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09-08-07张丽
张 丽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与探索,讨论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牬丛炝Γ牬丛焖嘉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87-01
1 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的意义
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探索面向21 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教育是最佳选择,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专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在开展创造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传统计算机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1 偏重于知识灌输,降低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中专生源基础较差,存在诸多不足。如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没有计划,只会被动应付,考虑得最多的就是“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缺少反思和总结的习惯;不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缺乏对某些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等。中专教师普遍采用传统而偏重于灌输的教学模式,不太注意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做不到因材施教。
1.2 脱离学生实际,致使教学出现“驱而不动”现象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来看,此模式很适合中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但不少计算机教师在运用此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下列问题:一上课就给出总任务以“驱动”学生,但学生对教学内容还不熟悉,更谈不上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产生了完成任务的恐惧心理;任务设置随意,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忽视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配置不一样,学生计算机基础也不一样的现实,在设置任务时,没有好好考虑教学对象的层次,结果使得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不注意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得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或操作有疏漏的学生不能全面掌握知识。
3 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措施
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实施了下列创造教育和方法,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果明显。
3.1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激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如激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对鼓舞学生计算机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
3.1.1根据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笔者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们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宇宙飞船的发射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3.1.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笔者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产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笔者告诉他们:这件大事是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公司与我国软件业巨头金山公司联手合作。大家都知道联想集团是我国信息产业界硬件领域的骄子,而金山公司则在我国软件业一枝独秀。这一“硬”一“软”相联合,必将推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借这件事,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信息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强调了美国微软试图垄断我国软件业的企图及金山公司的WPS作为唯一与微软的WORD抗衡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要赶超世界,需要包括他们在内的全体国人努力拼搏。由此学生更迫切地想要学习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学习,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造激情。
3.2注重因材施教,科学设置教学“任务驱动”,开发创造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毕业于不同的中学,有的学生初中学过计算机,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确定不同的目标,让所有的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达到因材施教。于是,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但要学会自学,把时间利用好,要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不必心急,踏踏实实从头学起。上机实习时,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如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文字处理,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练习指法、输入汉字等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分别得到提高。
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绝不是课前计算机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靖.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J].电子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的其它文章
-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 Tak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As Electronic Genre
- A Brief Analysis on source of English allusion
-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titheses in Outlaws
-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Error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ous》 by James
- The Comprehension and Use of English Spatial Prepos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