补的理念与形式,对中国哲学的近代化、现代化,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与尝试。“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冯友兰对自己一生学术活动的概括和总结,表达了他毕生的学术追求,也凝聚着他一生学术建树的价值与生命(田文军著《冯友兰传》引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

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冯友兰是著名哲学家,诗赋亦佳。抗战时期随北京大学南迁,在赴西南联大的途中他写的三首诗就曾广为流传:

其一:兵败城破日已昏,抛妻合子剐家门。孟光不向门前送,恐使征人见泪痕。

其二:水尽山穷路迂回,一车痰走近南关。边墙已满英雄血,又教书生续一般。

其三:窗外骄阳升复沉,淹留不料到如夸。为问南行诸友伴,可能顺利胜风云。

据说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也是他作的,歌词,调寄《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去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徽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颂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冯友兰先生亦檀书。据说冯先生抗战时期,常有人请他写字,他喜欢手录陆游的《书事》诗送给朋友。前些年,上海复旦大学曾出版《百年文人墨迹》一书,收录了冯先生两件书法作品,其中一件辗转入藏敝斋,正是冯先生手录陆放翁《书事》诗(见图):

鸭绿桑乾尽汉天,传烽自夸过祁连。

功名在子何殊我,但恨无人快著鞭。

民国三十二年(1943)四月,抗战正酣,冯先生仍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这首诗,冯先生究竟写过多少幅,已无从考证。可是得到冯先生墨宝的人,又有几人能领会诗的涵义、境界。

地质教育学家冯景兰

冯景兰,字淮西、怀西。出生于1898年,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1921年毕业;同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当年回国,从此献身于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查事业。

冯先生从事地质教育5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在两广地质、川康滇铜矿地质、豫西矿沙地质、黄河及黑龙江流域新构造运动、工程地质学方面进行过大量开创性工作。而对矿床共生、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等研究上贡献尤大,提出了“封闭成矿学说”,他参与主编的《矿床学原理》是矿床学的系统专著和教科书。

大概与他从事的专业有关,兄长哲学家冯友兰和妹妹文学家冯沅君的知名度显然比他高得多。他的手迹也很少见。从我有了把“冯氏三杰”手迹收齐的念头之后,最后得到的才是冯景兰的手迹。

他的手迹是写给商务印书馆的一封信(见图),用的是清华大学专用笺,时正在该校任教。信中说,

敬复者:前奉大函嘱为《出版周刊》拟《矿业工程学研究法》一文,兹特草就寄上,即祈查收教正。并于出版后惠赠该期刊廿份以留纪念为荷。再,景(兰)前作《探矿》一文刊在贵馆出版之工学小丛书及百科小丛书内,现探业方法进步甚速,颇有增修之必要,如承同意,景(兰)可代为编增,将来即将该丛书改为抽版税之刊物或由贵馆酌给酬报,可否之处敬祈酌示为祷。

此致商务即书馆出版科。

冯景兰拜复。廿四、元月、廿日。

民国甘四年即公元1935年。冯景兰先生是从1933年起任教于清华大学地学系的,不久,兼任地学系主任,讲授矿床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冯氏信里提到的《探矿》一书,则是他任北洋大学教授(1929-1933年)时编著的。该书193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后,不止一次再版,发行甚广。该书内容全面且简明扼要,介绍了当时国际先进经验。这本书也是现在的《找矿勘探地质学》前身。同年他还发表了《放射性与地热学说》的文章。而地热地质在我国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应是70年代以来的事情。

冯先生自1933年任教清华大学,其间,1933-1937年,暑假期间冯景兰等调查了河北平泉、山西大同、山东招远以及泰山等地的地质和矿产。他是招远玲珑金矿地质研究的先驱之一。近十几年玲珑金矿的地质研究才兴盛起来。

1938-1946年,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在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冯景兰和其兄冯友兰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3-1945年间他还兼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和采矿系系主任。这段时期:冯先生主要研究四川、西康(当时有西康省建制)和云南三省的铜矿。1942年出版了《川康滇铜矿纪要》。书中“关于西南铜矿之地理分布、造矿时间、母岩、围岩、产状、构造及矿物成分等均略作分析,以推论其成因;并估计其储量,研究其产量多寡、矿业盛衰之原因,以及其将来发展之可能途径”。由于该书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实际意义,因此,获当时教育部的学术奖。

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结束,师生回平津原校。冯景兰仍在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冯景兰先生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任教,同时还从事地质矿产和水利资源的调查。冯家有做诗的家风。冯景兰先生亦好做诗。

