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肥效的途径
2009-08-05刘子泉
刘子泉
1 当前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化肥作为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农业总产的贡献率,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但是近几年随着化肥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化肥的增产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人们发现化肥不那么“灵”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降低了化肥的增产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施肥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目前,有些农民仍按传统的经验施肥,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如水稻、玉米重施氮肥、轻钾肥,应该减氮增钾。大豆重施磷肥、轻氮、钾肥,应该减磷增氮钾肥。符合我县的氮、磷、钾投入比例应为1:0.5:0.8。可见长期的盲目施肥,致使投肥量虽加大,产量却不增加,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1.2 施肥方法不科学。农民们往往注重大豆、小麦底肥的施入,很少进行追肥,致使作物生长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影响作物的产量。水稻、玉米轻施底肥,重追肥,并且追肥量大而且集中,这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肥料利用率低。造成生长后期贪青、晚熟、倒伏。种肥不分、施肥深度过浅也是化肥利用率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农民在给作物追肥时仍采用人工撒施再起垅掩埋的办法。这种施肥方法虽然省工省力,但仍易造成化肥的挥发和淋失。另外,小麦春播时,土壤只化冻3~5厘米,化肥根本无法深施,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化肥利用率。
1.3 微量元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长期得不到补充,其含量已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根据“最小养分律学说”,即使氮、磷、钾的施入比例合理也会影响作物的产量。比如:大豆缺硼、缺钼降低大豆根瘤因氮能力。玉米、水稻缺锌,形成白化苗。水稻缺硅降低抗病能力。
2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化肥的投入量和利用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而黑龙江省仅为30%,与我县低于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一倍。目前我省施肥水平为500万标吨,如果化肥利用率提高10%,就等于节省化肥50万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化肥厂的产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下面提出几点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式和方法:
2.1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测试结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调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2.2 全面改进施肥方法。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在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合理地分期施肥,以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养分供应,达到经济施肥的目的;另外,要大力提倡秋施肥和侧深施肥,小麦通过秋施肥达到深施,水稻通过秋翻,秋施肥达到深施。玉米和马铃薯通过刨埯和追肥器达到深施,大豆利用精量点播机达到深施。通过秋施肥和深施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肥料的损失,从而提高了化肥利用率。
2.3 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胶体,具有改土培肥等重要作用,可弥补单施化肥所造成的养分单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淋失等缺点,化肥损失少,有利提高化肥利用率。
2.4 提倡秸杆还田、培肥地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有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
2.5 大力提倡使用针对各种作物嗜好和土壤而配制的专用肥,专用肥含有作物所需的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它使化肥的施用更科学、更合理,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品质,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实现了更高的投入产出比。
2.6 其它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
看土施肥。如:砂性土壤.漏水漏肥严重,应采用“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
铵态氮化肥切勿与碱性肥料混施。如:草木灰与硫酸铵混合施用,引起氮的挥发损失,降低肥效。
尿素施用后不宜立即浇水,也不易在大雨前施用,否则,尿素很容易随水流失。
避免用尿素、氯化铵等对种子有毒害和腐蚀作用的化肥做种肥,应该种肥分开使用,以免影响种子发芽,造成缺苗。
总之,化肥是作物的粮食、营养品、丰产的保证;并非绿色食品的天敌,可适量合理使用,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粮食供应。关键是如何合理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大力提倡有机、无机合理搭配、测土配方施肥的方针、策略。