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2009-08-05李国友申小杰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残体赤霉病喷药

李国友 申小杰

麦类赤霉病又称穗枯病;镰刀菌穗枯病,是麦类作物世界性流行性病害。本病是黑龙江省麦区主要病害之一。病穗上常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叫赤霉病。病麦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并含有致病的镰刀菌代谢产物,有致呕毒素及类雌性激素等有毒物质。近年赤霉病在黑龙江省普遍发生,现在还没有理想抗赤霉病品种,一般多为耐病。

1 发病症状 麦子的各个生育阶段均能受害,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穗腐,在我国以穗腐危害最重。

1.1 苗腐:根、芽鞘、子叶呈褐色水渍状腐烂,重者死亡,轻者长势衰弱,苗色淡绿。

1.2 茎基腐(脚腐):自幼苗至成熟期均可发生,茎基部受害后呈褐色,后期变软腐烂,引起枯萎死亡;拔取病株时,易在茎基腐烂处撕断,不能连根拔起。

1.3 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的第1~3茎节上,起初叶鞘、节间出现淡褐色病斑,病情严重时病部以上部分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穗后呈枯黄穗,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1.4 穗腐:抽穗以后到成熟阶段在穗部呈现症状。一般在小花、小穗颖壳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变为黄褐色或青枯状。气候潮湿时,病小穗基部或在颖壳接缝处生出橘红色或玫瑰红色粘胶状霉层。在环境干燥时,病情受抑制仅小穗枯黄;若病原菌已入侵穗轴使维管束系统输导受阻,则使病部以上穗呈青枯,造成粒枯干秕;若穗颈节受侵染,则全穗枯黄,不结实。

2 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的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串珠镰孢、锐顶镰孢等。病原菌寄主非常广泛,能侵染许多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而且能在很多植物产品或残体上营腐生生活。该病属典型的气候型气流传播病害,初次侵染源主要是土表的带菌作物和植物残体上的病原菌。

气候是影响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抽穗后15~20天内,15℃以上暖湿连阴雨日数超过50%以上,病害就有可能流行。品种的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小麦在扬花期最易感病,其次是齐穗期和灌浆期,乳熟期以后抗病性有所增强。

自然降水较多,在小麦生长季节内降水量多于作物生理需水量的地区,或者在抽穗以后,尤其是扬花期降水量超过正常的太多,导致湿害严重,赤霉病也严重。凡地势低洼、沼泽田形成的土质黏重、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的麦田,特别在沿江、沿海地区,赤霉病均易发生;山谷,局部小气候多雨、多雾,排水不良的麦田赤霉病也会发生。麦田偏施氮肥,使植株贪青晚熟,生长过分茂密,通风不良,赤霉病易发生。

3 防治方法

3.1 种子处理:对带病的种子,可先用浓度25%食盐水或40%泥水漂选,然后再用1%石灰水浸种。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80克拌种5千克。

3.2 农业防治:播前要做到深耕灭茬,消灭菌源。深耕细耙,把前茬留在土表的残体翻埋土下,对未掩埋的残茬秸秆应清除烧毁或沤肥。在小麦播种时,可结合防治其他病害进行种子处理。麦田要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要做到雨过田干,沟内无积水。适当早播,多施磷、钾肥,促进麦秆生长健壮和提早成熟,增加抵抗力。选用适合本地区的抗病品种。

3.3 药剂防治:由于赤霉病为半腐生性病害,花器侵染,具有爆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在药剂防治上从开花始期到灌浆阶段是最为关键时期。对高产田或良种高倍繁殖田(赤霉病越稀播越重),在此阶段内,根据菌源量、品种和地势等情况,结合天气短期预报,确定防治时间。第一次喷药应抓紧在始花期(10%~15%麦穗见花药)进行。喷药后7天根据病情和天气喷第二次药。如果仅防治赤霉病,在穗部喷药即可。如果兼治白粉病(近年我省也有抬头扩展的趋势),应全株喷药。目前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的药剂有50%多菌灵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为了延长后期功能叶片寿命和促进子粒灌浆,此时可与防治赤霉病结合起来,于叶面喷施氮、磷、钾肥,有明显增产效果,以尿素浓度不超过3%,磷酸二氢钾0.2%~0.4%,每公顷喷液750公斤。目前,我省一些农场用飞机喷雾进行防治,或田间留链轨道进行根外追肥,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田间管理措施。

猜你喜欢

残体赤霉病喷药
基于PLC 果树喷药机控制系统设计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大学在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领域取得研究进展
果树喷药巧时期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有机质层和矿质层土壤微生物残体的变化*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某农用型无人直升机喷药系统设计与实现
甘肃白龙江亚高山杜鹃粗木质残体腐烂程度与持水性能研究
蔬菜残体堆沤制肥还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