小说家和古典文学史专家冯沅君

冯沅君原名恭兰,后改淑兰,字德馥,笔名有淦女士、易安、大琦、激峦等。1900年9月4日出生。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冯沅君在十一、二岁时不仅能背诵大量诗词,而且还能够吟诗填词,有才女之誉。

民国十年(1922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门,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与中国文坛上的苏雪林、庐隐、冰心齐名,是一位富有才华、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多以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与抗争为题材,文笔清秀,曾得到鲁迅先生的肯定,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有《劫灰》、《贞妇》等。后来她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是我国当代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开拓者。她的古典文学研究著作有多种,代表性著作有《宋词概论》、《中国文学史》、《古剧说汇》等。她还与其夫陆侃如合著《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古典文学简史》等。

冯沅君在文化界的影响,是她放弃创作后的文学史的研究。1924年11月《语丝》在北京创刊,即聘她为杂志长期撰稿人。从第六期起,连续发表了7篇短论和考据性的文章。后又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创办的《国学周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祝英台的歌》、《老子韵例初稿》等文,1927年与大哥冯友兰校点《歧路灯》前26回,1930年出版了与陆侃如先生合著的《中国史诗》,1932年出版了与陆侃如先生合著的第二部著作《中国文学史简编》。1947年《古剧说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冯沅君的鼎力之作,被誉为继日本的青木正儿之作《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后,戏曲史上又一部辉煌巨著。

《古剧说汇》一书是冯沅君在1935年以后的十

年内所写的关于古代戏剧的考证文章,冯沅君在她1945年12月写的《古剧说汇》自序中写道,“当我开始整理稿件时,我的母亲已在故乡病倒了,不久她便与世长辞。生不能养,殁不与葬,从前清光绪三十四年丧父后,这是我遭遇的最悲痛的事。我同她分别在民国二十四年,到现在恰足十年。《古剧四考》等文的写作都在这次最后离别十年,而各篇跋语的墨迹中更和有哭母的酸泪。”

冯沅君的母亲是1944年秋去世的。冯沅君曾回忆她的母亲吴夫人训导她说:“不能徒恃聪明,读书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就像你大哥一样。你大哥虽不如你二哥聪明,但他在不停止地往前走,从不间断……”慈母的教诲,对冯沅君后来走上文学创作和古典诗词研究的道路,起到了启蒙作用。所以,冯沅君后来每念及母亲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或作文章提及母亲总是一往情深,念念不忘母亲对自己的教诲。

冯沅君所著《古剧说汇》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的版本我没有见过。1956年作家出版社重印出版的《古剧说汇》,我在北京报国寺的一个旧书摊,有幸买到了。遗憾的是在这个版本中,冯沅君在自序中已删去了1947年商务印书馆印行的版本中关于怀念她母亲的一段文字(见图: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冯沅君著《古剧说汇》)。

我除了珍藏着冯沅君所著《古剧说汇》(1956年版)一书,同时还珍藏着她为母亲设置“唐河冯太夫人奖学金”时,写给河南籍同乡时任河南大学校长的姚从吾先生亲笔信。信之内容是关于在河南大学文学院设立“唐河冯太夫人奖学金”之事。所用信纸为国立东北大学公用笺,校址,沈阳北陵。(见图)

冯沅君和她的丈夫陆侃如是1947年盛夏到山东大学任教的,并在这所高等院校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后的三十个春秋。此前,她曾在东北大学任教。这封信就是用东北大学公用笺所写,内容如下

从吾先生勋鉴:先母平生特重女子教育。兹承其遗惠,以鬻文所得贰百万元,在贵校文学院设置“唐河冯太夫人奖学金”藉资纪念。该款每年所得利息,由院中成绩最佳之豫籍女生贰人分领,详细办法,悉由贵校负责决定。敬希惠允为荷。专此敬颂:勋祺!冯沅君敬启八月五日。

冯沅君的母亲是1944年底以八十岁的高龄在唐河老冢辞世的。当是时,悲痛欲绝的大哥冯友兰代表弟妹景兰和沅君,作了一篇行状、一篇祭文。冯友兰后来回忆说:母亲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也是给我影响最大的人。祭文如果有“溢美”之处,那就是她是封建社会的完人,而我没有说出这个限制。还可以补述的,是她教育子女的方法,她向来不在小孩的面前夸奖他……

因当时时局混乱,交通不便,远在四川的女儿冯沅君未能回家为母亲送行。

猜你喜欢

冯友兰
我不想让你误会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不想让你误会
金岳霖帮助冯友兰转变
冯友兰化干戈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